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夷茶话--第七篇市场篇

(2010-07-01 08:55:29)
标签:

市场篇

杂谈

第七篇市场篇

                                     ——世间绝品谁能识

                                      须访眠云歧石人

第一节武夷岩茶市场的现状

武夷山茶市场的现状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茶乱,人热情。”

“茶乱”首先表现在对武夷岩茶的宣传乱到了“内行说不清,外行听不懂”的地步,并且始终没有跳出“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怪圈。武夷山是我国的旅游十大名山之一,在几年前,为了增加游客对大红袍的神秘感,几乎所有的导游都异口同声地“呼悠”客人说:“真正的大红袍只有6棵,长在九龙窠天心岩的半崖上”。言外之意其余的大红袍都是假的。这样宣传的结果,游客们果然都怀着好奇心去参拜全世界仅有的6棵“茶王”,九龙窠成了一个旅游热点,但是,大红袍茶叶在市场上却全部被视为是假货。因为“真的”只有6棵,产下来的茶还不够高级领导喝,自然不可能上市供应给普通老百姓。殊不知大红袍与铁观音等名茶一样,它也是一种茶树的名贵品种,是可以用无性繁殖法大量繁育,大面积推广的。事实上从1986年开始,武夷山的茶学专家陈德华等人早已开始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从上个世纪未开始,市场上已有纯种大红袍(也称为正本大红袍)销售。

这两年以来,不知是谁下令宣传口径来了个180º大转弯,变成了“武夷岩茶都是大红袍”,“武夷山大红袍有十万亩。”并且美其名曰:“学习安溪全县只打铁观音一个品牌的经验,武夷山全市只打大红袍一个品牌”。殊不知这样的宣传又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因为安溪县茶叶有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等四大品种,另外还有几十个小品种。近十几年以来安溪人确实是只突出宣传铁观音一个品种,大打铁观音牌,但是,安溪县政府在宣传铁观音的同时,是扎扎实实地推广铁观音良种,扩大铁观音种植面积,改进铁观音加工工艺,提升铁观音内在品质;而不是把黄金桂、本山、毛蟹以及各种杂七杂八的小品种都充作铁观音卖。然而武夷山目前的做法是明目张胆地以假乱真,若不及时纠正,很可能会最终彻底毁掉大红袍这个金质品牌。我认为武夷岩茶市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把武夷岩茶归类为三个档次。其一是满足高端市场需要的珍稀的产品——大红袍,其市场定位为“贵族茶”。像红酒中的“XO”,汽车中的劳斯莱斯一样,大红袍就是茶中的“奢侈品”。其二是满足真正懂茶人需要的产品——名丛,其市场定位为“茶鬼茶”。其三是顺应广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奇种(包括各种小品种茶和等外茶)市场定位为“大众茶”。

“茶乱”,还表现在质量等级乱和价格乱。所谓的质量等级乱表现为国家早己颁布了武夷岩茶的标准,例如“国标”规定武夷肉桂分为特级、一级、二级等三个级别。但是,当前茶叶市场上几乎没有人按照国标执行,而是“茶王”、“贡品”、“极品”、“精品”满天飞。

所谓的价格乱表现为“黄金有价茶无价”,从几十元一斤的“李鬼”大红袍到8888元一两,且不打折的国宾大红袍,市场上应有尽有。

如何在武夷山茶叶市场购买到货真价实、契合自己心灵的茶呢?笔者提供两个办法供您参考。其一是充分利用武夷山茶商的热情文明的特点,放心地去货比三家。武夷山茶业界有个优良传统,即“天下茶人是一家”。只要您走进茶叶店,无论您最终是否买茶,老板都会热情地招呼你免费品茶。如果在交谈中发现您懂茶或真正爱茶,他们更会如逢知己,和您交谈品茗心得,谈到投机时,甚至会拿出自己珍藏的镇店之宝让您品尝。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好茶是指契合自己心灵的茶,是指符合自己口味的茶。通过与茶商直接对话,通过多看、多比、多品、多听,您一定能加深自己对武夷岩茶的感性认识,并增长很多有关武夷茶的理论知识。如果您对茶的悟性高,说不定通过在武夷山闲逛茶市,在不经意间就成了武夷岩茶的知己。

