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章 “八法”分解动作图释

(2012-06-18 18:06:20)
标签:

沈尹默

八法

动作

纸面

笔锋

分类: 《汉唐书法片札》书稿

五    “八法”分解动作图释

 


笔法(即八法)的唯一目的,是通过几个连续动作,在纸上调整笔毫,以求将全幅笔毫归束成坚紧挺直不散不弯的圆锥体,以这个圆锥体的“尖”,大力锲入纸面在纸上移动着书写点画,并组合成汉字。锥尖就是“锋”,或曰“中锋”,汉人称为“笔心”(《九势》)。

 

锥尖戳到,始称“八法”。锥尖戳到,才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挥运。

 

锥尖不到,仅只是描摹其形。宋后书法,皆是锋尖不到。凡书家必是以锋如刀割般戳入,锲入纸面行笔。锥尖入纸,全幅笔毫始能如竹枝般挺直,点画才能形成视觉上的立体感、劲折感、动态感。此称神韵,必须久久细读第一境作品始能认识,始能明了。用笔必须到这一境界,始称大家。用笔须多看大家墨迹,如《出师颂》、《月仪帖》、《宋刻智永真草千文》、《书谱》、《苏慈墓志》、米元章、王觉斯,以及沈尹默、启元白的部分精品。看得懂一家一体,就能看懂多家多体。各种体式的汉字,不论甲骨、金文、古隶、汉隶、汉简、章草、今草、楷行,毛笔的使用技术都是同一的,没有根本的差别。



笔法分解动作(慢镜头)图示及动作释义



图一:横


说明:

。表示笔法分解动作中每一小动作的起点。

表示该动作笔尖大致的运行方向、路线。

表示逆挫的“叠”法,以示强调。中唐以后已不知何为“叠”法, 故不厌其详,反复申论。


序号1:落,锋尖大力刺入纸面,是为“落”,以锋尖稳准狠精到的大力垂直下落,锲入纸面,笔毛务须不散不弯。

序号2:起,落笔之后随即以强大腕力令笔锋逆行。“起”即“抢”,逆。

序号3:住,笔锋微作90度转折,大力运笔向纸面“住”顿,稍稍下按。2-3为第一次运笔方向转折。

序号4:叠,以“”表示,疾促大力即时原地回挫折叠笔锋,以将全幅笔毫收束成坚紧圆锥体。3-4为第二次运笔方向转换。以上四动作为发笔。

序号5:走,以锋尖锲入纸面,运笔书写点画中段,逆推笔锋而行。书家到最上境界,书写点画中段之际,须锋在前,笔管后倾。如此,点画中段才有立体感、劲折感。

序号6:围,行笔至点画末端,以锋尖向右上外方大力一顿。

序号7:回,用尽力气回锋收笔。笔毫仍须归束如锥。6-7为运笔中第三次转换方向。

序号8:藏,将笔锋隐藏在点画之内,稳稳停住,仍须锥尖锲入纸中,蓄势待发,以便过渡到下一笔的发笔。以上三动作为点画收笔。(参读第四章《用锋之技术---八法》)


图二:竖


说明:

竖画各动作要点一同横画。唯第六动作“围”,是向左外下方极力顿住,以利回锋收笔。

法各动作,并非在一个水平面上运行。前后二动作,是即提即按,即按即提交替完成的。只能体会而得,难以一讲就明白。在一个水平面上平拖着行笔,是运笔大忌。发笔动作,收笔动作,为着归束笔锋如锥,有时作一次可得笔,有时须作两次或几次,始能归束笔锋如锥,此全在书者自家之感觉。“八法”精熟以后,每一个小动作都不是死板的、呆板的挥运,而是笔笔摇曳多姿,书意书趣无穷无尽,此须详细阅读米元章墨迹、王觉斯行书、手稿、沈尹默精品、启元白小行草,始能渐渐明白。


图三:点



说明:点的发笔在一极微小的面积上完成。“围、回”两动作,与“住 、叠”两动作,均须用尽气力,各家习惯容有不同,上面示意只表大概。

 

