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放而不落俗套
——郑虎林书法艺术浅析
来源:《中国书画报》 发表日期:2015年5月13日 第036期
>
第7版:书法 作者:胡碧波
西秦岭南侧,西汉水上游,不仅气候湿润,四季分明,而且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至今,这里的传统书画艺术在陇南首屈一指,这里生产的手工麻纸号称“西和宣纸”。在这个古老与现代相碰撞的小县城里,书法家郑虎林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西和麻纸上尽情书写,表达着书家的激情与浪漫,搭建了中国传统技艺和传统艺术的对话平台。
郑虎林既是我的老师,又是我的兄长,他是我中学时期的美术老师,比我年长几岁。自幼酷爱书法艺术的郑虎林,受其父亲的熏陶,少时便于笔墨打交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深知书法可以静心怡情、修身养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纸上的太极,墨上的气功”。天资聪颖的他在习书之初从柳体入手,研习之后又取法颜体,而后上溯魏晋,精研“二王”。
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郑虎林在教书育人之余,临池不辍,临习诸碑帖,尤对草书情有独钟。观赏他创作书法,好似一种纸上的音乐运动,每写一个字就像音乐节奏弹跳一样,能够陶冶情操,使人振奋、心情愉悦,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书法隽秀挺拔,每当看他挥舞着遒劲的手臂,就好像在聆听一首抒情小调,可以使人精神抖擞、心花怒放,犹如他的书法作品,朴实厚重、舒展豪放。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世纪末期,郑虎林的书作频频亮相各类展事,尤其在本世纪初,作品多次入展获奖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震撼了甘肃书坛,也唤醒了陇上书法创作队伍,成为甘肃书法界的代表性人物。他为人谦虚低调,不事张扬,平易近人,甚至有点憨厚木讷,不会钻营,不会奉承,只是默默地读帖临帖,在圣贤先哲的墨迹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的文化修养。只因为他做人低调,不慕虚华、不攀权贵,故在各级书协里几乎没有“官衔”,心无杂念,敬畏书法。正是这种泰然处世、淡泊名利的人格取向反映在书法艺术中,促成了郑虎林书法艺术宁静修远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既集中体现了书法艺术“艺”的主旨,也恰好表达了民族文化中关于“道”的内涵。当然,也正是拥有了“道”与“艺”的统一,才最终使他在当代书坛有一席之位,深受书法爱好者的青睐。
人有古道,书无时弊。由于其内在的传统文化人格决定了郑虎林的书法不染当今时代之恶习,不浮躁、不怪异,也不猎奇,不跟风,坚守着自己的美学追求。他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案几与纸墨,落笔后显出沉静自然之痕迹。其书法首先给人以干净纯粹之感,用笔遒劲有力,取势圆方兼济,施墨枯润得当,布局疏密有致,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艺术的追求和人的追求是一致的,任何艺术无不呈现着人的精神理念。郑虎林能将书法艺术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将笔墨融入具体事务。大凡送书画下乡,他都积极参与,乐于为老百姓书写作品,深入基层体悟生活的真谛。由于他的执着追求和刻苦钻研,他的书法作品如同他的性格一样,真诚宽厚,奔放而不落俗套。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就是怎样做一个社会人,要站端正了;道,即内在价值,也就是确立了人之根本。几十年的市场经济使多少人改变本性或异化人格,坑蒙拐骗,欺世盗名,这已成司空见惯的时代污垢。而郑虎林身在书坛只是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写字,不沾铜臭气,不做亏心事,皈依文化,阳光生活。
(郑虎林,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
http://s1/mw690/001UT6NHzy6SgnuPEVae0&690
http://s2/mw690/001UT6NHzy6SgnBEIlr11&690
郑虎林书陶博吾《山居》
http://s7/mw690/001UT6NHzy6SgnBPnls66&690
郑虎林书杜荀鹤《题弟侄书堂》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