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我的留学故事4】困在图书馆里

(2017-08-26 12:12:45)
分类: 他山之石

作者:张任逸


走走停停,我终于在这个学建筑的第六年里取得了建筑的学士学位。如果说在国内的前三年是循规蹈矩,跟着教纲启蒙式的接触建筑这个大学科,那么我在刚转学的第四年,便是从专业上重新开始认识这个历史悠久的专业。

记得刚到美国大三课堂那段时间,犹如一个空降兵一般直接从国内的课室投入进美国的阶梯课室,很多次在上课时仍会恍惚我是否仍然坐在国内的教室里面,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在国内,老师们大都以传输知识为主。我上课只需要带上两个耳朵过去听听就好,老师在讲台上讲着数年不变的课件和讲义。相对来说可以比较轻松地度过看似时间很长的一节课,课后我们也只需要记住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点,便算不枉这门课的学分了。习惯了三年,我也大体习惯了国内这种相对轻松的听课模式。

初来乍到,由于学校的政策,转学最高只能转到大三,于是我便直接空降到低一年级的课堂中来。原本总是认为,我毕竟比周围的同学多学了一年的建筑,总会可以适应得相对轻松些。但等真正开了课后才知道,这边上课远不是只要带耳朵就可以完成的了。我过来上的第一门课是国际建筑史,开课前我便收到了教授发来的一串阅读任务。刚开始不以为然,认为只要看好课本,这些额外的阅读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课外知识,并不在主线之内。但开课后老师的课程安排便向我开了个巨大的玩笑。整个课程三个小时,老师拿出了两个小时讨论我之前所认为无关痛痒的阅读任务,剩余的一小时也丝毫没有提及课本上固定的知识点。这令我大跌眼镜,我之后每周都需要抽出大块大块的时间困在图书馆,去完成看似无关痛痒的课外阅读。回想起来,似乎也正是这些阅读帮我构架起一个巨大的知识体系的框架,让我可以理解一些同时代跨专业的因果关系。

除去阅读量巨大的文史类学科,实践工程类的学科也让我十分痛苦地适应了大半个学期。记得当时有一门叫做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机械和电器)的课,让我有着满满的回忆。从开课到结课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我们一千多页的教材起的主要作用,就是当字典一样起到查数据之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主要是分成小组,根据实际建筑来计算,需要用多少功率的空调、多少根什么尺寸的排水管以及通风设施。每次一开课,就会见到老师在讲台上大吼出一个个建筑的尺寸,然后学生在阶梯教室来回地穿梭讨论,分享着他们刚刚计算完的数据,再给老师看看是否在误差范围以内。虽然在前一年,这门课的导师由于被学生和设计课教授投诉占用过多时间,而被取消了这门课的授课权,但是这种教学的方式,仍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每当想起这种柏拉图学园般的课堂氛围,我总是认为,知识的传承应该是自由而且舒适的。

(作者2017年毕业于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现为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研究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