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王力宏和他的音乐(四)
(2012-10-03 21:19: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乐评 |
第三篇——无可救药地爱上你的声音
前阵子网上有一些不懂装懂的人对力宏的声音品头论足,一副专家派头地说,力宏的声音太扁,发声部位太靠后,还自以为幽默地问,不知道力宏的制作人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教教他怎么唱歌。
看到这样的评论,我总是首先觉得无奈。不是因为自己的偶像被骂了,而是从这样的评论中一再看到网络发言权的滥用。记得读大学之前写议论文,老师总会告诉你,议论文一定要有理有据、夹议夹叙。读大学之后写论文,导师进一步要求,我们的“理”要经过推敲,“据”要标明出处,论点要逻辑严密、考据详实,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无中生有、妄加揣测。
有多少人还记得有理有据是议论的基本条件?有多少人还记得引用论据之前要考证一下出处,尽管考证出处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简单快捷的事情,只需要点点鼠标就能实现?这种逻辑思维培养的缺失,也导致了辩论这一本来应该是有意于启发灵感、开拓智思的行为变成了毫无意义的争论、抢白、对骂,变成了彻底的口水战。
扯远了。
所以当我看到此君的评论引来众多围观,其中不乏附和者,我当然也不会以为加入那一团混战就可以拯救那诸位的逻辑。然而,我还是决定在这篇私人向偶像致敬的文章中为力宏的声音独立开辟一个章节,我想,假如我的努力仍然能够收到一丁点的效用,能够稍微纠正一些先入为主之见不那么重的人的偏颇观点,从而让力宏的努力得到多一点点应得的肯定,那么我的努力就是值得的。毕竟,这个男人给自己身上加了那么多的责任的负担,而作为粉丝,我们能够为他分担的,不过就是贡献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文字来让更多人了解他的付出。
力宏的声音,客观地说并不是那种得天独厚的嗓音(用另一种说法,叫做老天赏饭吃的声音),那一类声音虽然少见,好歹华语乐坛每隔几年都出一个,比如以前的张雨生,后来的杨培安,还有现在的林宥嘉;主观地说,那甚至也不是我最喜欢的声音类型,仅凭声音就能打动我的,是Eason那种沉厚沙哑的嗓音,或是方大同那种金石玉器的质感。但是,声音类型是萝卜青菜,各花入各眼,然而,决定一个歌手是否合格的,是声音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技巧(俗称唱功)。从这两点来讲,放眼华语乐坛,能够与力宏比肩的,一只手都数不完。
先说先天条件,就音色而言,力宏有一把很适合唱歌的嗓子,他的低音很有磁性(虽然这家伙写歌总体来说偏爱中高音,但其实他的低声部非常好听,比平常略微低沉的音色,很是勾人),像当初第一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Can
you feel my
world”,或者纪念马爷音乐会上演唱的“请留住你的脚步”,都很能凸显他低音部的特色;他的中音则很干净(这个听他说话就知道了,一定要举例的话,我个人很喜欢他演绎的“AS
TIME GOES
BY”,轻松自在,似乎在你耳边呢喃般,随意中透着性感),而高音很明亮(这个就真的不用举例了吧……)。就我个人而言,虽然我到现在也还是很喜欢醇厚的嗓音,然而力宏的歌声对我来说,却是无可取代的。他独特的音色、他声音中特有的弹性、他的歌唱技巧,他的演绎方式,所有这些所塑造的独一无二的王力宏的歌声,把你的耳朵养刁了的同时,也令你上瘾。
力宏的歌唱天赋之一是音域很宽,这点我想应该不存在什么争议,一般男高音的音域标准是C3到A4,力宏声音状态好的时候真音可以达到C5甚至更高。仅凭这一点他就可以KO掉华语乐坛90%的男歌手。拥有这样的嗓子,虽然还不到“老天赏饭吃”的地步,但是做一个流行歌手,也已经是绰绰有余了。
是的,我承认,就声音的先天条件来说,力宏的声音虽然不错,没有好到无敌的地步。真正令力宏无敌的,是他的歌唱技巧。说到这个,先提一下那个认为力宏发音部位“靠后”的评论,我想,那位朋友大概没有最基本的歌唱知识,否则,TA怎么会不知道,发音部位太靠前正是没学过唱歌的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不过,这位朋友虽然没有常识,听力却挺不错的,还能听得出来力宏发声靠后,呵。
