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 钟 》 教 学 评 价
(2010-06-10 20:28:23)
标签:
花钟课文教者教学设计杂谈 |
分类: 教研 |
今年暑假虽然很热,但是我过得非常充实。因为我参加了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在这两个月的培训中,我认真学习,倾情交流,收获颇丰。特别是那些典型课例让我深有感触,在此,我想借助“终结性考核”这个平台,谈谈我对第九讲为我们提供的小学阅读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花钟》的一些看法。
《花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的课文。《花钟》这篇课文所引发的植物学家利用花开放时间的不同,制成“时钟”,可是“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呢?教者由此入手,带领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正是因为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在本课教学中,教者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阅读。
首先,教者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自读、互读、赛读等形式,既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又转变了学生阅读的方式,真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左右、往往、大致”这些“模糊”的词语的准确用法,使学生懂得,这些“模糊”词语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状况的准确反映,也正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接着,教者再作合理延伸,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育学生只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就会从身边的许多事物中发现无穷的奥秘。
我认为这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在本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主探究,同桌互读互评,既考虑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确保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第二,注重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本教学设计中,让学生读中感悟 ( 如:如果强调“开花的时间”,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什么花开了”,又该怎么读 ) ,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 ( 如: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几种花,你还知道哪些花在什么时间开? )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把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鼓励学生在发现、探究中学会学习。每个学生都有发现探究的天性,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探究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发现、探究源于对事物的好奇,源于问题。在本教学设计中,注意把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上课伊始,教师通过设置疑问:花也能像时钟一样报时吗?让学生带着疑问感知课文。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带着“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课堂延伸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观察、思考的方法,自主探究阅读,自主观察练笔,从而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欣赏完这个教学设计之后,心中也有一点遗憾:在我们共同感受大自然奥秘的同时,如果能多利用课件的丰富图片与信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我认为会更加完美。
结合实际谈谈自己一个相关课堂教学的成功或失败的教学案例体会
我在教学《花钟》这篇课文时,首先从激趣导入入手,再从细读课文、深入读文、总结全文几个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激趣导入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利用播放精美的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大饱眼福,从而激发起学生审美的情趣和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精美的课件中欣赏到的大自然的奇妙;然后是细读课文,这个环节在让学生细读课文之后,结合课件让学生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都陶醉在美丽的图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接着是深入读文 ,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主要环节,学生品读、精读美文佳句,结合花钟的媒体课件,让学生置身于精美的图文之中,走入画卷,细细品味美文美境,浓浓感受大自然的奥秘,真正领会句子的含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最后,我又利用媒体课件再现本课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美丽的课件,大胆想象,畅所欲言,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也再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天性,虽然这节课的容量很大,但是,学生兴趣浓厚,教学效果明显。试想想,很多的孩子起初对花钟都了解甚少,如果离开多媒体的课件,学生只能是单靠文字、插图来想象,既抽象又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也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显然,一节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和一节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课,是有很大差别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形象直观,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教师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没有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显得平淡,乏味,教与学都很吃力,课堂效果不明显。
所以,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使用多媒体上课,优化教育教学手段,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新课程教育教学形势的需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