不过话说回来,在武夷山要想购到货真价实的好茶,最可靠的方法还是到茶叶龙头企业或茶界公认的制茶权威厂里去寻访茶王。

武夷山市现有茶叶初制厂近400家,制茶能手人才济济,多不胜数,其中最出名的是“四大天王”和一位制茶女状元。“四大天王”分别是商品大红袍之父陈德华;带动武夷岩茶腾飞的何一心;无冕之王刘宝顺;草根茶王陈荣茂。制茶女状元是永生岩茶厂的女当家游玉琼。除了上述五位之外,岩上岩茶厂的刘国英,仙凡界茶厂的刘峰,实验茶厂的应菇仔,仙界岩茶厂的周顺林,茗溪茶厂的陈安胜,双西茶厂的詹顺青以及大自然岩茶厂的周怡等也都是武夷山市公认的制茶能手。

 

第二节商品大红袍之父陈德华

 

陈德华的大名在武夷山茶叶界如雷贯耳。中青年茶人多亲切地称他为德华叔,较生疏的则早在20年前便尊称他为“陈老”。“陈老”实际上还不算老,他1941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福安农校,分配到崇安县(今武夷山市)茶科所工作,从此与大红袍结下了不解之缘。要与大红袍真正结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陈德华分配在茶科所工作,但是,当他第一次想与大红袍零距离亲近时却碰了一个软钉子。

据陈德华回忆那是1964年春,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员谢庆梓等二人带着单位介绍信,到武夷山要剪取九龙窠母树大红袍的枝条,带回省茶科所去繁育。因为来者是陈的同学,所以他一路陪同,先是到县政府办公室,再到当时负责管护大红袍的县综合农场,办理好一切手续后,再去九龙窠,由管护大红袍的人员验证后,省茶科所的两位同志才获准攀上悬崖去剪枝。待一切都办好后,陈德华想向同学讨几支大红袍枝条,打算带回去培育,不料却被同学婉言拒绝。因为大红袍是国宝,不能私自外传,既使是同学也不行。不但私下剪枝繁育不行,连攀上九龙窠的悬崖去看大红袍也有严格的制度。有一次陈德华陪同省茶科所的同志到九龙窠参观,客人要求就近距离观察大红袍,却被看管人员婉言拒绝,结果省茶科所的同志只好在山脚下远远仰望着大红袍,良久地感叹不己!

客人感叹,陈德华也在感叹,他感叹的是:总有一天我要让这几株神密的茶树造福于武夷山的茶农。从此,一个痴心的茶人开始了一场痴情的茶梦。

大红袍就是如此贵重。大红袍就是如此神奇。也许是太贵重太神奇了吧,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武夷山市政府组织农业科研人员大范围内挖掘茶树名丛,通过推广良种来发展茶业生产,当时竟然没人有敢提出去剪取大红袍枝条,就地繁育推广大红袍良种。

1984年,崇安县委(今武夷山市)组织部任命陈德华为县茶科所所长。1985年11月当他去参加福建省茶科所四十周年大庆时,陈德华突发奇想,私下里向培育室主任黄修岩提出,要求带几棵省茶科所繁育成功的大红袍回武夷山种植。黄主任满足了陈德华的这一要求,在会议结束后,送了五株正本大红袍茶苗给陈德华。陈德华兴高采烈地把这5株茶苗带回到武夷山,种在了御茶园的名丛观察园。

二十年前,陈德华陪着同学到九龙窠剪取大红袍的枝条拿到省茶科所去繁育。二十分年后陈德华又从省茶科所请回了繁育成功的5株大红袍茶苗到武夷山种植,这是大红袍走下神坛的第一步。

因为当时引回大红袍是秘密进行的,陈德华先生像慈母照料孩子一样,独自精心照料引回的五株大红袍,并且不断剪枝再繁殖,不断观察大红袍在新生态环境中的表现,并且每年单采单制,研究大红袍加工的独特工艺,直到大红袍的品质特性稳定并且被武夷山茶农普遍认可后,大红袍才走出御茶园,走进了茶区,在茶农的茶山上生根发芽。这个过程一恍又是几年。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培育、研究,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像陈德华先生这样了解大红袍,钟爱大红袍,痴心地迷恋大红袍。

