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安然
安然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18积分
  • 博客访问:213
  • 关注人气:7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2010-11-21 13:21:30)
标签:

杂谈

浅析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摘要: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一生都具有传奇色彩,他的词作广为流传,特别是悼亡词,新颖而凄婉。他原有的洒脱与豪迈都随着妻子的亡故而慢慢消逝了,最终形成了他哀婉凄美的词风,也打破了传统悼亡之作的模式,纳兰性德在继承古人悼亡诗词精髓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的悼亡词情深意切、灵动细腻、撼动人心,是对生死的跨越。尤其令人称赏的是,他的悼亡词悲郁中飘过缕缕自然清新,独树一帜的开创了纳兰氏悼亡词。他是悼亡词人中的一朵奇葩。本文即围绕着这些悼亡词,分析其在内容上和风格上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关键词:纳兰性德、悼亡词、意象、悲情

 

    纳兰性德,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生于京城。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康熙十四年(1675年)为避东宫嫌名更名性德。然不久都太子保成改名允礽,于是成德、性德二名皆可用了。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父纳兰明珠,权倾朝野。曾官至宰相、太子太傅。纳兰性德自小熟读诗书,有过目不忘之能。在童年时已语出惊人。词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他天生的那种超凡脱俗的性格和异于常人的天赋,使他轻而易举就拿下功名.他出生豪门从小就衣食无忧,但是这些却没有给他优越感而是压抑.官场上的明争暗斗也让他感到非常厌倦,这些心中的不快他平时都会和妻子诉说,不幸的是爱妻却早早的离他而去,虽然后来再娶,但终究不能和卢氏相比。官场上的郁郁不得志和爱妻的离去,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那种困惑和悲观,心境也越来越悲凉,纳兰性德对富贵的轻视,对仕途的厌倦,使他对那种能够轻易得到的东西不屑一顾,然而他对得到但是因为妻子早亡而不能长久的爱情,他却留恋不舍。在康熙十四年(1685年)暮春,他抱病和他的好友相聚,随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7月1日)溘然长逝。虽然容若只活了短短的三十年,但是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的经典创世之作,他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感动,尤其是他的悼亡词,是所有纳兰词的精华部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他在继承前人的悼亡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情感经历和思想内容,将悼亡词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纳兰性德主要是以词闻名,现存的词有349首,词的意境哀感顽艳,有南唐后主遗风,悼亡词就是纳兰性德悼念其亡妻卢蕊的词。其中大概有三四十首悼亡词情真意切,痛彻肺腑,让人都是常常和词人同悲,特别能引起共鸣。在中国文学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悼亡题材的作品有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江城子·已卯正月十二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贺铸的《半死桐》又名《鹧鸪天》(重过闾门万事非)都是悼亡词中的名篇,其中苏轼的《江城子》更是被尊为悼亡的经典之作。到了元朝、明末清初悼亡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其中以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尤为著名。王国维有评:“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① 况周颐誉为:“国初第一词人” ,②陈廷焯也认为:“容若词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③当时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那一年卢氏才刚刚十八岁, “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生活美满更是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从纳兰词和卢氏的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看出纳兰性德与卢氏的志趣是非常相投的。少年夫妻的美满生活,使得纳兰性德心旷神怡。但是这样幸福美满的生活仅仅持续了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相伴朝夕的爱妻的逝去,对这位“自恨多情”的词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打击。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在卢氏去世后的八年多时间里,纳兰性德写下了不少悼念亡妻的词作。这些词作就是纳兰词中最富感情、最具影响力的悼亡词。爱妻早逝,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一)婉丽凄清 情真意切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虽然悲伤哀婉,但是却不矫作,给人的感觉如清风拂面。这和他本身的性格和情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写出来的作品都很真切。纳兰性德的好友顾贞观曾说过:“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④这句话正表明了纳兰性德词作,尤其是悼亡词的主要特点:婉丽凄清。纳兰性德妻子卢氏亡于康熙十六年暮春,面对爱妻的离世纳兰几乎绝望了,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在妻子去世半月后便写出了《青衫湿遍·悼亡》: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 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尽寸裂柔肠。