至于说他声音“扁”,这就更是无稽之谈了,力宏的声音最大的特点就是饱满,也可以说是非常通透,这点在他最早的两张专辑里表现得最明显,虽然后来他逐渐转换唱腔,但是音色本身是不会改变的。那些批评力宏声音“扁”的人完全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和力宏本身的声音特质,正好是南辕北辙。
力宏的另一个音乐天赋体现在他的节奏感。力宏的节奏感好到令人惊叹,这无疑是他音乐天赋极高的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明。提到节奏感,就必须先说一下节奏。节奏是西方音乐最重要的两个元素之一,它所对应的时间的概念,与旋律跟和声所对应的声音的概念,构成了西方音乐的全部,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话题,在这里我想引用俄罗斯哲学家
Pierre Souvtchinsky的一段话来简单地说明: Musical creation is an innate
complex of intuitions and possibilities based primarily upon and
exclusively musical experiencing of time-chronos, of which the
musical work merely gives us the functional
realization.(音乐创作是一种由本能引起、基于时间概念并且是唯一一种基于时间概念的音乐体验所塑造的内在的复合体,而音乐作品本身只不过是这种功能的完成。)我在第二篇的补充中提到过力宏音乐中所使用的节奏类型非常丰富,这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他的爵士音乐训练,众所周知,爵士的节奏来源于非洲,而非洲的节奏型,则是世界音乐中最复杂也最深奥的。
节奏和节奏感是独立又相关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节奏感和节奏是两回事,节奏是可以学习的,而节奏感则更大程度上是天生的,这也是为什么玩爵士的以黑人居多,人家那是打娘胎里带来的本事;另一方面,节奏感和节奏又是紧密相关的,对于一个歌手来说,没有足够好的节奏感便无法处理节奏复杂的歌,甚至无法处理节奏简单节拍比较快的歌,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快歌”。其实我不喜欢用“快歌”这种说法,这种归类从概念上来说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就好像音乐类型也可以用tempo来归类一样。但是好吧,打住,这也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力宏的作品节奏型丰富或许得益于他的专业,但是若他没有那样完美的天生的节奏感,是无法驾驭那些作品的。打个比方,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试过在KTV唱“狂想世界“这首歌,有尝试过的人一定都发现了这首歌非常的难唱,原因就在节奏上面。这首歌不是一首典型的主歌&副歌的流行歌曲,而是采用ABCBCCB的结构,关于结构我这里不打算展开来分析,因为这首jazz风味浓重的歌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在节奏,虽然整首歌从头到尾都是4/4拍,但是强拍一直在变化,A段的强拍一直在游走,到了B段则比较稳定地落在每小节的最后一拍,并且这两段的vocal与伴奏一直在形成切分的效果,到C段才转回来到正常的强弱弱弱。不管有没有专业的耳朵,大家都一定听得出来这首歌唱得很带劲,没有任何拖沓违和的地方,这就是因为歌手本身节奏感非常好,他轻轻松松信手拈来,我们自然也就听得过瘾。或许是因为他唱得轻松,以至于有些人听起来会觉得也没有什么,但其实这样的歌比那种所谓的“快歌”难唱十倍,那些所谓“快歌”虽然节拍快,但节奏型通常也非常简单,强拍一般是在第一拍,或者固定的某拍,基本上只要能够对得上拍子,听起来就不会太难听。然而像“狂想世界”却不是如此,如果歌手没有很强的节奏感与乐感,是绝对无法处理这种节拍的。
力宏完美的节奏感也不仅仅表现在他的唱片里,看他的现场表现更明显。你听他唱现场,有时从第二拍开始唱,有时候从第三拍,有时候三拍并两拍,有时候四拍并三拍,自在随性得很,想怎样唱就怎样唱,例子太多,不胜枚举,但最经典的应该要数2008年music
man演唱会上,在rap在梅边的时候,在那么快的速度下,他甚至念一拍停一拍,念一个字跳一个字,如此玩了两小节,一副游刃有余随心所欲的样子,听得我目瞪口呆,佩服到了极点!
