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檀道济与檀王庙______来源《镇江日报》刘建国文

(2010-12-23 21:02:22)
标签:

杂谈

       

 

 

檀道济铜像

 

原檀王庙远眺

 

义学碑残石

 

檀道济是镇江先贤之一,六朝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一生可以用四句话概括:京口豪杰,刘宋功臣,六朝名将,悲壮结局。在他死后,镇江人为了纪念他,将他住址附近的山称为檀山,并在檀山下建立檀道济庙(又称檀王庙),表示对他的缅怀之情。

檀道济的传奇人生

檀道济(?-436年),祖籍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县),世居京口。他与王羲之的岳丈郗鉴(京口城的初建者、北府兵的创始人)同乡,其先祖极有可能是跟随郗鉴一道过江,侨居京口。少时,他就失去父母,与姐、兄相依为命。长大后,兄弟三人一道加入北府兵,跟随刘裕南征北战。

东晋元兴二年(403年)桓玄称帝,“百姓厌之,思归一统”。刘裕看清局势,致力于平定桓玄之乱的大业。次年二月,以游猎为名,收集部众,联合了二十七人率众起义,而檀道济、檀韶、檀袛三兄弟都在其列。他们攻入京城(铁瓮城),很快又攻下广陵(今扬州),直取首都建康(今南京)。此次京口起义,为刘裕日后建立刘宋王朝奠定了基础。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率军伐魏,“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一路打到洛阳,俘获4000余人,军中议论应将俘虏全部杀掉。道济力排众议,提出“伐罪吊人,正在今日”,宣布将其全部释放。“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

刘裕代晋建宋后,道济升为丹阳尹(首都行政长官)、护军将军,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元嘉八年(431年),道济又领兵北伐,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直抵历城,但因粮草不继而退兵。这时,军中有人投敌,密告宋军粮罄。军中人心慌乱,而道济沉着施计,“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此举“空粮计”,实与诸葛亮的“空城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济因功进位司空,镇守寿阳。由于威名甚高,左右心腹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使得“朝廷疑畏之”。元嘉十三年春,宋文帝弟彭城王刘义康矫诏杀死道济父子等8人。被杀时,道济“愤怒气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元嘉二十七年,魏军南下攻至瓜步,宋文帝登石头城远望,忧愁万分,叹道:“若道济在,岂至此!”

呜呼!一代英烈,就这样含冤被无辜杀害!

檀山与檀王庙

檀道济死后,归葬京口。志载“檀道济墓在檀山”。檀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南,岘山(即小九华山)之北。宋代《嘉定镇江志》称“檀山,在城西南岘山之北”。一直到清代《光绪丹徒县志》上仍有记载“檀山,在岘山北”。只是到近代在绘制的地图上被讹称“蛋山”,这一山名应该予以更正。

檀山下,古代就有村庄名“檀山”。较早的志书,如元代《至顺镇江志》即有记录,丹徒县“义里乡,在县西,都二,里十四”,“惟石门、檀山、黄山、高资、唐家尚袭故名”。檀山包括几个村庄,名称为朱邓檀山、袁檀山、张檀山、钱檀山等。

古时,人们为了纪念檀道济,在檀山下建有檀王庙,又称檀道济庙。《嘉庆丹徒县志》在“山水”条目下,记有“檀山,在岘山之北,有檀道济庙”;而另在“庙祠”条目下有“檀王庙,在檀山,明嘉靖二年(1523年)修”。

可是,檀山庙究竟在何处呢?为此,笔者曾于2007年夏进行过走访。先是到了檀山下一处村庄,询问一位老者:“请问知道檀王庙吗?”他笑答:“檀山人哪个不晓得檀王庙。檀王是檀道济,古时候一位功臣武将,传说他的住处就在这一带。”接着,他向马路西边的一个村庄指道:“那是袁檀山村,檀王庙就在村里面。”

进到袁檀山村,忙打听檀王庙。有热心的村民将我领到一座白墙灰瓦的老房子前。推门进去,看见房子为前后两进,中间有个庭院。院内左侧是一棵苍老遒劲的腊梅,右边是一株参天葱绿的银杏。地上堆放着大大小小的石础、磉墩、门护石以及残断石碑。经仔细观察,一块残石为《立议单》碑,立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碑文中记有“(檀山)村檀王庙至(自)宋朝以来”的文字,表明此庙的历史可追溯到南朝刘宋时期。另一块碑名为《义学碑记》,立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内又称檀王庙为“檀山寺”。

很快,见到了该处房屋的主人,是一位清癯精神的老者。当了解到我的来意以后,他便侃侃谈起自己以及檀王庙的身世:他年少出家,法名心田,今年85岁,来到檀王庙已60多年。原来庙的房子前后三进,一共有20多间房屋。后殿里供奉着檀王像,每年正月初一、十九,附近的村民都来烧香、看戏,如同过节一般。可惜“文革”期间,檀王庙的大半房子被拆掉了。心田指着院内堆放的石础、磉墩、断碑,说都是从废墟中收集保管的,还指着那株老腊梅,说已有400多年树龄。谈到腊梅树,他又想起自己的师父曾经告诉他,檀王庙原来是建在另一处檀山村的,可是因为地势低凹,常遭水淹,后来在明朝迁建到袁檀山村。老人的一席话,印证了志书中“明嘉靖二年修建”的记载。之后,他还领我参观了上房,迎面供奉着一幅檀道济画像,两边悬挂对联,上联是“唱筹量沙算道济”,下联为“摇扇空城数孔明”。案几上还陈列着据说是在庙后废墟里挖出来的几尊小型铜像,有文官、武将、菩萨、儿童几种。他指着一尊武将模样的铜像说这就是檀道济。屋内香烟缭绕,气氛令人起敬。这位老人的一言一行,无不透露出他对檀王庙的深厚感情。

在镇江历史上,有不少为先贤才俊、英雄豪杰修建的祠庙。史志见载的,如顺佑王庙(汉·刘贾·府治后)、焦光祠(汉·焦光·焦山)、邓艾庙(三国·邓艾·京口港)、李卫公祠(唐·李德裕·甘露寺)、林仁肇庙二(五代·林仁肇·因胜寺及朱方门外)、苏丞相颂祠(宋·苏颂·因胜寺)、范公祠(宋·范仲淹·县学内)、米公祠(宋·米芾·鹤林寺前)、濂溪周先生祠(宋·周敦颐·鹤林寺)、忠简宗公功德院(宋·宗泽·云台寺)、旌忠祠(宋·韩世忠·通吴门外)、朱文公祠(宋·朱熹·甘露寺)、二程夫子祠(宋·程颢及程颐·白马坊)、文信国公祠(宋·文天祥·金山)、陆忠烈公祠(宋·陆秀夫·青云门内)、杨文襄公祠(明·杨一清·京口驿西)、褒忠祠(明·抗倭志士·银山下)、张文贞公祠(清·张玉书·鹤林寺侧)、海昭公节公祠(清·海龄·大市口北)等。

镇江古代名人志士的祠庙,数以百计,至今还保留有遗存的极为难见。可惜的是,檀王庙残存的房屋于2009年开发中被拆除,心田老人也于2009年病逝,现在孤立尚存的仅有腊梅树和银杏树,在它们的周围被护有一圈矮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