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老师这样教作文

标签:
人大附中于树泉特级教师作文 |
分类: 学习方法 |
树荫桃李,泉润百花
——记于树泉老师和他的作文课
(2010年6月)
人大附中语文教师 王 艳
于老师说他前届一个班学生的作文要结集出版,嘱我帮他看一下文稿。60篇习作和心得故事、160多页文字一气读完,激动之情不能平静。学生的才情与用心令人感佩,感佩之余更为这些孩子们庆幸,庆幸他们在中学时代得遇良师。在我看来,于老师不仅是在指导孩子们作文,更是在指导他们的人生。在成长中的黄金时期得遇这样一位良师,难道不是很幸运吗?
从这些学生习作及心得故事中,您或许会约略感知于老师的为人以及他作文课的魅力,但我还想从一个同事的角度为您介绍这样一位我身边的师长、孩子们眼中的恩师,以及他别具特色、颇具魅力的作文教学。
于老师其人
在人大附中几乎没有哪个语文老师没有听过于树泉老师的课。我们喜欢听他讲述遗世独立的庄子,喜欢听他谈论具有生存大智慧的老子,喜欢跟随他领略诗歌王国的姹紫嫣红,喜欢听他拆解作文世界的千般奥妙。他声调不高,但字字珠玑;身材单薄,却目光睿智。他是同事公认最具文人气质的特级教师。他有诗人的气质与才情,诗词名句顺手拈来,常常即兴出口成诗。他有闲云野鹤的淡定优游,连续多年把关高三,再重的担子他也能举重若轻;有时也会“偷得浮生半‘时’闲”,去打两局乒乓球。然而在他身上最令人敬佩的,还是作为一个正直文人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颗爱国的赤子心。他为环境日益恶化而痛心疾首,为文物遭人为破坏而义愤填膺;他曾给市长打电话,反映学校周边令人担忧的治安状况——身材瘦弱的他绝不缺少金刚怒目的一面。
他教过的学生,无论是狂傲不羁的理科实验班,还是自视饱读诗书的文科实验班,没有哪一个学生不折服于他的才情,不被他爱国的赤子之心深深打动,没有哪个学生不受益于他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同事们常常只需凭内容就能辨别出哪些作文是他的学生所写。
他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也是一位可以倾诉的朋友,更是我们人生路上的导师与榜样。和于老师在一起,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一位老师,还学会了如何去生活。
以上这篇小文是我2005年受《作文通讯》杂志邀约写下的,至今已经过去五个年头了。五年来于老师年年“驻守”高三,而我又先后两次与于老师一起并肩征战高考。高三的日子注定是紧张忙碌的,但也一定是安心并快乐的。和于老师在一起,你会觉得身边有一根定海神针,让你时时感觉踏实,感觉放心;又好似有一瓶清凉剂,让你随时安静下来,仿佛再烦躁的心也被抚平了。而这些恐怕都来自于老师的“静”,真的,于老师什么时候都是静静的:不高的声调、舒徐的步履、悠缓的语速、若有所思的眼神……他的学生陆维娜曾有过这样的描述:
还记得每天早上在楼道里匆忙的身影中您悠缓的脚步,那是一种漫步森林的速度,置心于宇宙的心态,以那样的速度,一切愁绪都会随之消散。当我感到烦躁时,我曾试着像您一样‘慢步’在小区街道中,因此我听到了鸟的吟唱,嗅到了未尝注意的花香,内心的烦乱也全部消散。您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应试的技巧,而且是处世的心态……
这就是于老师,他好似总在自己的世界里神游,他凝神思索的神情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以至常常怕惊扰了他的思绪。不知道歌德几十年如一日注视自家院中的大树时,是否也是这样的神情?
作文课上的“闲扯”与“判词”
于老师的作文课,我听过很多节,他从不教学生应试的“高招”、得分的“法宝”,从不故弄玄虚,卖弄术语,而是语重心长地教学生做人、写文,那么平实、朴素无华。“角度要小,立意要新,情感要真,内容要实。”于老师总是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们。
于老师很少教学生应试的技巧,他总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孩子们的精神生活,致力于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于老师说:“一个出色的语文老师不仅应是知识之师,更应该是文化之师,精神之师,心灵之师。”(《语文教学的三重境界》,载《光明日报》,2004.7.15 )
当前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内容苍白问题,常令他忧心如焚:“目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四病’,即情感贫血、精神软骨、认识侏儒、食不果腹。这些不是技巧、文法问题,而是作文的根本问题。根治之法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认识、学会思考、丰富情感、精神补钙。”(《作文虚假探源》,载《语文天地》,2000 )
在2006年高考作文阅卷现场,一篇题为《北京的符号》的命题作文,让许多考生缺乏积淀、精神贫血的毛病暴露无遗,于是我们又一次看到于老师的慨叹:“很少阅读文学作品,很少思考社会人生,狭窄的视野,单调的生活,课上围着课本转,课下围着习题转,偷闲围着电脑转,阅读围着‘动漫’转——转得‘符号’模糊,时空颠倒,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一个鲜亮而苍白的“符号”》,载《中学语文教学》,2006 )
从这些痛心的慨叹中,你是否感受到一个人民教师心中对孩子的爱,或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心中那份神圣的使命感呢?