力宏的唱歌技巧与他的其它音乐知识一样,来自于他系统化的专业音乐训练。他从高中时期就开始接受纽约著名声乐男高音Seth
McCoy的声乐指导(资料出处:《纯属意外》
),自从踏入流行音乐界,他从未放弃过学习歌唱,大学四年主修音乐就不用提了,在他的职业生涯里,他长期(直到现在)接受著名的声乐教师Seth
Riggs的歌唱训练。对于华语音乐的听众来说,Seth Riggs这个名字也许没有任何意义,但是Michael
Jackson呢?麦当娜? 芭芭拉史翠珊?Stevie Wonder? Ray Charles?Julio Igresias?
这些名字对于一般听众来说也许更能够说明问题,而这些乐坛的传奇人物,与力宏一样,都曾经是Seth
Riggs的学生。(什么,有人觉得我是在炫耀?哦,是的,我一点也不否认。做为王力宏的粉丝,我们就是拥有那么多可以得瑟的理由啊,偶像那么优秀那么强,我是有什么办法……)
谈论唱歌技巧,就不能不提肺活量,严格来说,肺活量应该算是一个歌手应该做的最基本的功课,邓丽君唱歌就是完全听不到换气声的,台湾黄金80年代的许多知名歌手唱歌也是听不到换气声的,如今还有多少歌手能够做到这一点?大量没有任何基本功的偶像明星涌入唱片行业,受到商业动机驱使的唱片工业界也跟着下修歌唱标准,以至于在唱片里听到换气声成为一种理所当然。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当然更加不能期待一个歌手载歌载舞了,往往一个劲歌热舞的表演之后,那些歌手胸脯起伏的程度简直让我怀疑他们是不是要断气了。
力宏唱歌是完全听不到换气声的。不仅听不到换气声,他可以一边跑步一边唱极快速的rap(详见盖世英雄宣传期的那集康熙来了),他可以一边跳舞一边唱歌依然听不到换气声(请随意参考他任何一场演唱会的DVD),他可以一场演唱会三个小时下来,最后的ENCORE还能飙高音。力宏不仅很注意换气和肺活量的问题,在接受新加坡作家TASH
AW的采访时,他提过中文有些发音常常以爆破音开头,以元音结尾,这种与英文相反的发音方式会影响录音时的音量和频率,因此他会特地把它们挑出来。一个“老外”,对我们的语言和音乐认真到这个程度,而我们自己的歌手呢?
