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器玉蝉历代演变与时代风格

分类: 我的收藏 |
史前玉蝉;蝉在古代先民的心目中,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古人认为“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蝉在最后脱壳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正是因为,蝉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复生。自古以来为先民十分推崇。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土的史前玉蝉。
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玉蝉(约公元前6000年)。长3.2厘米,宽1.8厘米,1989年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出土。青玉。采用琢磨工艺制作,造型古朴。正面上端头部凸起,面部钻出两个圆眼,尾部磨出三道凹槽,尾部微翘。半圆形背部,侧面横穿一孔,可佩带。
而当史前文化发展到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器的玉料依然一脉相承,仍以透闪石为其主流,颜色上呈现黄绿色、黄白色。玉人和看上去宛如天鹅的“玉凤”及玉龟、玉鸮、玉蝉等动物造型,也都纷纷出现,种类很丰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组合。在工艺上,红山文化玉器的制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除了使用线切割、片状器切割、桯钻钻孔,还出现了管钻孔。在切割、钻孔、磨光技术上都有了明显进步。http://img2.ph.126.net/hNYxC0fVMKrxRMi-uvc9_g==/6631873707723228236.jpg
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蝉形佩(约公元前2500年—前2200年)。1955年出土于湖北天门罗家柏岭,器长形,宽首,凸圆眼,短胸,颈部有阴刻线纹和卷云纹,尾部圆钝,宽翅,末端弧形外撇,表面饰脉纹。首部有对称的穿孔。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蝉大眼宽首,凸圆眼,短胸,蝉腰略束,颈部有阴刻线纹和卷云纹,尾部圆钝,宽翅,末端弧形外撇,整体呈斧形。2、吻部略突起,颈部宽,部分玉蝉颈部上有一对云纹或弦纹修饰,蝉目多为近圆形眼和叶形眼,微凸。
蝉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己出现,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大量出现。商代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纹饰简单。
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
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http://img1.ph.126.net/FOX7TVWnzW4NV1DWE635EA==/6631946275490661880.jpg
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
腹部的皮纹从颈部开始,而前几个时代玉蝉的皮纹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开始造假,民国时更为盛行。
清代玉蝉刻划特别精致,眼睛细长,翅有脉纹,足爪屈曲,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清朝乾隆时玉蝉制作用料特别严格,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蝉身有回纹、勾云纹装饰。清晚期玉蝉线条常有崩断现象,刀法软弱无力,阴刻线细而深,常用岫岩玉烧成红色或黑色仿古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