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在陈德华先生用心血培育推广下,大红袍越来越走红,而陈德华先生的头发却越来越白。当大红袍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时,一个茶人的美梦成真了,而当年那个英俊潇洒,意气风发的“小陈,”却己变成了满头白发的“陈老”。

我说陈老不老,主要是说陈德华的心永远是那么年青,他对武夷岩茶的认识不但不因为年长而保守,而且有些想法相当超前。1985年,在陈德华先生秘密从省茶科所引种大红袍的同时,他还干了一件轰动整个武夷山的大事——生产拼配大红袍。

“好酒要勾兑,”这是酿酒行业的常识。而“好茶要拼配,”却常受到一些茶学“权威”的非议。陈德华先生任崇安县茶科所所长之后,凭着他对武夷山各大名丛茶性的了解,凭着他丰富的做茶经验,凭着他对大红袍品质风味的精确把握,他组织了科研组,用肉桂、水仙、武夷名丛等优质武夷岩茶,生产出了与母树大红袍品质极接近的拼配大红袍,即后来大量面市的商品大红袍。茶样生产出来后,陈德华先生请张天福、詹梓金、林心炯、庄任等一大批乌龙茶泰斗级人物试品,结果不仅获得他们的一致认可,而且受到赞许。产品投入市场后,受到潮汕、港台及各地茶人的广泛好评。

商品大红袍试制成功后,陈德华先生专门请福建师大杨启舆教授设计了包装盒,请安徽省农大陈椽教授为包装盒题词。市场上出售的正面印着一片大红袍的红叶,背面印着身穿红袍在祭拜茶树的官员,“大红袍”三个字的落款为八三茶人陈椽,这种包装盒即陈德华先生任崇安县茶科所所长时开发的商品大红袍。后来茶科所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都被福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收购,这款产品成了武夷星的拳头产品,至今供不应求。

我与陈德华先生相识了数十年,但真正深交是在2002年以后。2002年我到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任总经理,陈德华先生时任副董事长并兼管理厂里的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科研,我们从茶友变成了搭档。过去我也和一般人一样,认为陈德华沉默少言,不善交际,在一起工作后才知道,他“沉默少言”是因为他与道不同者不相为谋。“不善交际”是因为他不屑于吹拉捧拍,不喜欢把酒狂言。我与陈德华合作得非常愉快,不久便情同手足。我喜欢参与他主持的用电脑做青的攻关课题,喜欢他收购茶叶或审评时那一丝不苟的样子,最喜欢的当然还是与他一起走乡串户,到茶农家里去品茗聊天。讲起武夷山各个山头各条山涧的茶园,他了如指掌。谈起武夷山的茶叶品种,他如数家珍。说到武夷岩茶的发展,陈德华更是两眼晴发亮,充满了信心。武夷山的茶农碰到了什么问题都喜欢来请教陈德华。2006年6月10日武夷山市政府正式授予陈德华“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红袍制作技艺第一传承人”。尊他为商品大红袍之父,我相信他当之无愧。

 

2005年,我离开武夷山回到了第二故乡西安创办了西安六如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不久,陈德华先生在武夷星走上轨道之后,也回到他自己在1997年创建的全市第一家民营茶叶科技企业——武夷山市北斗岩茶研究所,和他儿子陈拯一起创业。一方面坚持用精湛的传统工艺生产适合老茶人口感的传统大红袍,另外一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借鉴台湾和安溪的经验,生产适合北方茶人和年青茶人口味的清香型大红袍。目前他开发的“櫆星”品牌的大红袍包装上的落款是“九一茶人陈椽”。其中既有纯种大红袍,也有商品大红袍,还有大红袍茶砖,所有的产品都供不应求。2007年春节前夕,我想购买一些“纯种”大红袍送朋友,陈拯讲没有贷了,而我事先己答应过朋友说,要送陈德华亲自加工的大红袍给他们过年。茶人承诺是金,我只好硬着头皮打电话请陈德华关照。看在兄弟的情份上,陈德华把留给自己春节拜年用的茶分了一部分给我,才算解了我的围。如果像我这样敢开口要茶的茶友再多几个,真不知道他怎么过年。看来这个大红袍之父还真不好当。

