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完美是一种丑陋--山本耀司

(2012-09-03 23:37:15)
标签:

yohjiyamamoto

山本耀司

日本设计

文化服装学院

时尚

分类: 专访
http://s1/middle/6879adb9gc8cded190f60&690

随着山本耀司来访中国之行,所有人目光的焦点再次聚合在这位日本传奇设计师的身上,无数的采访和闪光灯将他包围,试图一窥他层叠黑色衣装下究竟包裹了怎样的思想。他的哲理,他的神秘,几十年来源源不断的惊艳着时装界,人们都无比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天赋铸就了他的独树一帜,而又是怎样的力量支撑着这位曾几度破产却又重新高调回归的创业家。而他面对着镜头,淡淡的答道:我对时装没有兴趣,我只在乎如何裁剪一件服装。


出生于1943年的山本耀司,少年时期便跟随作为裁缝的母亲在东京走街串巷服务着雇主们修改与缝补。彼时裁缝地位卑下,不过是一个毫无思想价值的技术加工活,母亲总是希望山本可以出人头地,进入应庆大学的法律系,早日成为一名体面的律师。而山本心中却总有对现实生活的质疑和反感:世俗观念,被各个条框限制的生活,盛行于当时日本的小资产阶级情调。这种情绪终日弥漫着他,而即将从事法律的他却无法从自己的生活轨迹中寻找一个抒发和解脱的出口,与其说山本对自己设计天赋的认知,倒不如说山本选择重新学习服装,仅仅是对他自己不安内心的交代。他借托服装成为自己语言的平台,只希望通过这种特殊的艺术创作手段让人们明白他的所思所想。进入文化服装学院的山本耀司慢慢学习着属于服装面料,裁剪的语言,自身的反叛情绪使他不愿跟随传统的西方裁剪方式-----那些让人称羡的来自巴黎的时装当穿着在日本人身上时有说不出的可笑,他认为作为他的时装,便应该脱离努力塑造的躯体拥有独立的曲线与态度,他的天赋很快得到了回应----1968年山本耀司一举拿下在日本举足轻重的装苑大赏并为自己赢得了去巴黎学习的机票。


70年代的日本在经济上的重新崛起与文化的全面复苏暗中孕育着照亮至今的时装大师,高田贤三已然融入巴黎时装圈与Sonia Rykiel和Yves Saint Laurent共同举办发布会;在伦敦工作的山本宽斋则比高田贤三融合了更多属于东方的元素为彼时的英国时装文化留下烙印;从巴黎和纽约学习归来的三宅一生返回日本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并在1973年在巴黎举行发布会,用更加东方的服装面孔对一场长久主宰时装界西方力量进行宣战;再次回到日本的山本耀司已然拥有了自己的店铺,在学生时期便与他交好的朋友川久保玲彼时也正为了自己不被认可的风格努力拼搏在这个行业中,他们都对黑色与不对称有无以复加的崇拜情绪,规矩的穿着方式由衷的厌恶,这些非常契合的思想促使他们决定一同踏上巴黎,而这一场秀却点燃了巴黎的时装界,曾经为三宅一生所大大强调的东方时装理念更加扩大化,黑色席卷着法国并带来了真正的先锋派浪潮。一时间,这三位设计师成为世界时装界瞩目的焦点被称为“The big three”。


1981年山本耀司与川久保玲那场发布会所引起的争论不停围绕着一个新的字眼“东方”。据《卫报》的时装编辑Brenda Polan回忆:“在那之前巴黎从没有过那种黑色、奔放、宽松的服装,它们引起了关于传统美、优雅和性别的争论。”于西方人而言,山本耀司自身的风格与主流西方风格背道而驰:西方的观念是以紧身衣与夸张的臀部造型突显女性身材的曲线,而山本却以两维的直线出发,形成一种非对称的外观,不同于西方的立体裁剪,取材于和服的平面裁剪方式下以层叠,包缠,垂挂都手法将人体重重包裹抑或脱离出人体的形态,完全的塑造了异于常态的服装形体。并未刻意强调的东方元素以更加深层的力量撼动了西方的着装理念。


在一次访谈中,山本耀司曾经提到:“我从未刻意强调日本元素,我是日本人,我的设计就是日本设计。”想来能让山本耀司如此自豪的一句话,正是说明了国家文化保留的完整性与对传统的崇敬对衍生出的文化艺术创作者们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在19世纪末西方文化传入东方之时,只有日本欣然接受同时却没有丢弃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在同样一个国家中,你可以使用到世界最先进化的电子技术,却也可品尝的最为缓慢优雅的茶道;你可以看到身着精美和服的女子漫步于灯红酒绿的摩登高楼前,所有现代与传统不相冲突的融合造就了他们独有的文化思想。


