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标签:
教育 |
分类: 二上重要知识点 |
二年级(上) 第五单元 知识回顾与梳理
本单元的知识分为两大部分:平均分和除法
本单元知识思维导图:
http://s7/bmiddle/001UU2IDzy7pG8zE2ASe6&690
平均分
1.
2.
(1)按份数进行平均分,如信息窗2中的红点问题“12只小熊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按份数进行平均分这种情况,使用于已知平均分成多少份。方法上,在摆一摆的同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两个两个地分。
上题中,可以平均分成3组,如果一个一个地分,就要一次拿出3只小熊进行平均分。此处孩子不仅要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也要能说出为什么要一次拿出3只小熊(因为要平均分成3份,所以一次要拿出3只小熊)。如果两个两个地分,就一次拿出6只小熊,道理同上。
(2)按每份的只数进行平均分,如信息窗2中第二个红点的问题“松鼠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
这种情况用于不知道能分几份,但是已知按照每份几只来分,方法上,在摆一摆的同时,可以用笔去圈一圈,让孩子能更好的体会到这种平均分的情况的意义,为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
除法
(一)除法的意义
除法是孩子们接触的一种全新的比较抽象的计算方法,要再理解了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和理解。
理解除法意义的时候,可以分为两个角度:
(1)从“按份数进行平均分”的角度学习体会除法的意义。
如“每组几只狮子?”这一问题,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的过程,理解“求每组几只狮子,就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在此基础上,写出除法算式来解决。
(2)从“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的角度学习体会除法的意义。
如“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孩子们可以通过操作学具摆一摆、圈一圈的过程,理解“要求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在此基础上,列出除法算式。
平均分与除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将第一步平均分的基础打牢,理解除法的意义也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二)关于0的除法
在信息窗4中,通过一个连环画的故事,让孩子体会到,本来就捞不到月亮,不管平均分成多少份,还是没有月亮。并通过大量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让孩子反复体会和理解,从而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都得0”。
那么为什么不能除以0 呢?也要通过现实情境引导孩子分析,不管是平均分成0份,还是包含几个0,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0不能做除数。此处,一定不能让孩子死记硬背,要从现实中去分析体会,得到的结论才能真正的让孩子理解。
(三)算式各部分名称:被除数、除数、商;(可结合减法进行记忆)
算式的读法:15÷3=5读作:15除以3等于5
二年级(上) 第五单元 信息窗一 知识点梳理
本课包含三个红点的内容:
红点一:什么是平均分
红点二:按份数平均分
红点三:按每份个数平均分
什么是平均分
通过让学生帮助小熊猫分竹笋,体验分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特别的分法是每份分得一样多,引导学生了解,这种特殊的分法在数学中就叫作平均分。
要让孩子不断重复强化,以及必须通过动手操作来实际感知,什么叫做平均分。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平均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平,因此不必跟孩子强化,平均分是公平的分法。
按分数平均分
要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猴子,应该怎样分?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动手操作。
因为平均分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接触的概念,学生需要通过直观的感知来理解,只是背概念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平均分。
动手操作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分,也可以两个两个地分,还可以三个三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一个一个地分:要一次性拿出3个桃子,此处一定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一次拿出3个桃子来分。因为要平均分成3份,为了保证平均分,就一次拿出3个桃子,每只猴子给1只,分完为止。
两个两个地分:有了前面的基础,这里可以问孩子,两个两个地分,需要一次拿出几个桃子?孩子应该能说出要一次拿出6个桃子,并且一定要追问孩子为什么要拿出6个桃子,看看孩子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如何进行平均分。
通过孩子的动手操作,让他们体验到,分的方法可以有所不同,但是结果都是相同的。
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
这里就可以完全让孩子进行动手操作了,用学具摆一摆或者圈一圈的方法。在这个动手的过程中,让孩子形象、生动地感知“每份小兔分6个萝卜,可以分给几只小兔”就是从24里面6个6个地分掉,每份分得同样多,直到分完为止,仍然是“平均分”,进一步丰富对“平均分”含义的认识。
二年级(上) 第五单元 信息窗二 知识点梳理
