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移动互联网

标签:
移动互联网杂谈 |
不久前,将由CSDN和创新工厂联合举办的《2010中国移动开发者大会》邀请我作为嘉宾,在下个月的大会上进行演讲。作为一名开发者,这无疑是激动人心的。除去演讲的环节不说,在这样的大会上,可以认识更多业界的牛人,并且或许可以做一些技术或人才的储备。
我从很早开始,就一直在关注着移动领域,也许可以追溯到2000年,那是我购买了第一台智能手机的时候。当然那个时候,还完全没有“互联网”的概念存在。那个时候有的一样东西,现在也有,叫做PC套件。通过套件,将手机中的内容与PC同步,以实现备份,还原或是文件传输等操作。
数据线自然不能称为“网”,而用户在实际的使用中,越来越发现数据线其实并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原因很简单,因为用户并没有带着数据线出门的习惯,他们只是习惯携带手机而已。这个时候,就体现出网络的重要性了。
当年的MOTO和Palm都意识到了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性,但是却并没有做好。手机浏览网页的体验一直以来都是很大的问题,包括网页的重新排版布局,超级链接,图片,网页多媒体对象等的处理。另外,一些消耗内存较多的网页经常会引起手机浏览器的崩溃。
其实到现在为止,手机浏览网页的问题依然没有被真正解决。iPhone,Android手机虽然都与互联网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浏览网页,我只能说抱歉,我完全无法适应。看着手机页面上那些小小的,高度只有8至10个象素的连接,我真的完全说不出话来,想点?没那么容易。
也许有人说,我用iPhone几年了,一直以来都点的很爽,我也只能说,那是您,因为您对触摸屏的功力足够扎实。其实我也可以很顺手的点到屏幕上的任何东西,哪怕它再小,但是大部分的用户是点不到的。所以,在移动设备上的网上冲浪的体验必须被改变。
我有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说一个人在PC上上网,找歌词,他会使用什么呢?是百度,还是酷狗或QQ音乐?也许大部分人都会说百度,但是事实上,使用酷狗来搜索歌词的用户要多得多。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它是搜索、试听一体的,用户可以在搜索后,只需一次双击就能够得到歌曲和歌词,哪怕歌没下完也可以先播放着,这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如果歌曲不好听,用户完全可以在下载全部完成前,删除之。
让用户体验得到改善的是什么呢?说的简单一点,也就一客户端。在移动设备上,更是如此,有什么必要把整个页面展现给用户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有很多网站,其页面上都是广告随处飘,不要说用手机看了,在PC上都足以让用户抓狂。在手机上怎么办?最简单的方法依然是一个客户端,预定好一块地方扔广告,其他的地方放内容,问题也就解决了。把网页直接呈现给移动平台的用户,我就用一个字来形容,傻。
既然说到这里了,也不得不说一下盛大的Bambook,这种专业的设备,其实也是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之一。内容平台、支付平台、硬件,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体系。移动互联网和常规互联网到底有什么特别,说白了,就是用移动设备来运营自己的内容。拿起点小说网来说,常规的阅读方式是守在电脑前,或者有用户愿意用手机直接看的,那么边走边上网,有时还碰到信号差的情况。而Bambook,读者可以自行想象一下。
曾几何时我对一些其他的电子书产品嗤之以鼻,那时我想的是,我为什么要花钱买一个专门读书的设备,就算买来,也一样要从网上下载txt然后拷进去。我为什么不能拷在手机里,仅仅是为了保护眼睛么?而Bambook是一个让我对电子书彻底改观的产品,因为我发现我居然可以随时追我喜爱的小说了,而不是每天晚上守在电脑前等作者更新。
除此之外,我也看到了很多专有的设备,比如说GPS运动手表,它可以随时记录你的位置,记录你的运动跑线,并感知你当前的动作是走、跑或跳。随后用户即可以在PC、手机或各种能上网的设备中,查看自己的记录,并作出分析,甚至跟据运动的路线相似度来进行交友。不要怀疑,它们都是移动互联网产品的一分子。
总的来说,何为移动互联网,其实就是让网络上的内容变得随时可见,随时可用,随时可享。目前看的比较多的,是各大网站都针对自己开发了手机用的客户端,Twitter,Facebook等更是通过各种合作手段将自己的客户端预装到手机中,这其实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上面所说的,直接浏览网页的问题。下一步,可能就是整合。在我不久前为天涯海阁开发客户端时,就已经有人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为什么不做一个通用的网络客户端呢?扔掉手机浏览器,但是又可以以手机上的极佳体验去使用网络资源。也许,这就是方向了。
顺便说一句,今天碰到一件让我很气愤的事,就是大众出租车拒载,我用手机找了好久才找到投诉电话,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手机版的黄页客户端呢?
前一篇:国产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