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eo Gigli专访

标签:
romeogigli专访时尚 |
分类: 专访 |
http://s14/mw690/6879adb9td4832357b60d&690Gigli专访" TITLE="Romeo
东山再起之所以迷人,只因世上有太多浮沉在繁华起落中看不到希望的人,他们赋予了故事的主角不可多得的勇气讲述这一路坎坷后依旧可以通过努力赢回属于自己的华彩。以不可多得的天赋成为传奇并非易事,舍传奇隐退而寄情周游世界或许洒脱,离开数十载再风清云淡的归来--身为传奇的主角Romeo Gigli也仅仅戏言这一切再自然不过。他身着宽松的棉质白衬衫搭配米色的西装外套,过长的袖口流露出几分随意感。此番北京的第一个行程,Romeo Gigli选择在清华美术学院为大家讲课,蓝色的九分阔腿裤搭配黑色的Converse帆布鞋倒是有几分出其不意,却丝毫看不出伯爵后裔的贵族姿态。花白的头发、偶尔低垂的双目和讲话的有条不紊,让人霎时忘记了他的回归是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造势下,最值得期待的年度时尚大事记。彼时彼刻,他就仅仅像一位上了年纪却活力满满的讲师。
服装靡靡之音
若提及身为80年代后出生的时装人未曾经历和品味的大遗憾, Romeo Gigli一定位列遗珠名单前三甲。近年来时尚界借尸还魂的例子数不胜数,Lady Gaga的造型师Nicola Formichetti率先带领同样是上世纪传奇品牌蒂埃里·穆勒(Thierry Mugler) 回归大众视野,大师诸如Jil Sander也频频回头,而此时Romeo Gigli亲自返回时尚圈的盛举更是印证了80年代的集体凯旋。那是中国大陆穿着仍十分保守的年代,香港的弄潮儿们人手必备的便是 Romeo Gigli。Romeo Gigli所拥有的是许多无法命名精巧而不事张扬的宝石色泽:暗紫,铁锈红,青绿, 宛若文艺复兴时期浓烈的油画色彩。作品中随手可及的异族民俗风情有时会令人想起另一歌颂东方诗意的品牌Kenzo。但若说Kenzo是位热热闹闹穿红挂绿的花季姑娘,Romeo Gigli更像是刚刚出落好的贵族少女:落落大方的美丽下涌动着忧愁,清冷的性子里又隐藏着内心浓烈的爱意。
在曾经的Romeo Gigli狂潮里,这边林青霞捧着全套的系列拍摄《惊魂记》;那边梅艳芳与张曼玉就差点撞同一款登上杂志封面;也无怪乎哥哥张国荣一次又一次的强调这个牌子的男装是他此生至爱;词人黄伟文也将自己对Romeo Gigli中绝妙色彩的爱赞写入歌词。所以,若是因为年轻而无缘亲眼窥探到80年代末那些以诗意色彩和东方裁剪而成名的大作并不要紧,这份属于香港时装人的共同回忆多少妆点了我们青少年时期对时装这一词汇的模糊定义。东方女性独有的娇憨与宁静高洁竟出自于一位意大利设计师之手,也就解释了为何彼时的巨星们会万花丛中独爱这一支,也许穿着漂亮的礼服并不在少数,可谁会忍心拒绝成为这满腹心事的画中人?