 

第三节带动武夷岩茶腾飞的何一心

 

我和何一心先生的第一次见面很有戏剧性。2001年武夷山茶业界议论纷纷,大家都在谈论着有一个“狂人”,一天茶都没做过却要在武夷山投资几千万元办茶厂,还说要依靠科技和文化振兴武夷岩茶。当时讲的人多半是当笑话在讲,听的人也多半是当做笑话来听,而我听了之后却佩服得不得了。我想,若投资办茶厂想赚钱,那是商人的本份;而振兴武夷岩茶应当是武夷山市政府考虑的事,怎么会由一个没做过茶的港商到武夷山来提出这个目标?我倒真想会一会这个“狂人”。

人生交友和谈恋爱一样,“一见钟情”的恋人往往是堪托终生的伴侣;“一见如故”的朋友往往是志同道合的知己。我与何一心先生后来成为一见如故的知己。

何一心先生是香港的企业家,27岁时只身从大陆到香港去掏金,当时口袋里只有120元港币。到了香港,何一心才知道香港是天堂,也是地狱,在那里穷人过的日子比大陆还苦。在香港,他在餐馆中洗过盘子,在制衣厂洗过牛仔布,在建筑工地上干过能累垮大水牛的苦力活,结果凭着顽强的毅力和超群的聪明才智,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他便从一个一无所不有的打工仔,发展成为佣有数亿资产的富商。

何先生投资武夷山茶业是偶然也是必然。说偶然是因为他到武夷山原本是来观光旅游的,事光并没有投资计划。说必然是因为当他看到武夷山无比秀丽的风光,听了武夷山历史文化的介绍,特别是品饮了让人心旷神怡的武夷岩茶后,以他商业巨子的智慧和曾游历四海的眼光,他认定投资武夷岩茶产业既是商机又是功德,于是下决心一抛万金。按他自己的话说是:“一不小心,就掉进了美丽的陷井”。

当然,做为一个历尽沧桑的成功企业家,何一心先生不会因为一时冲动就拿着血汗钱到九曲溪打水漂。如果说他决定投资武夷山茶产业是一时冲动的话,那么这个决心下了之后的每一步骤都凝聚他的商业智慧,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和论证。总结起来可以这样说:武夷星用“四化”理念,打造了一颗华茶新星,带动了武夷岩茶腾飞。

首先是用人性化管理来凝聚人心,吸纳人才。何一心先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是福建名刹雪峰寺的大护法,在他的企业管理理念中,深深地烙有佛家思想的印记。例如用佛家广结善缘的理念处理人际关系,用佛门“六和敬”的精神来实行内部管理等等。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在武夷星创建之初,乌龙茶泰斗张天福先生、福建农大茶学系系主任孙威江教授都受聘为企业顾问,陈德华先生任副董事长,我也暂时放下自己手头的茶文化研究课题出任总经理,协助何一心先生为武夷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何一心先生认为人们喝茶的第一目的是健康,他常说:“茶应当是最卫生的天然保健饮料”。所以企业在抓第一车间建设——茶园的建设时,一开始就瞄准了和国际接轨的有机化栽培管理,公司以确保客户健康为已任,在茶园管理和茶叶生产的全过程,坚持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香料添加剂、保鲜剂等物质。并制订了茶叶产品质量与安全卫生可追溯管理体系,成功地导入了ISO9001和HACCP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不仅顺利通过了国内的有机认证,而且于2006年5月顺利通过欧盟专家的严格评审,通过了IMO有机认证。

 

 

做为一个从国际商场上成功地闯出来的企业家,何一心先生十分重视企业硬件的现代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每一个环节的现代化。厂区建设实行园林化,仅厂区绿化就投资了数百万元,真正做到了“把花园搬到工厂里,把厂房建在花园里”。对车间建设,公司严格按照药厂的卫生标准,实现了人货分流,人员进出要消毒杀菌,车间内实现了空调化,主要工艺实现了电脑化。何一心先生还亲自为企业制定了“传承历史,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振兴岩茶”的发展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引下,武夷星不断加大创新力度,在短短的几年里,武夷星的成就不仅受到国内同行的钦佩,而且得到海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台湾陆羽茶艺中心创始人蔡荣章,香港裕华集团董事长余国春,美国爱克西姆(EXIM)的专家以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的客商到武夷星参观后都伸出大拇指赞叹不己。2006年4月6日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视察武夷星时,对武夷星的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

