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改的推进,教改的不断深入,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双基”的内容更丰富,“双基”现在已扩展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很多学者将“四基”誉为《标准》修改的神来之笔。因为“四基”更强调的是学生两种能力的培养:即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能力既体现了学生创新学习的基本过程,也是一个完整探索、研究的过程。
只有对课标理解透彻、具体,才能灵活处理好知识、技能、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实效性。
“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演绎和归纳不是矛盾的,其教学也不是矛盾的,通过归纳来预测结果,然后通过演绎来验证结果。在具体的问题中,会涉及到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量替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之所以用“基本思想”而不用基本思想方法,就是要与换元法、递归法、配方法等具体的数学方法区别。每一个具体的方法可能是重要的,但不具有一般性,作为一种思想掌握是不必要的,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很可能就忘却了。这里所说的思想,是希望学生领会之后能够终生受益的那种思想方法。
例如:在讲能被2、5、3整除的数时,第一节课先讲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能被5整除。”
接下的第二节课要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 整除。”
这两节课要讲的结论对于学生来说,在思维上存在着一段跳跃。因为第一节课学生们注意和观察的是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学有什么特征,而第二节课则变成了观察一个数的各位上数的和有什么特征。如果教师按照教材上的顺序开始就例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一个疑虑:“一个数的个位上是0、3、6、9的数是否也能被3整除呢?”因此这节课的开始时,教师就应首先提出这个问题,并举出例子,得出结论,打消学生们头脑中的这个疑虑。
《数学课程标准》由过去强调的“双基”过渡到“四基”,不仅增加了“数学基本思想”,还增加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教学中对“获得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强调,是数学课程目标现代演变的一个主要特征。如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我认识到主要途径有下面几个方面。
1、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
学习材料的设计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丰富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将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把“经验材料数学化”、“数学材料逻辑化”。如学习“乘加”两步计算,可以呈现一组学生课外活动的主题场景,通过“喜欢活动项目人数”的统计与计算,“怎样数较方便”等活动,使动作、语言、符号相对应,把操作活动转化为“乘加算式”。
2、设计一个好的数学活动。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因此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数学活动。一个好的活动必须具有这样的标准:首先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次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要有浓厚的数学味,能体现数学的本质。
3、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要关注积累与提升。
数学学习具有积累性,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深化和发展。因此,对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内容,要设计不同层次的数学活动。例如“鸡兔同笼”问题,第一层次用画图的方法,第二层次用列表尝试的方法,第三层次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计算组合图形中某一部分的边长;第四层次才是用方程解答。从四个层次的活动中,通过具体事物的实际操作、列表尝试、观察与思考,从感性过渡到理性。
教学时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活动经验是粗浅的,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数学知识、解题思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处理好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关系,以最大程度地在活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有别于日常生活动,也有别于类似音乐、体育等专门的艺术活动,它是具有明确数学目标的、并有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学习活动的结果。既是活动经验,当然要来源于生活,因为是数学活动经验,当然要高于生活经验。就拿折纸来说吧,学生在美术课上可以折纸,那是为了创造美,欣赏美;生活中也需要折纸,那是因为生活的某种特定需要;数学上也常常需要折纸,但数学上的折纸有要明确的数学学习目标:从折纸中感受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对称,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全等等,这是具有数本质的,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本质的活动。例如:小学五年级《确定位置》,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公开课上丰富生动的情境导入:电影院里找座位,同学们手拿电影票,在教室里模拟表演找自已的座位,课堂气氛煞是“热烈”,这种活动不具有数学本质的活动,它仍就停留在生活经验的水平。数学本质的要求是坐标原点的选定与坐标轴的架设,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虽不进行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概念的描述,但一定不能脱离用坐标系的“模型”来表示数学对象,而这个数学对象是用数对(位于第一象限)来描述,这样的数学活动才是具有数学本质的,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活动中才能获取有价值的数学经验。
2、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具有实践亲历的。
例如,从小学低年级开始从格点图中的方格认识正方形,用一个单位的正方形去拼摆长方形,得出长方形面积;通过剪切——变换(旋转、平移)——拼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将一个平行四边边剪成两个全等图形,获得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这种经验的积累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亲历动手操作的过程,获得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可以上升到较为抽象的层面,即探索立体图形的体积。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做到,设计新颖、引导得法,收放有度,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四基”。
(本文系转载,感谢博主王儒老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