再说明:依八法习字,初始阶段非常不顺。主要原因,是中唐以后,使用毛笔的技术训练程序产生了错误。唐以前的毛笔使用训练,一上手,是以“八法”练习着写竖、横二画。到得腕力强大,全幅笔毛能归束如锥,能以锥尖运笔(此一时间,最少三至五年),再行第二阶段的训练,写单一点画及其变势。点画造型练得精熟,组合成汉字就容易了。第三步才是临帖。所以,汉唐书法水平高,是由于第一步训练到位,八法练习极久极熟,成了习惯,下笔就是八法,下笔就能以锥尖锲入纸面,始能用笔如流,点画遒美,生香活色,落成的墨迹如动起来一般,墨彩益妙,此时始知八法之神。读帖,每一点画都须在脑际中想象八法每一分解动作是如何运作的,始称有益。行笔时,不徐不疾,每个小动作皆须明确、肯定、不误,皆须用极大腕力、肩力、背力,立书尚须腰腿之力。每一动作幅度尽可能大些,火候到时,动作自会收缩到最小限度,而后神妙自生。书到成体,八个动作形成一套严格习惯,不必思考,下笔既是如此,每个点画都不违八法,以后才有自由挥洒的书法艺术可言。“落”和“藏”,都不可以随随便便,而必是以大力将锥尖紧紧锲入纸面。


图四:隶、北碑,方笔笔法,横


 

说明:方笔,隶、北碑,八法一同圆笔。不同的地方,是方笔源于隶,对归束笔毫的要求更高。四个角,锋棱具现,是以极锐锋尖锲入纸面形成的。后世以为隶书、北碑是将毛笔捺成扁刷子写出来的,大非。若非以严正八法行笔,若非以锥尖到位,不能得汉隶、北碑方峻、厚重,雄强飞动之神韵。


图五:方笔,竖画


严格精到的执行“八法”,与训练强大的腕力,是同步并进的,锋尖戳到,才能称“八法”。但是,能以锋尖做到“八法”的每一个动作,腕力不到是执行不了的。这是书法的常识中的常识,基础中的基础。但对初习法者而言,他不会懂,也不会明白这些叙述的真正含义,待到他真的明白了,也就进入书法大门以内。可是在不懂不明白以前,切实的严格精到的训练八法,练腕力,非常重要。唐代以后的读书人,大概就是没有明白这个常识,这个基础,总想走捷径,一上来就临帖,所以对腕力的强化训练不以为意,只是临帖,一生都上不去台阶,到不了晋唐。十年的时间,每天四个小时,严格训练,到晋唐不难。难,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地严格地精到地增加腕力的强化训练。提琴、钢琴的训练,也不过是十年成才。书法不比提琴难。成功率的低,不是因为技术的难,而全在于训练程序的正确与否与下的苦功夫的多与少。这一如钢琴、小提琴,一上来是不允许弹曲子只能弹练习曲,练指法、弓法等基本功。程序一错,满盘皆误。向沛泽谈他五十年代跟随马思聪学提琴,只许拉《克莱采尔》练习曲,第二课,第七课,一个分弓,一个大弓,天天练,天天练,前后三年,不断强化。艺术的基本功,道理上都是相通的。苦功夫下得到,就是要黄金里嚼出水来。但是,人是动物。人这种动物,比任何动物都惰性极大,能偷奸则偷奸,能耍滑则耍滑。所以孔孟、宋明理学家都强调做人先在“敬慎”,不过是自己约束自己,自己强迫自己,祛除动物性的贪偷下贱,提升人的文明性高贵性。书法不过一技,但这“一技”,完全是自我修行,谁都帮不上忙。王羲之也帮不到王献之的忙,只能靠自己“做”才行。一个人的动物性越少,自尊勤奋,高贵是自身从泥潭中超拨出来,他的书法的训练必然会不断上到新台阶。其实,腕力训练的苦,比起人生中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大苦大难,根本不算什么一回事,假如这么一点点苦都迈不过去,那就还是算了罢,尽可以找舒服的去玩。


八法精熟之后,用笔须能挺直。用笔挺直即全幅笔毫不散不弯,笔毫不散不弯,即用笔如锥,此时尤须注意点画书写的“节奏感”,即:发笔四动作是一个节点,发笔四动作完成之后,有一个微小的间歇,停顿,看笔锋是否归束如锥,是否锲入纸面,然后行笔,迅疾如扫,行笔是第二个节点,到点画结束处,又一个小间歇,然后大力挫笔回锋,“围、回、藏”,收笔之动作又一个节点。书写点画的这三个节奏,要分明,判然可画,心中有数,不能动作不分,节奏不分。节奏分得清,点画才有振劲感,才有“写”意,而不是描,才不是平拖着笔在纸上走,否则“用笔”而“写”的神韵出不来。