 

 

 

最后,何一心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原动力,也是企业立足市场的核心竟争力。所以,他特别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现在武夷星不仅有自己的茶叶博物馆、茶艺艺术团、茶文化培训中心,还成了浙江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的实习基地。

 

通过几年的努力,武夷星开发的国宾礼品级大红袍被外部交部门选为赠送给连战先生、瑞典国王和皇后、荷兰女皇的珍贵礼品。“武夷星”品牌在2005年国家商务部、科技部、财政部、卫生部、交通部、铁路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等十三个部委联合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放心畅销茶品牌。武夷星成了中国茶业界的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何一心先生初步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促进岩茶发展,带动岩茶腾飞的带头人。

 

 第四节无冕之王刘宝顺

 

“无冕之王”从来都是用来形容记者的,我却用来形容刘宝顺。这不是因为宝顺是记者出身,更不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茶王”的桂冠。早在1989年刘宝顺刚刚二十六岁出头,便当上了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所长,他所做的茶参加市、省、全国的比赛都得到过许多荣誉,什么首届中国(国际)名茶博览会“金杯奖”,中国茶叶学会第4届“中茶杯”评比特等奖,“中华文化名茶”金奖,武夷山市“肉桂茶王”等等。他家的柜子里锁着许多奖杯、奖状、奖牌,但是他却从来不把荣誉当做桂冠,顶在头上到处去眩耀,所以我称他是“无冕”之王。在我眼里,只有俱备王者实力,有王者风范,而不戴着王冠招摇过市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茶王,甚至可以说是王中之王。这年头有比赛就有“黑哨”。茶叶界的比赛、评比多如牛毛,混个什么“王”或者买个什么“王”都不是难事,难的是做一个“无冕之王”。

我和刘宝顺初次见面是在幔亭岩茶研究所,当时的研究所设在风景秀丽的幔亭峰下,刘宝顺正忙帮助朋友审评收购来的水仙茶的品质。只见在审评台上一溜排着十三杯水仙茶,刘宝顺在开汤后一闻一品,便从中剔除出一杯用建瓯市生产的水仙冒充武夷山岩茶的茶样。当时不仅我感到惊奇,连他那收茶的朋友也佩服得不得了。

刘宝顺科班出身,一副神光内敛的样子,干练中透出书生气,一眼可看出是新一代有文化的茶人。我和刘宝顺相交已十多年,十多年以来我们一直保持着“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茶人之谊。我始终关注着他事业的发展,他也始终关注着我茶文化研究的成果。十多年了,我们在一起不知喝掉了多少茶,但是却从来没有一起喝过一杯酒。十多年了,我们也相互送过礼,他送给我的只是茶,我送给他的只是书。在这十多年里,我们在一起聊天有一个默契:只谈茶,不谈人。刘宝顺有句名言:“我是个做茶的,只靠茶来说话。”

刘宝顺的茶真的“会说话”。细品刘宝顺亲手制做的茶或许也会感觉到 “如与文君絮语,相对小窗前”。日本女作家左能典代1994年到武夷山品了刘宝顺的茶后,可能是听懂了茶说的话吧,她感概万分地说:“能喝到武夷岩茶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回到日本后,左能典代在东京创办了武夷岩茶房,其后,他每年都要组织一批日本茶友到刘宝顺研究所来品茶,而这些茶友也就一批又一批地成了刘宝顺的知音,成了武夷岩茶的知音。

 

 