所以我们不难见到山本耀司对于不对称的热衷也许是和服上完整的纹样;也许是对襟上的左右压叠;也许是庭院中错位的摆设;根植于心而自然显于外的传统文化基因铸就了早一代大师们对此种元素不经意却信手拈来的熟练掌握:这就是为什么非对称的领形与下摆在重新剪裁下变得行云流水,对黑色意象的把握与崇敬显现出来自东方的神秘,不规则的包裹下对人体形态的二次塑造非但矫揉造作而是自然且流畅的。传统意象的表达不仅仅在造型的选择上,三宅一生与山本耀司同样在材质肌理上重新扩展了美的概念,而服装材质带来的视觉效果与西方数百年来延续的装饰美再次引起强烈的冲突。三宅一生带来颇为具有禅意的褶皱收放效果,山本则选择棉麻织物与粘胶面料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沉稳。此后对于新型面料的开发也是众多日本设计师们共同的特点。细致入微而谨慎的民族精神不难从众多来自日本设计力量中看出,品质优良,精确到几厘米内几针的车线和对细节孜孜不倦的追求则为人们带来无论动静皆为相宜并无可挑剔的形态变化。相信若不是日本人数百年来反复推敲谨言微行的自身要求并同样把高级时装中的工艺运用于成衣当中,我们终难以见到这些看起来随意的缠绕和褶裥是以一种绝对完美的状态作为最后的呈现。


山本耀司与川久保玲的初衷本是更加国际化的风格,而这种无国界的设计下却隐藏着自己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最终这种东方遭遇西方颇受争议的风格被西方定义为日式风格。几经时间的沉淀,人们也不再质疑这种对人体线条覆盖和隐藏是否得当,而因为它让穿着者从服装结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表现出独特的体型美感,而服装本身所带来的舒适与随性扩大了接受面,甚至时装界的很多著名设计师Calvin KleinJil SanderHussein ChalayanHelmut Lang,也将这种平面化的日式剪裁融入自己的设计,特别是山本耀司与川久保玲特有的层叠与垂荡松垮的细节为他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启示。日本服装风格作为神秘的异类长久占据并融合着世界时装的舞台。


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几乎同时进入世界时装的舞台并非偶然,据山本耀司说到,与川久保玲联手本就是意在扩大影响与强化设计风格,独掌难鸣,而彼此相近却又有差距的群体作战更能打入真正的世界时装舞台,此后日本设计师更多是以群体的形式进入到国际化视野。这种策略则非常有效,人们可以从杂志的左右版面看到来自日本的几位代表,连零售店面也是相邻,甚至人们在回忆起他们的设计风格时总能找出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正是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真正的帮助他们互相提携并肩为这种交相呼应的日本风格在国际时装中稳定的地位打下基础,世界的目光转向日本,此时的日本已建立起成熟的设计师组织,成为另一国际舞台的同时延续下更多的设计新星。


清点近十年来日本时装界的设计师,不难发现这些设计师彼此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互动与传承。不少新一辈的设计师通过追随高田贤三,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和川久保玲的足迹来建立自身的品牌,新一辈的设计师大都毕业于日本文化服装学院,而学校在体系的流转中让老一辈的学生带起新一辈的学生,如高田贤三,山本耀司,小筱顺子等人都为后辈提供了在巴黎举办发布会的机会,他们不遗余力的与学生共享着工作平台,人脉资源,不吝惜自己的声名为新晋力量造势,不少新生代设计师也是现在前辈处工作后再独立门户:继承父业却自成一家的山本里美(Limi Yamamoto),山本耀司门下田山淳朗(Atsuro Tayama),上田鯰夫(Hiroshige Maki)均在山本的帮助下在巴黎举办发布会,而小野冢秋良(Akira Onozuka)在17年的工作后建立了品牌ZUCCA;川久保玲极力扶持自己的弟子渡边淳弥(Junya Watanabe)与粟原大(Tao Kurihara)推出Comme des Garcons副线,使品牌百花齐放。而时至今日仍在巴黎炙手可热的品牌UNDERCOVER创始人高桥盾(Jun Takahashi)也是由川久保玲极力推荐登上时装周舞台的。


山本耀司极其珍视母校恩师曾给与的教导,当年的恩师门田美津江先生一声招呼早已身为大师的他仍会返回文化服装学院进行讲座活动,这样对后辈的栽培爱惜下新生代的力量更加源源不断的涌出:充满童真趣味的宇津木;带领日本街头潮流的Nigo;研发新型针织颇为前卫的SOMARTA设计师Tamae Hirokawa;已然成为森女系代表品牌的FURFUR设计师Koichi Chida也许正是从当年学校中山本耀司的讲座获益颇多学生中的一人。这些新生代设计师们无不在探索着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而从前辈那里继承到日式风格的精髓也随着开枝散叶,这些作品中无不散发着固执的东方味道:即便表现手法各异,风格相差甚远,而日本设计师却从未放弃过甚至于时装内的日本文化传统形象,没有明显的外在标示可服装本身依然却向世人证明着自己的来处,从前颇为混沌的时装轮廓通过不停的进化后慢慢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明晰的属于日本的独特时装形象。


时至今日,山本耀司仍用幽默的口吻叙说着他的反叛哲学:“我觉得完美是一种丑陋”,“黑色即永恒”他总是试图在向人们说明一切是虚空,而虚空却又没什么可怕的。


原文刊载于《艺术与设计》5月刊,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写着写着就变成了献给母校的软文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17EN00SIGG.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