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殿---普陀山的小巷大庵

标签:
文化 |
分类: 消失的老庵堂 |
游客摩肩的香华街,石板上留下多少足迹。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吸引着他们驻足留连。可曾有人留意,这里也有一条小小的巷子,里面都是数百年的老宅,有着被岁月浸黑的粉壁石墙,和旧时萦绕在殿堂的香火
普陀山八十八庵,有近五十座建于万历和康熙两个时期。其中药师殿、大悲殿、澄心堂、清一堂、兴善堂、法喜斋、下法如庵在那时皆属普济寺东寮,积善堂、锡麟堂、宴坐堂、报本堂和承恩堂则属普济寺西寮。
寮,原意为僧舍,也就是僧人居住的小屋。历史上普济寺的东西两寮有四十多座,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或圮,或废,或并入上述各寮。因建筑规模的日益扩大,于清末先后自立门户,加入了庵的行列。其中,药师殿的建筑规模,在八十八庵中也实属前列。
药师殿,在普济寺东侧,山墙相连,主供东方三圣:药师佛、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明天启七年(1627),崇王朱由樻捐资重建,并赐当时殿主照慧“法门龙象”题额及金襕法衣,这是药师殿史上唯一的荣光。朱由樻,是明朝第六代崇王,袭封汝宁,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破城,因拒受其封,朱由樻被杀害。
清康熙年间,四世孙广诚、九世孙觉照续有修葺,后因无人嗣法,逐渐颓圮。直至清末光绪年间,普济寺监院山恬退居药师殿,同徒永念又重建,并自立为庵,但保留了旧名。辛巳年(1881),有海宪司某知事(名不详)书“观自在菩萨”照壁,留存至今,成为八十八庵中留存至今最早的照壁(菩萨墙)。
永念之后,因乏人主持庵务,其徒莲源堃从宁波五峰寺被迎回普陀山,继任庵主。在任上十五年,百事革新,又扩建殿宇,占据了今天药师殿弄的半壁江山,莲源又被推为普济寺首座及慧济寺西堂。修造正要完工之际,却传来清帝逊位,江山换代的消息,莲源慨而成疾,竟一病不起。弥留之际,将未完之事托付其徒化珦,并希望化珦能造一塔安其骨殖,言毕合掌,作吉祥卧(如来涅盘相,右侧卧,右手支颐),念佛而逝。
化珦秉承师志,完成了药师殿的兴建工作,全庵面积,近两千平方;并为其师造塔,名幻梦塔(莲源号幻梦),又立志碑于塔前。今塔已废,这块塔志却完好无损,被弃置于法雨寺东侧的石料场,塔碑落款为“中华民国癸亥年”,即1923年。而在造塔的前年,即1921年,化珦因莲池庵废,已被请为庵主,化珦思想不像其师保守,多次往来沪上,募建中西合璧的文昌阁,这座建筑,成为今天普陀山最具民国特色的西洋楼,1949年,全山公举化珦为普济寺住持。
而药师殿在1960年,被改辟为普陀山医院,倒也符合“药师殿”的名字。文革后,成为房管会直属公房,今年四月,被收回做“危房整改”,居民迁置工作,尚在进行中,正门的封签被人撕破,第一重殿已被水泥堵死,还未搬迁的住户只能从后门出入。
http://s5/mw690/6880436bgbd7c435f8974&690 http://s1/mw690/6880436bg9a58be6c2e20&690
http://s13/mw690/001UEoRlty6F4jm8m8yaa&690
http://s7/mw690/001UEoRlty6F4joQEba54&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