在刘宝顺的幔亭岩茶研究所里,何止是茶会说话,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会说话。我2006年5月从西安回武夷山做茶时,刘宝顺的幔亭茶科所已搬迁到了飞机场对面的旗山工业园区。新的研究所占地20亩,设计古朴典雅,布局精巧合理。厂房、车间全部用水磨青砖,外部不贴瓷砖,内部不加粉刷。因为青砖吸水性、透气性都好,天气潮湿时,青砖能吸入水气,天气太干燥时,青砖便释放出水气,这样可以有效地调节车间里的干湿度;车间的地面一律铺着一寸厚的杉木地板,因为杉木地板在阴雨天气不凝水珠,可保持适度干燥。在厂房和车间周围,他精心布置了一条弯曲有致的水渠,渠中清流潺潺,锦鲤成群,波光荡漾,为工厂增添了无限生机的同时也调节着工厂的小气候。在车间和厂房的西侧,种了大量的爬藤类植物,目的是遮挡阳光,避免夕晒。车间内窗明几净,几乎一层不染,各种制茶机器设备根据茶叶生产的流程安装得井然有序。在慢亭茶叶研究所里,处处都透露出主人独特的匠心,一草一木都会向你述说主人的精细和主人对茶真挚的爱。

刘宝顺认为,不但茶园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茶厂也要有适于做茶的良好生态环境,只有在一流的生态环境中,才能生产出一流的武夷岩茶。

刘宝顺的制茶风格是执著于传统。“心闲手敏工夫细,唯求精碎不敢贪”是他做茶的原则。他做茶求质不求量,每一首工艺程序都亲自把关,特别是他把手工摇青与机械遥青科学地结合应用,并且精心抓好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炭焙炖火工艺,开发出的拳头产品“贡茶大红袍”,以其卓越的品质脱颖而出,不仅在武夷岩茶的传统销区广东潮汕一带成为新宠,而且被北京信誉卓著的百年老字号吴裕泰茶庄选为珍品,年年批量进货,在京城也十分畅销。

 

 第五节草根茶王陈荣茂

 

“草根”是这几年新流行的名词,《辞海》中没这么一说。“草根”者土生土长也。“草根”者平凡而又极具生命力也。文学界有草根诗人,相声界有草根大师,茶叶界也有草根茶王。武夷山的草根茶王非陈荣茂莫属。

在武夷山知道陈荣茂的人不多,但是,提起“西瓜”,在茶业界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陈荣茂不仅以茶为业,而且以茶为乐、以茶为荣,他常年泡在茶山上劳作,风吹日晒,脸晒得黑里透红,茶友们给他取了个雅号,叫“西瓜”。“西瓜”叫得多了,人们反而不知道陈荣茂是谁。

陈荣茂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夷山人,生于1972年,属鼠。我这个人不相信命运,但是却喜欢看一些生肖与星座之类的书解闷。说来真巧,我认识陈荣茂那年从香港买了一本《最近十二生肖》,书中所讲的属鼠的优秀性格陈荣茂几乎占会了:“机智灵活,精明能干,行动敏捷,随机应变,待人面带笑容,肯帮助人,朋友多,生活多波折,不怕打击,失败了再来。”由于具备了这些优秀的性格,使得没有读过多少书的陈荣茂,在二十多岁便当上了武夷山市岩茶厂的厂长,而且把偌大一个茶厂管理得井井有条,生意蒸蒸日上。

 

武夷山市岩茶厂是武夷山市创办最早的岩茶厂之一,解放初期由著名茶人黄道清经营,原名福龙茶厂。该厂拥有3000多亩茶园,其中多数茶园都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内,分布在历史上盛产极品正岩茶的三坑两涧(慧苑坑 、牛栏坑 、倒水坑 、九龙涧、流香涧)优质的茶园是生产名茶的基础,在茶树品种资源和地理生态环境方面,武夷山市岩厂得天独厚,少有人能与争锋。当然,要当上茶王,单凭有好茶园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制茶的真本事。陈荣茂便是武夷山年青一代茶人中制茶技艺超群的一个典型。

陈荣茂治茶有四大特色,首先是他喜欢交友,善于学习。我和陈荣茂可谓是“不打不相识,”因斗茶而结交成了莫逆挚友。我刚回到武夷山从事茶文化研究时,陈荣茂听说有个“呆子”放着地区财政局局长不干,偏要跑到武夷山来研究茶,还想著书立说,就想考量一下我到底有几斤几两。有一天晚上他喝过酒,带了几泡不同品种的岩茶,跑到御茶园找我“斗茶”。别看陈荣茂外貌粗壮,他的心却极细,并且讲话时而尖锐直白,单刀直入,时而很注意外交辞令,绵里藏针。我们第一次见面谈话时,由相互客套,绵里藏针,到坦诚真言,相互探讨武夷山茶界当时普遍关注的问题。整整耗了近3个小时,3个小时“斗”下来,他对我的称呼便从开始称“林总”变成了称“林大哥”。我对他的称呼也从“陈厂长”改为了“西瓜。”从此我们成了兄弟。

