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油画家————孟宪云先生

标签:
名人书画文化文化艺术名人 |
http://s8/middle/6878e4bfhcbf11214e96b&690
孟宪云教授
http://s6/middle/6878e4bfhcbf05f8929f8&690
孟宪云教授屏神静气、一丝不苟在作画
http://s13/middle/6878e4bfhcbf03c92e8dc&690
http://s12/middle/6878e4bfhcbf0558ae37b&690
细微之处精笔墨、物我两忘做艺术
孟宪云,字伯岫,1938年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1961年毕业于山东艺专(山东艺术学院前身)。授业于戴秉心、吕品、宗惟成、关友声、柳子谷、于希宁诸先生,先后在省戏曲学校京剧《红云岗》剧组、山东艺术学院任教,主要从事舞台美术设计、色彩学研究、油画风景画的教学和创作,作品参加各种专业性美展并获奖。代表作有《玫瑰色的梦》、《春的信息》、《共明月》等,应特邀主编出版片长13小时的《世界美术大师名画点评》影碟一套,连获两项国家级一等奖。由山东美术出版社中国油画名家丛书出版《油画名家——孟宪云》一册。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员。
。
油画风景是一种追求精神性的艺术。中国从范宽、董源、郭熙开始,画家就追求着“象外之象”那就是一种精神境界。孟宪云教授以一管之策,倾注毕生精力研究和探索油画风景的精神质量和高度。运用变幻的色光、描绘大野田园,长空莽林;用潇洒的笔调、写真乡村牧场,山川河流。他笔下的风景有如唐人的边塞诗,大气磅礴;若宋人的婉约词,寓意深长;又如像元曲,那样雅俗兼容,抒怀悠悠。这些景物之于他,已是生命的象征和精神的寄物。故使他的画作在光与色的交织中,在形与意的融汇里,诗意流淌。
孟宪云教授曾搞过舞美,当过编辑,又从事高等教育,还执着创作。他博学多识,思接中外,饱读名作。值得击手相贺的是他主编的《世界美术大师名画点评》一套影碟,获国家两项一等奖殊荣。他的油画艺术是在学贯中西,在不断寻求观念和形式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具有的特色油画语言。观其画作,没有妄自的较劲,远离尴尬和杂糅,不沾世俗的浑浊和异化,而是俯仰生活,捕捉灵性,表达见解和期冀。以庸常的眼光看,他的画可能不如别人泼洒、炫扬、时尚。但说“大味必淡”,恰似浪漫的散文,分外吸引视线,并诗情地渗入人心,撩起观者的孜孜念想:情真意切,深邃庄穆。
画家宪云经常置身于大自然怀抱,自心付手,搜妙创真。期冀将心中的自然吞吐于笔端,或新绿点点,叠嶂层岸,流水花开;或落英缤纷,溪涧幽谷,雪景寒林。那山川大野的景色于画面之上一番番变幻着,绽放出审美能量。《大洼的早晨》《午后》《五月的麦田》《静静的小河》等一批佳作,诗意盎然,大有“河朔气象”。
宪云谦和的心性和修为,多半是平实地释放自己的意旨和深度,经验地控制着气魄和智慧。可贵的是他从不满足自己已有的高度,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眼界更加开阔,视野更加宽广,并不断向新的审美境界攀登。
在一次展览会上,我欣喜的看到宪云的堪称精品的画作《玫瑰色的梦》、《春天的信息》、《共明月》等,这些画作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题旨:那就是大自然所包蕴的人格精神。反映出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理想:诗意和谐的境界。是的!他的画仿佛是用色彩写就的诗。“画是有形的诗,诗是无形的画”。读其画作让人在陶醉之中浮想其外。
我欣赏《皖南山村》一画,描绘皖南山乡风光。远处山坡上农田、茶园、树林相间,阳光在山坡上飘洒流动,灰白色的房舍,层次分明,远近跌岩,在靛兰色的天幕下构成一幅山乡滴翠的深情长画卷。若“烟岚草木如带香气”。画家深信生活是艺术的分母,他希望尊重和保护好人们家园的生态。另一幅画《冬日》,画家则把目光驻落在楼房的一角,用充满喜悦的淡桔红色、淡黄色和钛白色、兰紫色色块,相互穿插、交织、融汇,使画面冷暖对比强烈,语言纯净,洋溢出温馨、祥和、平静的气息。其之意并不局限风景画的一个场景,而是用“管中窥豹”的手法,取一隅而概全景。从画家坦荡的心境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论,《冬日》一画毫不逊色的可列入象征时代丹青佳作之中。
我叹息宪云对风景画创作的用色运笔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可谓一片天机,尽是仙境。如《早春二月》是一幅中规中矩的风景画写生格局,但他娴熟的技巧,果敢的放笔,用粉绿、淡黄、紫灰及一点红色,便营造出清新鲜活的万物复苏的初春气息。将“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诗意托出画面。又诠释了苏轼的名句“谁知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画家深谙色彩越多越无力,故他任情率性而简练地进行表达。简练是一种境界,一种美,一种力量。任情则是画家的一份天赋。《夕阳》一画是富有表现力的上乘精品。他以平常心“纵色赋彩”,藉色彩协奏和交响,藉线条律动和旋律,唱出了画家的心底的颤音。细细品读不乏古典的笔触和情趣;又充满了表现的兴致和快意,还仿佛带有几分列维坦绘画的韵味,可见他与大师有超越时空的互通心曲。作品在浓烈而抒情的色彩中,以色取气,以笔取韵,表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性格和虔诚质朴的精神。
《润物无声》画幅尺寸不大,但气势磅礴,笔触灵动,色彩畅快。景、境、意融为一体,尽显浑身华滋,苍莽淋漓的勃勃生机。由于构图,色彩,意蕴等多元素的协调统一,画面令观者心旷神怡。意念中,让人不禁联想到李可染先生山水的胸中丘壑和笔底烟云;更让人领略到傅抱石先生“待细把江山图画”的从容意境。很明显,宪云在自觉地探索油画语言,在写实前提下的写意性,而这种写意性又不是消解油画的丰富色彩和肌理效果,乃是在平面较强的画面上,保留油画艺术语言品质的同时,融汇了中国笔墨的写意精神,充分发挥其笔触和色彩语言的魅力,使之生动而不轻浮,奔放而不粗泛。
宪云教授一直通过他的作品追逐一种诗意精神,在画里留下了思想的开阔地,引人静思联想。如《被击碎的宁静》、《海岸》、《新绿》、《春光》等作品中,可以看到画家对自然生命状态的膜拜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关注,给人一种审美体验。
纵观宪云教授的风景画系列创作,有一种特质感,明证有二:一是蕴意性——东方艺术体系的美学精神。观念上追求的是“造化”与“心源”的关系,就创作而言,不是一时一地的景物再现,而是提练,综合对审美客体的印象与感悟。二是精神性——写实的指向不在于艺术形象的物理性,而在其心理性。尽可能舍弃表面细节的过分矫饰雕凿,将绘画的技巧隐含在物象之中或背后,而将物象的灵魂因素和精神价值凸现出来。强化作品的总体精神风貌。
英国艺术理论象克里夫·贝尔说:“蕴意形式的概念,既涉形式,又涉内蕴。”认为“线条与色彩的完美组合,可以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并因此超越单纯的形式,从而使作品的含义更深远。”是的!宪云教授就是于斯为道,蕴意形式的风景画成就了他的油画艺术,使他的艺术经纬。烙着知识分子的心气、骨气、逸气、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