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戈尔作品精选及赏析

(2010-12-03 21:53:39)
标签:

教育

泰戈尔作品精选及赏析 
  作者简介: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940),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诗歌、戏剧、小说、哲学、政治和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一生创作甚丰,共写下12部中长篇小说,百余篇短篇小说,50部诗集,20余种戏剧,还有游记、书简多卷。其中最突出的是散文诗创作。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古檀迦利》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创了亚洲人获此殊荣的先河。 
                   榕 树
  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可曾忘记了那小小的孩子,就象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 
  你不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 
  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象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 
  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象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 
  两只鸭子挨着芦苇,在芦苇影子上游来游去,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着。 
  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想到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
  
  赏析:在这首诗中,榕树成了那孩子的朋友。诗人运用第二人称,生动描写那孩子对一棵高大的榕树的沉思和幻想。
  “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池边”是写榕树生长的位置,为下文进一步对话伏笔。“蓬头”是状榕树的形态。榕树,常绿乔木,树干分枝多,有气根,树冠大。它生长在热带地方,在印度是一种常见乔木。在文学作品中,榕树往往是故乡的象征。所以,诗人把榕树想像成孩子的朋友,便于抒发思乡怀母的感情。“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的鸟儿似的孩子”,诗人在这里把那孩子比作小鸟,以引起“榕树”的回忆。
  “地下的纠缠的树根”本是看不见的,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它是看得见的。“树根”在这里语带双关,含有“寻根不忘本”的意思。
  接着描写了三个日常生活画面:妇人汲水,日光跳舞,鸭子游涞游去。这些生活画面都能勾起“榕树”对孩子的回忆。
  最后,诗人把孩子想象成“风”“影子”“鸭”与榕树须臾不离。
  榕树是故乡的化身,是妈妈的化身。那孩子面对榕树的沉思与幻想,是思念故乡、思念妈妈的表现。诗中对榕树的描写,则使我们联想到妈妈的性格和形象。
           金色花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 
  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赏析:“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要理解这开篇的句子,就要联系到《金色花》的上篇散文诗《云与波》。诗人在《云与波》中写那孩子有一种想融入云和波的生命之中的强烈愿望。但是他不能,因为云和波是如此遥远,而且他也不愿意离开妈妈。后来他想变成云,而他的妈妈则变成月,或者他将变成波而他的妈妈变成陌生的岸。故诗人在《金色花》开篇中说,那孩子在欲将自己隐藏起来的种种尝试都失败以后,希望变成一朵金色花(圣树上开出的金黄色碎花)。这样他就能隐藏起来,避过妈妈的耳目,然后再作为一个孩子回到她的身边。
   那孩子还不懂得区别别人和自然,他的种种计划是不受可能性的制约的。
   诗人用第一人称描写那孩子的种种计划,先是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让妈妈到处叫着找他,而他则“暗暗地在那里匿笑”,这种天真的“捉弄”,生动地表现了妈妈与孩子的深厚感情。接着,写变成“金色花”的那孩子“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母亲工作,让妈妈在小庭院里嗅着花香。这是对妈妈精神上的慰藉。诗人进一步展开幻想,让“金色花”的树阴伴着妈妈读书。最后,那“金色花”在黄昏时又落在地上,变成了妈妈的孩子,倾听妈妈讲故事。妈妈称他为“坏孩子”的“坏”是调皮、淘气的意思,是贬义褒用。那孩子故意不告诉妈妈自己在哪里。母子和谐生活的情趣,令人陶醉;孩子的娇憨之态可掬,令人爱不自禁。
   这首诗用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而又捎带顽皮地与妈妈嬉戏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孩子须臾不离妈妈的难舍难分的深厚感情。
 
                         告 别
  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
  当清寂的黎明,你在暗中伸出双臂,要抱你睡在床上的孩子时,我要说道:“孩子不在那里呀!”—妈妈,我走了。
  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上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我的笑声也偕了他一同闪进了。
  如果你躺在床上,想你的孩子直到深夜,我便要从星空向你唱到:“睡呀!妈妈,睡呀。”
  我要坐在各处游荡的月光上,偷偷地来到你的床上,乘你睡着时,躺在你的胸上。
  我要变成一个梦儿,从你眼皮的微缝中钻到你的睡眠深处。当你醒来吃惊四望时,我便如闪耀的萤火似地,熠熠地向暗中飞去了。
  当杜尔伽节,邻家的孩子来屋游玩时,我便要融化在笛声里,整日价在你心里震荡。
  亲爱的阿姨带来杜尔伽节礼物来。问道:“我们的孩子在哪里,姐姐?”妈妈,你要柔声地告诉她:“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仁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
 