有感于学生精神“贫血”、文化积淀方面的不足,于是就有了于老师课上的“闲扯”,何谓“闲扯”?请看于老师一位学生的生动诠释:
于老师平常讲课时语速极慢,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以及永远若有所思的神情,似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实则是由于他天马行空的思绪飘飞:忽神游历史长河,忆起李白忆起杜甫;忽又照进现实,某件时事某个见闻总在心中久久萦绕不去,停下来给我们念叨念叨。这一念叨,往往就是半节课。我们高三的语文课,就这样在无数个半节课的念叨、闲扯、讲故事中度过。不过千万别以为这些念叨、闲扯、讲故事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记得刚上大学回附中给文科实验班的学弟学妹们介绍经验时,小姑娘们问我听于老师讲课着重听什么,我说,着重听他上课的那些闲扯。可别小瞧了那些看似与考试无关、无限拖延讲课进度的内容,这正是他的大智慧所在。那些史实和时事可以提升你的历史底蕴、文学底蕴,并使你充分与这个时代接轨,这大可不必多说,其更关键的作用在于可以摇身一变出现在考卷中,或是运用在令无数考生抓耳挠腮、苦思冥想、一筹莫展的作文上。并且这些内容通过他慢条斯理的讲述和带有浓郁京剧色彩的独特音色演绎出来,给人印象极深,比干巴巴的类似材料大全这样的书中的例子鲜活得多。我高三时期的作文受这些“闲扯”的影响极深,每次现学现卖也让他颇感欣慰。传说中于老师是作文名师,其秘诀在于他并不会给你八股的格式或是亘古不变的例子让你去生搬硬套,而是以这样的方式,把他广博的知识和底蕴,无声无息地灌溉播撒,如看不见的湿衣细雨,悄悄润泽着我们。
(2009届文科1班吉雪霏,现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闲扯”不闲,它实为一道文化的大餐,精神的盛宴,它是于老师作文课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是其作文教学独特魅力之所在。
于老师的作文教学的确还有一个独到的“于氏秘笈”,那就是为学生作文写“判词”。判词实为批语。为学生作文写批语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作文的一个常规方法,是老师和学生沟通交流思想感情的渠道,也成为每个语文老师的日常工作,常常繁重却未必见效。于老师的学生却都盼望能得到于老师特殊的批语,因为那意味着你的作文写好了,入选年级范文了,才会受到老师特殊的褒奖,学生把这样的批语戏称为“判词”。据说2007届林茜同学在夺得北京市理科状元后,向于老师索要的唯一礼物就是请他为自己写几句判词。这个补写的判词是:
赠林茜
钱塘林壑美,京华玉花开。
丹山千万里,飞出凤凰来。
(林茜祖居钱塘)
这些判词是于老师智慧与才情的结晶,更凝结着他对每一个孩子由衷的爱与关注,这些充满爱与关注的鼓励,化为一首首小诗,犹如汩汩清泉,流入孩子们的心田,浸润着每一颗渴盼成长的心灵,润物于无声,却促着幼苗迅速拔节、长高,长成一片灿烂,满园锦绣。
这就是于老师的平凡与伟大之处,一如学生就他的名字写的两句藏头诗:“树荫桃李,泉润百花”。
(录自《人大附中学生这样写作文》)
-----------------------------------------------------
于树泉老师点评2009年高考作文:
-----------------------------------------------------
这是2008年4月,理科13班语文科代表郭轶杉为于树泉老师写的一首词,他把它抄在一张活页本的纸上,悄悄放到了于老师的办公桌上——
乔木生云气, 引雄鹰,枝头憩。 胸中龙虎踞, 奈何竟遇,江头风雨。 燕雀岂知鸿鹄, 阅千古,解庄生。 一点浩然之气, 千古快哉风。 十年磨一剑, 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肯把牛刀试手, 树荫桃李,泉润百花。 花香传千里, 人疑是,桃源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