本课重点讲授的是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一是按份数平均分(第一个红点)
二是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第二个红点)
与信息窗一中的两种平均分的情况相比,本信息窗中的“平均分成几份”和“每份几个”都不是已知的,需要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完成,是信息窗一的思路及方法的拓展。
第一个红点的问题“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动手操作帮助孩子思考,分法可以不同,但是不管平均分成几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才是平均分。
并且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孩子要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自己是怎样分的。
比如:“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3组,每组4只”
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第二个红点的问题“松鼠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
同样的,也要借助学具来圈一圈、分一分、说一说。此处也有许多不同的分法,可以通过“还可以怎样分”来引导孩子思考,还有什么分法。
在动手操作的同时,也要能说出是怎样分得。
比如:“把16只松鼠每4只分成一组,可以分成4组”,继续为除法的初步认识打基础。
最后要让孩子理解这两种分法,虽然都是平均分,但是前者是按照份数进行平均分,这里是按照每份的个数进行平均分。
本信息窗中这两种平均分的方法分别是传统教材中的“等分除”和“包含除”,但现在不需要给孩子灌输这一概念,以免给孩子造成记忆负担,平均分这部分内容本身理解起来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孩子能够通过动手操作和表达交流来理解平均分即可。
二年级(上) 第五单元 信息窗三 知识点梳理
本课重点:
1.
2.
3.
4.
拿到题目后,要引导孩子进行分析,这道题目是让我们求什么
以题为例
红点一的问题是“救小鹿需要多少条船?”
-
首先,找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孩子要能准确的表达出来“有15只小鹿,每条船最多能救3只小鹿”
-
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独立解决问题之后,交流自己的分法。
-
最后,在交流的时候,理解“要求需要几条船,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并且孩子要能清楚的表达出来,明晰这个问题是“按每份个数进行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引出“可以用除法计算”。
从而不仅能建立平均分与除法的联系,初步认识除法,也可以养成分析题目的习惯。
红点二的问题是“每组几只狮子?”
首先,同样的要找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数学信息“有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
然后,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来解决问题,并且交流自己的分法。
最后,在交流的时候,理解“要求每组几只,就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多少”,同样要求孩子要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明晰这个问题是“按份数进行平均分”,而后用除法算式进行计算。
学生有了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不难列出除法算式,列出算式后,要让孩子说一说算式里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在除法算式“15÷3=5”中,“15”叫作被除数;“3”叫作除数;“5”叫作商。读作:“15除以3等于5”。
二年级(上) 第五单元 信息窗四 知识点梳理
书中红点问题“把捞到的月亮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月亮?”
这一问题,首先要思考,这些猴子一共捞到了几个月亮?
然后再思考,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月亮。
孩子们可以看出,这些猴子根本捞不到月亮,即一共捞到0个月亮。由此引导孩子说出“捞到月亮的个数是0,把0个月亮平均分成5分,每只猴子分到的月亮还是0”。
并能分析出“要求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月亮,就是把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
在以上的基础上,列出除法算式“0÷5=0”。
列出算式后,要再让孩子说一说,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来深化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其中被除数“0”表示“一共捞到了0个月亮”;“5”表示“平均分给5只猴子”;商“0”表示“每只猴子分到0个月亮”。
可以借用红点问题,继续追问孩子“要是分给6只猴子呢?7只呢?8只呢?……”
或者根据生活中实际的例子来出一些有关0的除法的题目,如“小红想把家里的小羊分给她的3个好朋友,可一觉醒来却发现,小羊都被狼吃光了,小红的好朋友现在每人能分到几只小羊?”
通过大量的这样例子的感知,引导学生发现之间的共同点,并得出“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
这里孩子可能有疑问,为什么不能除以0?可以结合具体情境以及除法的意义进行分析。
除以0表示“平均分成0份”或“包含几个0”,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不能除以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