陈荣茂交友重要因素是想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茶学。他认定“事事留心皆学问”,认为交友也是一种学习。陈荣茂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拜的师傅却很多,他先后拜武夷山著名茶人陈德华、叶以发、台湾茶人陈元清为师,还曾经到福建安溪、广东饶平等地学习过制茶。可以说陈荣茂和他的师兄弟刘安兴、徐秋生等人的制茶技术,融汇了武夷山、安溪和台湾的长处,做到了博取众长,独树一帜。

陈荣茂在学习中特别重视实地考察和实践经验。他告诉我:“林大哥你研究武夷岩茶要从品种入手,武夷山鬼洞的茶树品种最多。”结果他第二天便带着我去鬼洞访茶。他还多次动员我把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搬到他厂里去,客气地对我说:“林大哥,我们工厂就是你的实验室,好茶是做出来的,不是看书看出来,你搬过来咱们兄弟好经常切磋,把武夷岩茶做得更好”。

因为善于学习,陈荣茂生产的茶每年总是品质超群,不仅仅在武夷茶王赛中经常夺魁,在全国大赛中也常折桂。例如2001年他参加首届台湾海峡两岸茶王赛,被评为“五星级茶王。”同年在广州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上又力克群雄,被评为“武夷岩茶王。”2002年在首届觉农杯名优茶评比中,陈荣茂的肉桂荣获金奖,并列为中国八大金奖名茶之一。在不同的城市参赛,由不同的权威审评,陈荣茂的茶均能夺冠,可见其质量过硬。

陈荣茂治茶的第二大特点是用心。澳门亚洲卫视在采访陈荣茂时问他:“你多次荣获茶王有什么体会?”陈荣茂回答说:“我就是茶,茶就是我,人茶一体才能做出好茶。”每年开园采茶时,陈荣茂总是从一道程序采青抓起,他总是亲自上山,到各片茶园去查看茶芽的长势,准确掌握开采时机,合理安排劳力,严格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按标准”采茶,即只采一芽三叶中开面的茶青。他认为茶青是制茶的原料,若第一道工序就没把好关,那么后面几道工序无论如何努力,也做不出极品好茶。

 

 

在采青时,无论是什么样的天气,都经常能看到陈荣茂像一匹矫健的“黑豹”,在茶山上蹿来蹿去,监督着采青的质量。别看他平日里总是笑容可掬,但工作时却是一丝不苟,并且经常骂人。对于不按照标准采青的人,他好像有火眼金睛,在大老远便能察觉。他骂人时最常讲的是;“你别想骗我,在这茶园里哪里飞过一只苍蝇我都能看的见。没按标准采的青叶我会全部倒掉,你一分钱工钱都别想拿。”在他严格要求下,武夷山市岩茶厂进厂的青叶质量总比别人高出一筹。一步领先,步步主动,这是陈荣茂制茶的绝窍之一。

 

对于其他的工序,陈荣茂也是一丝不苟,特别是最关健的“做青”工序,陈荣茂和他的几个助手根据不同的天气,不同的青叶,像名医会疹一样,共同研究做青的方案,力求准确无误地掌握每一个细节,让茶香充分转化。加工武夷岩茶必须一气呵成,晒青、凉青、做青、炒青、揉捻、烘焙,从下午一直要忙到第二天黎明。制茶季节武夷山市岩茶厂里处处灯火通明,夜夜通宵达旦,在陈荣茂的带领下,他的一班小兄弟始终像巧媳妇挑灯为自己心上人绣荷包一样用心,一样投入,他们用心血做茶,不但不觉得苦,反而觉得乐在其中。