然而自从94年设计师本人离开品牌,期间数十年属于浪漫与气质最妥帖的着装扮相也失了根据,Romeo Gigli更像是一抹久久不能飘散的香魂,萦绕在过去有些落尘的回忆里。
东方情节
作为伯爵后裔,5岁起便开始穿着定制服装。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服装品位也毋需再从其他品牌借鉴,全权源于自身对女性之美的试探。他的童年在意大利16世纪的别墅中孤独度日,陪伴他的是父亲收集来的两万多册书籍,Romeo形容自己的脑中充满了爆炸式的图像:从古罗马,希腊,拜占庭到印度;从40年代到时至今日的欧洲,亚洲,南美洲。每一个新的系列像是从这些故事里抽离出的部分,不跟随已存在的既有印象而是跳脱出来则是构思新系列的必须。至于如何跳脱,他那关于艺术与旅行的话匣子一打开似乎就再难收起来。
17岁时,东游印度成为改变他人生的旅途,他开始真实的接触书本里描述的“神秘东方”,并通过对当地风俗文化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做衣的步骤,“东方的服装是如此简约,布料跟随着身体的行动产生变化,与此同时却又紧贴身体,这是一种非常与众不同的裁剪方式。”他从毫不掩盖自己如信徒般崇尚东方美学,“东方服装中所选用的材质、颜色与廓型中有女性的柔软、宁静和宽容,这些扎根在我的心里,让我获益匪浅。”
相较同辈西方设计师们对东方符号化的套用,常年浸淫于东南亚寺庙檀香之中的Romeo Gigli放下了来自异乡人的陌生目光,由文化的本源感受着印度纱丽式的缠绕技巧亦或日本和服的对襟开领。80年代末巴黎的舞台上正是日本设计师们作为典型东方一派的活跃时期,Romeo Gigli笑谈自己或许是与他们最没有隔阂的西方设计师:三宅一生(Issey Miyake)是他的至交好友,Romeo那些压褶布料的宽松衬衫和平裁的散摆裙很显然是这段友谊的见证;而在90年代初期一次“当东方遇到西方”的展览中他与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一见如故,彼时在时装圈可称异类的山本此刻他乡遇知音,二人通宵达旦地畅谈着不规则裁剪与日本之空禅。
他最擅以东方的目光创造东方之美:摒弃飞扬跋扈的高跟鞋,模特们穿着平底鞋宛若虔诚而又淡然的少女; 标志性露出锁骨的外套与裸露整个肩膀的晚装设计无不凸现着低眉顺目的温柔情节。相较西方性暗示颇为强烈的“S”胸腰臀部曲线,女性脖颈到肩膀的柔弱线条所带来的压抑性感之美更赋有韵味,当他提及这种美又露出一个意大利男人的浪漫情怀:“它们是如此可爱,让人想要亲吻。”
跨界鼻祖
70年代Yves Saint Laurent的“蒙德里安”裙实现了时尚与艺术的绝妙联姻,在Romeo Gigli的作品中,时常会走出宛如阿瑟王的Guinevere亦或克利姆特笔下沉思的少女。然而“画中人”的表达并不足以抒发Romeo Gigli对绘画的热爱, 对艺术的执着也让Romeo Gigli在各种跨界合作中享受着别样创作的快乐。
如果你同样热爱摄影,想必会了解前些日子造访中国的传奇时尚摄影师Paolo Roversi,二人于80年代曾缔造一段时装界,摄影界与艺术界的经典佳话:一张身着黑纱裙装裸露着背部肌肤挽着光洁发髻头微微前倾的少女侧像,照片内的朦胧浪漫几乎可以与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油画相媲美--这是摄影师的艺术创作,却也是Romeo Gigli品牌创立之初第一本Lookbook。时至今日,Romeo依然津津乐道着当年他与Paolo是如何苦苦寻找着新面孔,而又在大街上发现了这位只有14岁抱着吉他弹唱的少女,这位停留在在传奇作品中的面孔,到今日已经成为超模Kristen Owen。
如今依旧是潮人心中的时尚圣地10 corso como曾经是他与旧情人Carla Sozzani的先锋商业试水之作,时下颇为吸引眼球的摩登时装短片,20年前就已经是Romeo Gigli玩剩的“药渣子”。他对满街播放的时装走秀片段颇为厌倦,继而自身转变成为故事的讲述者:利用光影的动态之美传达品味。穿梭在时尚,艺术,商业间来去自如的Romeo Gigli怕也并不在乎这鼻祖或传奇的称位,周游世界或是回归时尚,结束或是再次开始,不过是顺其自然的过程而已。
S=Surface
R=Romeo Gigli
S:是什么让您“拿得起”回归,又是什么让您当年“放得下”离开?