    这首《青衫湿遍(悼亡)》,是纳兰容若的第一首悼亡词。“青衫湿遍”第一句就表明了词人悲痛的程度,眼泪把他的衣服都浸的湿透了,这对词人是怎样一种悲痛,又是怎样一种凄凉,才能把衣服都湿透。“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凭你对我的一片真情和安慰,我又怎能忍心把你忘记呢。这开头的两句就把全词的那种哀伤的基调奠定了。“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妻子逝世的时间才只有半个月。半个月前,她还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眼前,带着病在灯下,强打着精神做事。而今却是阴阳两隔,空留我艺人独自在回想。“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回忆起你从前生性胆小,连一个人在房间都害怕,可如今你却在那冰冷幽暗的灵柩里,独自伴着梨花影,受尽凄凉。后面又说,我真愿意为你的魂魄指路,让你再回到这回廊里来。下片仍是抒发了词人的哀婉深情。第一句说你我近在咫尺,一样的消受着这夕阳照射下的荒凉凄景。接着词人说我真想用我的眼泪和酒浆把你唤醒,至此我觉得词人对其妻子的思念达到了高潮,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如何疯狂的思念着亡妻,竟然幻想着用眼泪去唤醒她和自己相见。“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在这里词人的笔锋一转,站在妻子的角度想,又怕长眠地府的妻子还在为自己神伤。定会说,书生你太命薄,应该自己多多保重,不要再耽误于儿女情长了!最后一句“料得重圆密誓,难尽寸裂柔肠。”我记得我们所有的密誓,但是那些誓言已经不能够实现,想到这怎能让我不肝肠寸断。这整首词里字字句句都渗透了词人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思念,也看出了词人那种凄楚的心境。而纳兰的词风的婉丽凄清也正是来自于他们夫妻二人的情深意长。在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青衫”、“银釭”、“梨花影”、“回廊”、“玉钩斜路”、“蔓草残阳”、“清泪”、“椒浆”等凄淡无聊的意象,在诗里组接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让我们带着和词人一样的心境来读这首词就会发现读来更是让人令人荡气回肠。这些意象大都给我们一种忧伤的感觉,透出一些悲凉的气氛,单看这些词一种凄清感就扑面而来。而纳兰词之所以能够如此婉丽凄清,主要是被他用的那些意象营造出的凄切哀婉的情景氛围所感,不知不觉中就被词人带入词中的场景了。词境的凄婉也是他与其他词人所不同的特点。

    而我们知道,纳兰性德的词之所以这般的婉丽凄清,直入人心,在于他对他妻子的一片真情。如在《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辛苦最怜天上月”,这是一个倒装句,顺过来说就是:最怜惜天上那轮月亮的辛苦。为什么要怜惜呢?又为什么月亮是辛苦的呢?因为它“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珏”。这里实际上就是在借月说人,词人自己与爱妻聚少离多,最终造成阴阳相隔的真实写照。“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说假若亡妻真如天上那轮满月那样始终用皎洁的光辉陪伴自己,那么自己便不怕月中的寒冷,为她夜夜送去温暖。从这里我们足可看出容若对其妻子的一片痴情了,并且片刻难忘。上片抒发完了自己愿意为妻子不惜一切的送温暖。下片却又笔锋转了,现实的不幸,让词人便是有万般对妻子的心思,也终究敌不过一个“绝”字。妻子已化作一缕香魂离自己而去,再无相聚的可能。然而堂前的燕子还依然轻柔地踩踏着卷帘的倒钩呢喃絮语。让词人更是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悲痛。“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花丛中的蝴蝶可以成双成对,人却生死分离,不能团聚,故愿自己死后同亡妻一起化作双飞双宿的蝴蝶。把词人和他妻子爱情的那种生死不渝升华到了极致。

    纳兰用真切的语句写出自己的真挚情感,这首词里面无不一一体现出他对妻子卢氏的情真意切,更道出了他对妻子的无尽思念,他的这些所有都化作一首首对妻子情真意切的悼亡词里。他抒发的是自己的真实情感,描摹的是真实情景,说的话更是字字深情,一切都是那么凄婉真切,读来尽是凄切哀婉,令人肝肠寸断。

 

     (二)清新自然,浑然天成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不仅情感真挚,而且语言清新自然,善用白描的手法,使得其悼亡词更具感染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⑤所谓‘自然之眼’,‘自然之舌’,就是能够把朴素、真切的感受,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使作品具有了更加强烈的感染力。而纳兰性德的自然主要是指纳兰悼亡词在语言表达上,擅长用白描的手法,写出来的词句让人感觉不雕琢,不粉饰,清新淡雅,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是发自肺腑。如《菩萨蛮》:

     晶帘一片伤心白,云鬟香雾成遥隔。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

    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

     这首悼亡词未用典故,没有藻饰,有的只是作者的真情,自然本色。上片用极其平实的语言由物及人,写月光的映衬下水晶帘看上去一片白,但水晶帘内端坐的人已不复存在了。这里是化用杜甫《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如明白杜甫在《月夜》中》对千里之外妻子的相思之苦后,就能理解纳兰在这首词里对亡妻的那种相思之苦了。“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说月亮已经西落,而却再无人关心自己的冷暖。凄凉之情油然而生。下片是由景及情。“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先说西风阵阵,络纬声声,不但难以入眠,且更令人更添愁恨。“只是去年秋,如何泪欲流”去年秋季亡妻还为自己添置寒衣,夫妻恩爱的生活在一起,而今却只有词人孤单一人立于秋风月夜中,此情此景,怎能不让词人泪欲流。 “欲”字更是用的恰到好处,“欲”是将出未出,想流不能流,词人将那种自己独自黯然神伤描写到了极致。词人紧紧围绕思念亡妻这一情感,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却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刻骨铭心而又欲哭无泪的思妻之情。从“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西风鸣络纬,不许愁人睡”“只是去年求,如何泪欲流”将所有感触直截了当地显现出来,情真景真,毫无伪饰就如同寻常话一般,用浅显的语言显现出那种自然无雕琢粉饰的意境。