他在许多场合都反复提过,声音是一种乐器,而时间也证明了,他是真正把人声做为一种乐器在雕琢。这首先要感谢他的绝佳音准,音准哪怕差一点点,都会令这种努力事倍功半,其次便是他在唱功方面的努力。举个例子,2004年《心中的日月》这张专辑里有一首我非常喜欢的歌——“星座”,这首歌有一个极小的缺点,在A段开头“如果说女人只有十二种不同”,力宏的声音进来得有那么一点点仓促,非常非常小的瑕疵,小到如果你是在网上听这首歌,你根本就听不出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08年底的《心.跳》这张专辑里,另外一首我也很喜欢的歌——“爱得得体”,同样是主歌(B段)开头,“粉墨登场的表演”,他特地提前两秒切入,把“粉”字的“F”用气声含住,拖到进入旋律,利用“粉”这个字的爆破发音效果形成一种尖锐的效果,配合上扬的旋律,来表现这句歌词讽刺的意味。从这两首歌的对比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是如何细腻地在雕琢他的歌唱技巧,而他也确实做到了,利用声音来完成只有乐器才能塑造的各种效果。
很多人都说,王力宏唱R&B很厉害,他的转音很厉害,其实他何止是转音很厉害,在他的音乐里面,vocal已经摆脱了传统音乐那种依靠配乐做支撑的形式,而完完全全融合在音乐中,成为整个框架的一个有机部分了。“公转自转”里一人单部七口合声;“星座”里他用vocal做出一般使用乐器来做的call
and
response;“你不知道的事”里他的vocal很明显地成为一条独立的旋律线,与钢琴和弦乐交相呼应;MMⅡ演唱会上他的Acapella组曲就是这种把人声做为乐器的最高境界最直观的证明;而在我看来,他最crazy的尝试莫过于把京剧中用锣鼓才能塑造出来的渐快效果编成rap自己唱……说这么多,也许都还是太抽象了,最直观的方法,或许就是请所有心存疑虑的朋友自己试着唱一下“火力全开”这首歌,然后,你就会知道这首歌到底有多么难唱,难唱到它根本就不是为了“被唱”而存在的,力宏在构思的时候,很显然他考虑的也不是要作一首什么样的“歌”,他考虑的,应该只是他要作一首怎样的“作品”吧!
当然,作为一个歌手而言,单单拥有一把好嗓子是不够的,拥有好的声音并且拥有高妙的技巧,也是不够的,一首歌曲之所以动人,最初与最后,what
matters?那是歌声中的情感能否令听者产生共鸣。而歌声中的感情,也是有高下之分的。三流的歌手自不必提,他们总是试图模仿歌曲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但往往结果不是太多就是太少;二流的歌手通常最受欢迎,因为这些人通常很有天分,加上适当的技巧方面的训练,TA们总是能够非常恰当地表达某一首歌想要表达的感情,只是在我看来,模式化的感情并不是真正的感情,我最爱的Billie
Holiday曾经说过一句话:"If you copy, it means you're working without any
feeling. And if without feeling, whatever you do amounts nothing."
(如果你复制感情,就说明那根本不是真正的感情,而没有感情,无论你做出来的是什么,都没有任何意义。)一个真正的歌者,TA表达歌曲情感的方式或许不是perfect的,但一定是unique的;TA把自己真正的情感融入歌声中,所以这样的歌者,你往往能够在TA的歌声中听TA的成长。
我想我可以说,力宏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歌者。力宏早期的“爱你等于爱自己”、“永远的第一天”,乃至“唯一”,虽然音乐本身的价值毋庸置疑,但是力宏的演绎方式其实并不能打动我(我想这也是当初,他的歌声无法吸引到用直觉听歌的我的原因之一),这并不是说他那时的歌声中没有放入感情,正相反,那个年纪的力宏太年轻,完全保留着美式的单纯天真,这样的个性通过他的歌声表达出来的,是同样的一种难免浮于表面的热情,非常真实,却不够有厚度,因此艺术性就打了很大的折扣。随着他的成长,他变得内敛了,感情由开放转为含蓄,表达由热情转向克制,加上他从未放弃的在技巧上的雕琢,使得任何一句简单的情歌从他嘴巴里唱出来,听起来都非常动人,我的ipod里有一首歌,“流泪手心”的现场版(MMI演唱会),合声天使唱前奏“你将离别握在我手心,我听见爱被悄悄碾碎的声音,你不懂你不要的我的心,会随你松开的手而喊停……”然后力宏声音进来“……流泪手心~”只四个字,却是一种无法形容的优美,每个音都延展得恰到好处,我不知道如何形容听到那句歌声的感觉,就好像所有情绪瞬间被安抚了,整个世界瞬间安静了,所有的喧嚣全部静止了,只有他的声音在你耳畔,请你聆听。
这两年集中听了太多力宏的歌,抒情的、摇滚的、爵士的、民谣的、动感舞曲的、HIP-HOP的、R&B的⋯⋯从第一张情敌贝多芬的青涩,到现在完全成熟的技巧,我没有发现有什么风格的音乐是他无法驾驭的,他的声音是有表情的,"Can
You Feel My
World"的无奈,"放开你的心”的快乐,“女朋友”的调皮,“我完全没有任何理由理你”的愤怒,“WHY“的讽刺,”爱错“的悔恨,”你不在“的苦涩,当然,还有”玩偶“里三八兮兮的一面,我每次听这首歌,都会自行脑补他翻白眼的画面……而“火力全开”则标志着他的vocal已经真正成为一样厉害的乐器——他曾经说过的,他做到了。这首歌刚出来的时候,我曾经偷偷坏心地想,干什么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写这种歌啊?到了现场我看你要怎么唱。然而事实证明我还是太低估我的偶像了,MMⅡ演唱会的台北站,我很快就亲耳听到了这首歌的现场,完美的音准、完美的节奏、完美的高音,对这个男人,除了佩服,我还能说什么?
