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2人获奖21人入展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

标签:
张芝奖甘肃省第五届天水 |
分类: 文艺快递 |
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评审揭晓(公示)
天水2人获奖21人入展
来源:甘肃省书协
评审预备会现场
中国书协理事、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省书协主席林涛主持召开评审预备会议
省书协副主席、评审委员会副主任陈扶军宣读评审原则及评委会守则
省书协专职副主席、监委会副主任贺炜介绍征稿及准备工作情况
省书协驻会副秘书长、评审委员会秘书长赵玉民作评审流程、评选办法的说明
楷书组评审现场
行草1组评审现场
行草2组评审现场
隶书组评审现场
篆书篆刻组评审现场
评审现场1
评审现场2
评审现场3
评审现场4
评审现场5
评审现场6
评审现场7
评审现场8
评审现场9
(重要提示:由于评奖机制改革,本届“张芝奖”投稿论文将择日评选,结果届时公示)
附1: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评审委员会名单
主一任( 1名 ):林一涛
副主任( 5名 ):陈扶军 尚一墨
安文丽
副主任( 5名 ):翟相永 王青彦
秘书长( 1名 ):赵玉民
评一委(15名):刘满才 杨清汀
何胜江
评一委(15名):张一机 张慧中
陈永革
评一委(15名):贾得梅 严文学
张万胜
评一委(15名):黎一明 陶耀文
赵山亭
评一委(15名):牛一忠 王怀罡
陈新长
附2: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监审委员会名单
主一任(1名):李燕青
副主任(2名):张存学 贺一炜
监一委(5名):安一石 陆乐人
田爱平
监一委(5名):李良云 张怀江
附3: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获奖名单(共20人)
一等奖:(3人)
张
升(天水)
林海东(庆阳)
俞一治(武威)
二等奖:(6人)
闫建洲(嘉峪关) 张先宋(定西)
张旭瑞(天水)
黄一石(酒泉)
潘晓晖(平凉) 沈一澎(陇南)
三等奖:(11人)
赵永成(金昌) 王一成(兰州)
马立武(庆阳) 欧阳前林(兰州)
吕道君(金昌) 刘建祯(张掖)
董小宁(庆阳) 张武杰(庆阳)
刘淑梅(兰州) 刘小龙(平凉)
常 露(定西)
附4:甘肃省第五届“张芝奖”书法大展入展名单(共233人)
兰州:(37人)
张美辰 张建飞
徐一达
马宏伟
张自旭
王进杰 吴玉花
干凤婷
刘一玮
王锐强
王振华 王秉章
吕光辉
王浩旭
柯一彬
杨想军 张一睿
任一明
李子珩
任继军
姚玉炯 李松山
高立栋
米建文
陈凌菁
康士平 陈一亮
朱登国
石一杰
杨晓军
段军萍 王建国
余斌斌
胡建刚
董一旭
李步宁 尉姣洁
平凉:(21人)
庞学虎 杨建春
董小平
吴少文
张婷婷
杨军强 李振峰
陶方博
金文彬
马堆荣
白雪瑞 杨文卿
吴仁全
梁兵兵
刘东郎
唐一晖 马晓宏
柳殿峰
杨宽明
崔明学
陈一亮
白银:(15人)
黄静林 卢国雄
陈尚诗
王高志
高俊杰
孙莉姮 陈秉乾
李自刚
刘一进
张天琦
何定军 孟军学
李百成
刘虎林
宋继华
陇南:(20人)
王虎强 赵志雄
刘玉龙
张一晖
郭志伟
蒲明明 焦福维
谢俊成
陈浩荣
彭养育
赵吉平 朱彦杰
王自强
吕建斌
潘晓泽
满正人 田一春
田晓勤
杨彦彬
尚新元
天水:(21人)
许志荣
马小龙 赵志强
汪晓东
苟树有
王继虎
邵子枫 赵世峰
武一文
车念平
王鹏辉
马太平 刘玉璞
张存禄
薄一渊
董智勇
陈耀东 田培峰
张永军
李文忠
李昊轩
庆阳:(40人)
张俊峰 郭宝军
王望周
李成城
刘树凯
罗一华 吴一娜
马一镛
李汉峰
薛梅杰
史纪鸿 李一高
刘颖宏
贾志刚
张珺霞
范新厚 贺一鹏
马克新
左廷鑫
俞清铧
刘艺鸿 贾运全
米进杰
刘建立
杜生昌
王丽娜 安文静
邓一文
张一峻
吴小芸
郭云鹏 贾一岩
段建华
马先军
崔一亮
朱宏亮 张若彤
段东军
郭承涛
徐喜旺
定西:(30人)
侯国强 杨彦荣
张定柒
张丽娜
张伟刚
王一鹏 崔斌斌
苏一成
张云强
李一勇
李国军 姚永峰
刘国顺
李渊陟
史炳文
刘国玺 张一旭
杨世春
李亚东
陈子强
任存军 何一悦
年爱武
张一杰
康小娟
廖建军 杨一楠
王新凯
成一欢
李彦文
张掖:(8人)
韩一龙 何正林
陈志逸
刘智德
张振虎
左艳佩 李鉴峰
陈一冈
武威:(7人)
李有峰 达一刚
安文喜
罗一华
陈守阳
李峰年 李平文
金昌:(6人)
祁培名 庞一雄
王君明
岳金川
王兴奎
徐兴杰
酒泉:(19人)
赵鑫贵 贾永红
王秀玲
裴建军
殷秀梅
赵永甲 李一林
孙彦芳
祁志祥
李怀武
王玉荣 吴晓琴
高慧蓉
樊雯瑾
阎丽霞
樊宏康 陈爱梅
张艳芬
马鸿国
嘉峪关:(3人)
支瑛洁 颉江泊
高国仁
甘南:(1人)
王鹏智
其他:(5人)
郭芳忠(广东) 焦永堂(内蒙古)
李军武(新疆)
董亮亮(河北)
张 强(北京)
附5:评审现场采访
编者按:
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文化繁荣的大好局面在我们书法的创作队伍中体现得比较到位。甘肃各地各行业的书法作者为书法创作努力探索、积极进取、向经典学习、向传统致敬的精神可圈可点,让我们对每一位作者都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我一直有个观点与大家探讨,就是把隶书、篆书、楷书写得端庄,四平八稳是比较容易的,要把隶书写“活”是很难的,草书要写“静”更是很难的。
我想,写简牍还得结合、借用汉隶,反过来讲,写简牍的作者要必须关注、研究篆书,也需要借鉴、学习其他书体。这样,基础打得扎实,你才能把我们倡导的简牍写得更好,如果不这么往深来做,你的简牍作品就会出现漂浮、不沉着了,就会昙花一现。
后一篇:莫言墨迹展惹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