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芳芳:“生命语文”十五年

(2017-05-16 09:53:24)
分类: 名师课堂

熊芳芳:“生命语文”十五年

    “生命语文”首倡者及践行者、多家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及专栏作家、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首届全国中语“全国文学教育名师”、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百度优课教育部精选课题“名师公开课”特邀讲师。

  一、“生命语文”的由来

  1.对教学使命的思考

  “生命语文”这个词,提出于2001 年。1999年获湖北省中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2000年获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之后,我突然变得异常冷静。我在想,公开课获奖是不是一个语文教师真正的价值?一节公开课到底是成就教师多一些还是成就学生多一些?

  语文教学到底应该追求什么?在我的学生时代,语文教学给了我什么?哪些东西是真正重要并能影响我一生的,哪些东西不需要靠教师讲解我自己就可以获得?语文教师存在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公开课就像一个广告短片,它需要在短短40分钟内以最漂亮的动作和最精彩的节奏去完成。如何巧妙切入,如何起承转合,如何令人耳目一新,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并让这种注意能持续下去,如何在受众意犹未尽的时候戛然而止,并最终达到“心动”马上“行动”的效果变得十分重要。然而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家常课才是秘密底牌,学生正是在课堂内容的充分展开中受到深刻影响,收获真正的成长。真正投入地设计一个文本的教学,让自己与它发生生命的联系、灵魂的碰撞,并带领学生与之发生灵魂的碰撞、生命的联系,这才是语文课堂的生命线。

  2.来自信仰的启迪

  读《旧约·创世纪》,一直有一个疑惑: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以及人类,为什么单单将“生气”吹在人的鼻孔里从而使他“成了有灵的活人”,而不是向天地万物分别都吹上一口“生气”?基督教在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

  直到读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我才有了答案。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是上帝丰富多彩的作品的中心。

  夸美纽斯尤其强调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并寄望于教育。他说:“马、牛、象和其他野兽……只要几年功夫就可以成熟,惟独人类要二三十年才勉强够用……所以我们只认为造物主是故意延长青春的岁月,好让我们受到训练的期间长一些;他规定我们一时不要参加人生的活动,好让我们在下余的人生中和在永生中,更适于去参加。”

  他又认为,个体生命的进展,只是一种连续现象而已,种种想望或愿完成的事情都没有止境,我们一生都在“过渡”,从一种生活过渡到另一种,死亡并非终结。他说:

  世间只是我们的育婴室,我们的养育所,我们的学校,此外另有一个地方,那是我们读完了这个学校,进到永恒的大学的时候就要前去的。

  我们寄居在母亲的子宫里面,当然是为身体方面的生活做准备,同样,我们寄居在身体里面,当然是为随后的永存的生活做准备。

  由此我发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必须指向生命,指向心灵,指向人类的终极问题。

  3.对语文本质的持续探索

  在思考与阅读的基础上,我于200110月撰写了《生命语文》一文,在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举办的论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后多次应邀在市、区级教学研讨会上做交流。20025月,这篇论文再次在湖北省教研室组织的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02年的最后一天,我应邀参加全国中学中青年骨干教师语文论坛暨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高级研修活动,这篇论文于2003年的第三天再获全国一等奖并在会议上做宣读交流。又经历了半年的沉淀与提炼,这篇论文最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年第7期,这算是我首次在全国公开提出“生命语文”。

  十五年来,我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发表论文400余篇。2009年以来陆续出版专著《生命语文》《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语文不过如此》《高考微作文》。

  二、“生命语文”的内涵

  我如是阐释生命语文。

  “生命语文”教育,即以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与生活牵手,让生命发言,让语文进入生命,唤醒生命,并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涵,是为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美丽与宝贵,探索生命的方向与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与品位,使生命变得更加美好、更有力量、更有意义而进行的语文教育。

  生命语文是为生命而为的教育,也是用生命而为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别以远主体和近主体的角色进入源客体(教材等教育资源),形成诸我共同体,在丰富绚丽的语文世界中,获得人与世界的亲近,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并最终获得一种优化了的高品质的生命形式。

  1.目标之“三维”

  生命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赋予学生丰富的感性经验、精准的理性认知和美好的知性素养,这是一个以生命为轴心的三维空间。感性经验方面,须锻炼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理性认知方面,当锻炼学生的判断力、整合力、解释力;知性素养方面,可锻炼学生的鉴赏力、思考力、创造力。

  第一维(“丰富的感性经验”)侧重于课程资源的素材价值,帮助学生从中获取直接的生活感知与情感体验;第二维(“精准的理性认知”)侧重于课程资源的工具价值,帮助学生从中获取客观知识与基础能力;第三维(“美好的知性素养”)侧重于课程资源的智识价值,帮助学生从中获取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人生智慧。

  课程资源包括语文课堂内外所使用的一切素材和媒介,涵盖阅读、写作、语文活动和探究学习等。同一课程资源也可能同时提供二维甚至三维的价值目标,三者之间并非相互割裂的,它们彼此的交融与转换是随着主体的生活进程和认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精准的理性认知最终都有可能转化为美好的知性素养,而美好的知性素养也会带出更为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更为精准的理性认知。而且,在显性价值目标的背后,往往也潜藏着隐性价值目标。

(全文请移步《中国教师》总第264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