我向来不喜欢在网上与任何人争论,但是我必须承认,我的死穴就是王力宏,我尤其见不得那些随意不负责任的抹黑。虽然我一直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但是这种自我安慰常常受到底线的挑战。对于那些批评力宏唱功的人,我想说,如果你不喜欢他的声音,that's
ok,我完全尊重, 但是如果你否认他的唱功,我只能说你大概不了解什么叫做唱功。
说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天赋“这个问题,力宏曾经说过他不认为自己是那种非常有天赋的歌手(他的原话是:"I don't
think I have a great voice"),而我在想,有些很有天赋的歌手,他们又对自己的天赋做了些什么呢?
最后我想再纠正那位批评力宏声音的朋友,力宏就是他自己音乐的制作人,拜托下次要批评别人之前,至少先花点时间了解一下那个人吧。
-------------------------------------------------
补充:
1、关于文中所使用的英文:经liz提醒我才知道英文的部分可能会引起一些阅读方面的困扰,这点要先跟大家说声抱歉,这并不是我故意装什么的,只是因为我从开始接触音乐理论就一直用英文,所以很多专业术语我都要google才知道中文怎么讲,有时候难免偷懒,请大家谅解。另一方面,我所引用的英文的著作,我觉得应该让有兴趣也有能力的朋友了解作者原汁原味的想法,而不是我翻译过了的想法,所以我都是直接放上来。如今折衷一下,我把我翻译的放在括号里,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
2、丫丫之前问过我“不完整的旋律”这首歌,我想她问的是关于“多了一拍”的问题,我这里简单回复一下,节拍主要有六种,简单2拍,简单3拍,简单4拍,复杂2拍(即2拍里每一拍可能包含3小拍),复杂3拍,复杂4拍。“不完整旋律”是一首4/4拍的歌,但是它的主歌第四小节有5拍,如果你把这一拍理解成第五小节的开头,那么这一小节是不完整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首歌叫做“不完整的旋律”的原因。而这首歌还有另外一个我觉得很妙的地方,是在于它的旋律,他的旋律非常简单,主歌只用了一个八度里面的6个音符,副歌也不过延伸到8个音符,并且同样是在一个八度里面,但是它却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所以力宏在歌里唱“说实在我也不确定怎样才叫好听”,其实既是一个问句,又是一种姿态。旋律一定要多么复杂才叫好听吗?简单的旋律就不是好旋律吗?这首歌的歌词也不仅仅是好在这里,基本上整首歌的歌词都与音乐扣得紧紧的,音乐中有爱情,爱情中有音乐,意境非常棒,我只能说,真的很王力宏啊。
3、由于我最近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考试,所以后面的更新可能会暂停一段时间,但是我会不定期回来看看大家的留言。之前的评论我也都看了,非常感谢大家对这系列文章的喜爱,我只能说,喜欢力宏的心情都是一样的,看到你们的留言,常常让我会心一笑,所以一切尽在不言中~
4、此文修改了一个地方,力宏正式接受声乐训练始于16岁的高中时期,资料出处:《纯属意外》,资料提供:shushu。
前一篇:漫谈王力宏和他的音乐(一)
后一篇:Jueves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