  赏析《告别》是以一个孩子的语气写成,通过孩子与母亲所说的稚气的话语、天真的想象,讴歌了母子间真挚的感情。“是我走的时候了,妈妈,我走了。”孩子想象着,他要离开妈妈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当妈妈清早伸出双臂要抱他的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孩子不见了。调皮的孩子到哪里去了呢?他得意地告诉妈妈:“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哦,原来他化为了一股清风,一朵涟漪,仍然陪伴在母亲身边。不仅如此,作者接着又借助于具体的听觉、视觉、通过具体的场面、生动的形象,进一步表现孩子与母亲之间扯不断的深情。你看:“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当电光从开着的窗口闪进你的屋里时,我的笑声也偕了它一同闪进了。”深夜,在母亲思念孩子不能成眠时,他会从群星里向母亲唱催眠曲;他要乘着月光偷偷地躺在母亲温暖的怀里;他还要变成一个梦儿,钻到母亲的睡眠深处与她相会;融化在节日的笛声里在母亲的心头震荡……那么,他到底在哪里呢?作者最后通过母亲道出了他的所在:“他呀,他现在是在我的瞳人里,他现在是在我的身体里,在我的灵魂里。”全诗通过作者的描绘,一个顽皮、可爱的儿童形象活泼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感染。
 
                  纸 船 
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浮泛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赏析:《纸船》这首诗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这一诗集中的作品描写的都是一个儿童对世界、对自然的发现与感悟,其中所呈现出来的童趣与童真饶有诗意。
  这首诗的第1~3句描写的是儿童对远方的憧憬、对交流的渴望以及对神秘事物的向往,诗句中“我”将“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的溪中,想让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这天真的举动显示了儿童独特的心理逻辑,作者抓住了“我”的这一举动,将一个小小的心灵巧妙地呈现了出来。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一句中的“每天”二字,这说明这种行为并非偶一为之,而是常常去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的憧憬与向往有多深。
  诗的第4~6句描写的是希望,作者通过儿童幼稚心灵中的向往写出了小主人公“我”的天真可爱之处,“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载在小船上,看着它慢慢地漂远,希望到夜里纸船能把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这朴素而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表达了“我”对这些花的关切、珍惜之情,在“我”的眼中,花并不仅仅是花,还是一个小伙伴,一个平等的、有生命的生物,它需要细心呵护,“我”希望它能够平平安安地回来,“平平安安”这四个普通的字在这里便有了更深的含义,让人看到了这个小主人公对花儿特殊的喜爱,以及独特的关心方式。这种与生物平等的想法,既与泰戈尔的思想有关,也与儿童的独特思维逻辑有关,诗人以赤子之心将其细腻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得以重温与万物交流的童年时光。接下来“我”仰望天空,看到了天上小朵的云,由此产生了奇妙的联想:“我”把天上小朵的云看成鼓着风的白帆,最奇特的是“我”还想像天上有游伴把它们放在河里来与“我”的纸船比赛。这一想像美丽奇幻且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使天上玄妙的世界接近了大地,而地上的世界又恍惚是在天上,天与地在这一瞬间被拉近了,此时天光水色、白云纸船交织在一起,而“我”则陶醉在其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这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也是一个可以让读者的想像自由翱翔的空间。
  诗的第7~8句写的是“我”的梦幻。此时的小主人公已经入睡了,脸埋在手臂里,但他在睡梦中又看到了纸船。这只梦幻中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而睡仙坐在“我”的纸船里,带着装满梦的篮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梦中的梦,诗人在这里又翻出了一层转折,这梦中的梦盛放在篮子之中,与睡仙一起乘坐纸船远去,他们要去哪里呢?“我”没有说出,诗人也没有点明,但重要的或许不是要到哪里去,而是这种要到哪里去的憧憬,这是一个儿童的幻想,象征着他小小的心灵对成长的渴望,对远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全诗在这里结束,表达了作者对这幼小而纯真的心灵的默默祝福。
  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儿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一贯关注的爱与美的主题。这赤子之心的纯真表现,能唤醒读者心中的温情。贯穿全诗的一个意象是纸船,全诗以放纸船开始,以在梦中见到纸船结束,中间则是放纸船时的情景与联想。纸船在这里既是小主人公的小小寄托,也隐喻着通往外界与未来的媒介,小主人公正是在与纸船的关联中表现出了他的好奇与纯真。整首诗自然、纯朴而优美,具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这从诗中所采用的一些意象中也可以体会出来,如溪、村庄、园中、秀利花等等,这些自然或与自然较为接近的意象,为整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朴素而单纯的氛围,它们与天真的小主人公,与放纸船的稚气行为结合在一起,在和谐中将主题凸现了出来。
  这首诗采取的形式不是格律体,而是散文诗体,这一形式使得这首诗在表达上更加自由,但并不因此缺乏诗意。其实在每一个句子之中,在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节奏与韵律,这种节奏与要表达的意象、主题自然地融为一体,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