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ba”还是“pa”

究竟是“bà”还是“pá”
我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2时,对其中的一个知识点有一些疑惑。“语文与生活”环节安排的是认识传统农具,要求先读一读,然后再跟相应的图连线。其中有一个词“耙”,注音为bà,配图为一个长柄带齿的农具(左二)。教学参考用书中的解释是:耙——碎土、平地的农具。有钉齿耙和圆盘耙等。
我在一所乡村学校任教,孩子们虽说大都在农村长大,但对于这些农具却非常陌生,不要说什么用途,有些农具就连见都没见过。这一设计的初衷肯定是好的,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关注我们身边的事物,懂得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我也是在农村长大的,而且我们村非常偏僻,那里的人们现在仍在使用着老祖先留下来的这些传统生产工具,我虽没有全部使用过,但也大部分见过。在我们这里,“bà”和“pá”是两种不同的农具。这是耙(bà)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兵器被称为“九齿钉耙(pá)”,而课本把“有长柄,一端有齿”的农具也称为“耙bà”,这或许是因为南北地域的差别,在叫法上有所不同?为此,我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解释是:
【耙子】pá·zi图聚拢和散开柴草、谷物等或平整土地用的农具,有长柄,一端有铁齿、木齿或竹齿。
耙bà碎土、平地的农具,它的用处是把耕过的地里的大土块弄碎弄平。有钉齿耙和圆盘耙等。
可见,教学参考用书中的解释是正确的。我相信现行的教材经过了众多专家的审查论证,一定是严谨的,规范的,可心中还是有一些疑惑,不知此处是配图有误,还是注音有误,或是自己理解有误,还请专家能帮助我解开心中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