陈荣茂这个草根茶王还有一大本事,就是能像江湖老大一样把大批性格不同的人紧紧团结在自己身边,共同创业。陈荣茂的性格豪爽,为人仗义,古道热肠,急公好义。记得在2000年,那时候陈荣茂的经济还不是很富裕,厂里连部运货的皮卡车都舍不得买,但是澳门亚洲卫视到武夷山来要拍摄一套《茶韵》节目,而市里无人接待,陈荣茂一听说是来宣传武夷山,宣传武夷岩茶的,二话没说独自承担起了摄制组在武夷山的食、住、行。《茶韵》拍了十二集,陈荣茂花了十来万。

我在武夷山时,举办过40多期全国茶艺师培训班,学员们在武夷山无论碰到什么困难,基本上都由陈荣茂帮助解决。每期的学员离开武夷山后几乎都忘不了“瓜皮哥”。因为陈荣茂待人诚恳,所以不仅他厂里的刘安兴、徐秋生等一帮兄弟都真心实意地跟着陈荣茂干,而且六如茶艺培训班的学员,差不多也都成了武夷山市岩茶厂在全国各地的宣传员。

“得道者多助”,不仅治国治军是这样,治茶也是这样。草根茶王陈荣茂,就是一个得道者多助,人气极旺的真正茶人。

 

第六节制茶女状元游玉琼

 

武夷山人杰地灵,“茶星”荟萃,其中有一位制茶女状元,名叫游玉琼。

游玉琼出生于茶叶世家,父亲游永生是武夷山著名的老茶人,于1985年创办了永生岩茶厂,游玉琼女承父业,年纪轻轻地便当上了永生岩茶厂的女厂长。当上厂长很轻松,当了厂长却不轻松。武夷山茶产业的竟争十分激烈,你要是没两下子,还真没办法在这个行业里混。

游玉琼任厂长后,巾帼不让须眉,她审时度势,结结实实地砍出了三板斧,开辟出了一条让永生岩茶厂走向辉煌的道路。

首先,对内她抓家庭成员科学分工;父亲任董事长,只管大事,大哥洪湖负责茶园的建设和管理,弟弟洪忠分管科研与新产品开发,她自己主持全面工作并且直接抓生产与营销。古话说:“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要靠父子兵,”在中国这个传统的国度里,有时还真是这样,游永生家全家人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他们的家族企业独树一帜,很快发展成了福建省茶业龙头企业。

第二斧板是抓好茶园和茶厂的硬件建设,打造一艘茶业巨舰。游玉琼心中非常明白,搞企业靠实力,“有实力才会有魅力”。为了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竟争力,首先必须发展壮大企业自身的实力。几年里他们开辟了6000多亩优质茶园,扩大了生产规模,兴建起了现代化的茶厂,建成了闽北第一条符合绿色食品加工要求的茶叶生产线,他们还在广州、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开设茶庄,建立起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壮大实力包括硬件和软件,游玉琼硬件软件两手抓,两手硬。为了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她与福建省农林大学系挂钩,把自己的茶厂作为福建农大茶叶教学和生产实习基地。2001年5月李鹏委员长视察了永生岩茶厂,饶有兴趣地观察看了游玉琼的茶艺表演后,对厂里的综合实力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三板斧是抓好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质量。永生岩茶厂虽有技术人员近百人,但是,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所以游玉琼亲自常抓不懈。武夷岩茶的加工工艺十分复杂,包括采青 、萎凋、摊凉、摇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水焙、凉索、毛检、足火、炖火等十多道程序,在采制季节,天天都要忙到通宵达旦,但是再忙再累游玉琼都事必恭亲,她用女性特有的细心和爱心,加上多年学习积累的经验,精心做茶,所以茶的质量特别好。永生岩茶厂生产的肉桂1992年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水仙茶蝉联两界武夷山市水仙茶王。由游玉琼创制的新产品“冰鲜大红袍”香高味醇、爽口生津,深受北方都市茶馆的欢迎。游玉琼经过多年研究恢复生产了宋代历史名茶——龙凤团茶。这种茶既适合送礼,又便于珍藏,很适合做为武夷山的特色旅游纪念品。永生岩茶厂的“戏球”牌岩茶,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2003年,游玉琼在福建省十大女状元评比中,被评为制茶女状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