R:对我来说这真的不是难事,一直以来我只是跟着我的想法去做而已,人生永远是有起有落的。当我这份设计师的工作处于一个低谷期让我并没有那么开心时,我又何必执着于它,执着能做什么?我能做的只是顺其自然的让它停下来,我并不想为工作失去我的生活,世界还有很多事可以做:看戏剧、听歌剧、去旅游,与人们交朋友。当我觉得状态不错,可以回来了,就又顺其自然的再次开始。
S:似乎旅行一直影响着您的生活和设计?
R:当我旅行时我可以放慢我的脚步,时尚界的一切都是这么快,身为设计师每年要发布2到3个系列,在这样快节奏中我丢失了很多东西,甚至是一些新的灵感。当你放松身心,环顾四周,你会重新以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你会发现什么才是你真正应该去做的,时尚并不只是对自己的表达,你同样还需要知道他人的需要,当我在旅行中与他人交谈,你会更明白什么是人们真正需要的。
S:近年来很多在90年代消失的老品牌又重新回归了,您觉得对于这些老品牌最重要的是保持传统还是大胆革新?
R:无论曾经消失与否,抓住品牌的中心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今天来说,品牌或许只是符号,并不代表什么。现在许多品牌发布新系列时都像一个全新的品牌,不管是Dior还是Chanel,他们都做了不小的革新。当然也有一些品牌或许还延续着原有的风貌,但也顺应市场与时间的需求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我想老牌回归后也该同样如此。所以人们总是在寻找一个受市场欢迎的设计师,保持或延续反而已经不再重要。
S:当您回归后,设计师还是以前的设计师,时尚还是以前的时尚吗?
R:对我闪烁不停的快门更多了,设计师在现在这个年代,被“明星化”了。可我真的不爱照相,印度人相信每照一次相人的灵魂就会跑走几分,我可不希望我的灵魂都被闪光灯带走了。
当年在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时尚是一个充满魔力又相对纯粹的世界,但是现在呢?在权利和金钱的支配下,处于时尚产业的人们更注重的是经营与市场,单纯的审美在消失,人们更看重的是品牌Logo。但是过去的时尚更注重的是激情,当然现在这种激情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依然会为一件美的衣服而雀跃,这点不会变。但对于品牌来说,得到商业价值的承认才是最重要的。
S:您在过去总爱不停尝试新事物,此次您与Joyce的合作的系列也会同时在网路上销售,您如何看待这种方式,会有计划经营自己的网络店铺吗?
R:我喜欢这种新方式。固有的服装贩卖模式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从80年代人们往各个地方派发商品目录到今天为止,网络使人们的距离更加接近,你可以碰触到每一个人的设计,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我从来不考虑我的未来,比起未来我更看中我的家庭和目前的工作,只想一天天这样过去。我不爱制定计划,这样的生活方式太累了。
S:时尚短片越来越受品牌和设计师的欢迎,甚至取代了每一季的Lookbook,包括您这一次也拍摄了一部宣传短片,您如何看待这种宣传方式?
R:我在80年代就拍过此类短片。因为对我来说这是一种更有趣的表达方式,我不喜欢在大街上看到十分相似的时装秀片段,更愿意通过以故事的方式告诉人们我的特点和服装的风格,这样的表达更加美好也更加持久。
S:作为时装界的大师,众多设计明星如Alexander Mcqueen、Norio Surikabe还有Ivana Omazic均出自于你门下,您认为是什么特质成就了他们?
R:好学和勤奋。当然,也或许因为我是一个好老师!我会独立构思每一个新系列,但我会向我的助手们解释许多遍,我对系列把控的所有细节:为何会使用这块布料?为什么是这个颜色?他们知道我构思中的每一部分。当在了解这种思维过程后,学习就会很快。我总是在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而不止是让他们跟进工作,更接近一种精神交流,我希望在我强烈的表达下,他们会对服装本身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原文刊载于《Surface》2012年9月刊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