先练竖画,因竖画写时腕臂之力势顺,容易明白用笔原理。竖画已成,必须多练横画,特别是长横,因横画难于竖画,腕臂用力势逆。特于横的收笔,尤须多练。横画收笔到位,始称大家。参《横难纵易》章。

 

走”,是点画中段的书写。发笔正确,“走”,即点画中段书写,必是迅疾如扫,不能慢。这当然指八法精熟以后,一开始不可能如此。但是成熟的书家,大手笔,书写“走”这一笔一定是迅疾如扫,有飞动之势,让人看起来点画是活起来的。凡不能振奋天真,书时极缓慢者,一般而言还在及格线下。“走”这一笔能到迅疾如扫,才能使点画中段有劲直瘦硬的视觉感,点画的中段,边缘如刀切,有劲折感,全凭行笔迅疾。但是,迅疾如扫,行笔时又不能轻飘飘地在纸上抹着走,而是锥尖锲入纸面,如以刀尖在石面上刻划出凹槽,细筋入骨,入木七分,昆刀切玉,才能是书法。

 

八法”在不同书体中的运用,是“一法”而“异用”。

1. 金文、甲骨、小篆:仅在一个“点”上完成发笔“落起住叠”的动作,归束全幅笔毫。收笔也在一个“点”上,完成“围回藏”。墨迹不溢出画外,用笔紧敛。古隶,即秦汉帛书,也是如此用笔,落成之墨迹,发笔收笔都呈浑圆状,书时较慢。金文中方笔极少。

2. 汉隶,有波挑的隶,即“八分”,以别于带篆意的古隶。书写时速度加快,发笔收笔时时放纵一些,但不是每一笔都一样。发笔四动作,收笔三动作,动作幅度往往故意增大增强,有意使墨迹两端呈正型方峻之形态,是金文以后一种新的书法审美观念的出现。主画的长横有意挑出成“波发”,以现挥洒豪纵之意趣,以求增快书写速度。但大多点画往往仍守篆法,不可笔笔皆方。

3. 章草。与隶(八分)同时出现。某些偏旁省减成一个符号,许多点画一笔而下连续书写,但字字独立,字体仍守隶意。主画发笔仍取正型方峻,波发取八分。是书者起草时的“粗书”、“疾书”。后来流行开来,成一单独书体。

4. 楷行:打破篆隶横平(如水之平),竖直(垂直)的点画造型和字体造型,横竖画作小角度倾斜,横、竖画发笔不作平头方齐的形态,而以“斜角”出之,目的有二:一,字体审美的新变;二,加快书写速度。第二个目的可能是更重要的。楷行的出现,与书写新材料,纸的出现是同步的。前面已论,简难纸易,所以书时速度可快,用腕力较小,归束笔毫可以不紧,亦易书写。楷书发笔可取顺势(取消叠法),即成斜角形。如智永、虞世南的圆斜角发笔,发笔四动作,写起来快于隶,所须腕力也远较隶书、北碑为小,特别于“叠法”这一动作,渐趋忽视。中唐以后笔锋不能归束如锥,主要在于“叠法”的消亡。但是,如此半侧锋用锋,书写速度快着许多,在纸上写,一抹就有痕迹,笔锋是否归束如锥,不再是如简牍时代的重要前提。再加字可以写到一寸大小,潇洒、挥运的审美趋向,成为晋以后的时尚。晋、隋、唐以下,书面语言一步步由古奥简洁变化得明朗繁复,每天写的字数日益增多,逼得人要写快一些,发笔由繁复趋向省减,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凑泊的结果。这个结果随之产生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书法艺术严整性的消亡,书法真正变成“写字”。行书是楷书的连续书写,以及偏旁小部分省减或符号化。偏于草的称“行草”,偏于楷的称“行楷”,界划很难定量的区分。陆机《平复帖》为什么释者难于一致,原因不在于其为章草,而是因为作者写的时候,笔锋不能归束如锥,点画是在纸上抹出来的,点画发笔收笔,点画之间断而复连,连而复断,必要的顿挫、往复,折叠笔锋的动作,都完成的不到,字形本身的点画,与点画之间牵丝,区分不大。这件作品,是作者想象中的“草书”,不是合乎“八法”用笔规范,不是合乎点画造型和字体造型严整规范的章草,如黄山谷一样,后来他自己是否能认得清楚,都难说。智永真草千文宋刻,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5. 草书。参《草书》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