    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中“钗钿约,竞抛弃”二句,你因觉人间无味而撒手归去,却不顾我俩当年白头到老的誓言,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很平常的语句,没有什么修饰的语言,像是在无理的抱怨一般,但正见其深情;再如《青衫湿》,首句“近来无限伤心事”,似不经意间向人倾诉一般,近段时间有很多伤心的事,却再没有人可以分担。这也是再平常不过的句子,但是却足以看出他的深情;又如《蝶恋花》里“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说假若亡妻真如天上那轮满月那样始终用皎洁的光辉陪伴自己,那么自己便不怕月中的寒冷,为她夜夜送去温暖。语言自然,读来浅显易懂,并无太过华丽的比喻,但洋溢在其间的深情,却不禁让人深深折服。从这些词作里我们可以看出纳兰性德词作情感流露自然,直抒胸臆,没有过多的修饰。

 

   (三)意象用典 至情至性

    纳兰性德的词中喜欢化用前人之典故,化用前人的佳句,但绝对布什随便引用的,而是恰如其分,和词境很贴切,增强了词作的说服力和意境美。而且纳兰性德特别擅长运用意象来表达他对妻子至死不渝的爱。阅读纳兰性德所有悼亡词作,不难发现其中大量的用到了“梨花”“月”“风”“雨”“蝶”“葬花”之类的意象运用。给他的作品增加了不少纯净的色泽。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首词开篇就一句“此恨何时已”给人一种绵绵的哀思。这句词也是化用李之仪《卜算子》“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里的。再接下来看“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词人的愁思无处寄托之时,却偏偏下起了更添哀思的细雨,还是在这样悲伤的葬花天气。没有悲字但处处透着悲凉,徒添了无限的伤感。“滴空阶”化用温庭筠《更漏子》,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所以哀伤之情就更甚了。“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词人说道三年来妻子的魂魄总出现在自己梦中,但好像妻子离自己又是那样的遥远,这梦本来早就应该醒了。料想梦醒之后,没有妻子的生活会更加没有滋味。还不如到那隔着尘土的坟墓为好,那里虽然冷冷清清,却可以埋葬我思念亡妻的满怀愁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在妻子逝世第三年便觉得人间无味了,此时的心境便可想而知了。后两句“钗钿约,竟抛弃。”是运用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妻子与自己像杨李那样白头到老,生生世世为夫妻的钗钿之约竟然没有实现,而是抛下自己离去了。词的下片“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她要是能在黄泉之下给我寄封信来,我也好知道她三年多来的苦和乐,以及同谁相倚相靠。“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意为我如今整宿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哪里还有心思续弦再娶呢.如此可见容若的一片痴情一览无遗。“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要不我们再结个下辈子的夫妻吧,可我又怕两个人都薄命,仍然不能白头到老,那时我会再一次一个人孤单无靠,只在这残月清风中。读到这里就已经肝肠欲断了,今生在一起短短三年就分开,就连期望来生都害怕再一次分别。这是怎样的一种思念才能让人如此的哀伤欲绝。最后一句“清泪尽,纸灰起。”这是一种深深的绝望,意境之悲凉已经凄绝如此。“愁”是全词的中心意象,纳兰悼亡词常见的意象均有所体现,如“恨”“雨”“花”“梦”“夜”“月”“泪”“寒”,又有“纸灰”这个绕人心弦的哀伤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连接使词人的思绪悲凄辗转,情感一泻无余。再如前面我们分析的《青衫湿遍·悼亡》里的, “青衫”、“银釭”、“梨花影”、“回廊”、“玉钩斜路”、“蔓草残阳”、“清泪”、“椒浆”等凄淡无聊的意象,在词里组接成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凄美、哀伤弥漫全词,让人读起来更是荡气回肠。

在用典上,纳兰性德特别钟爱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来表达增加对爱妻的思念。例如词中所提到的“钗钿约”, 他的悼亡词中多次出现“钗钿”等意象,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钗钿约,竟抛弃”、“信得羽衣传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人间空唱雨淋铃”、“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 等等都是“钗钿”这一意象和“李杨爱情”典故的结合。这些词里面的典故都用的生动传神,恰到好处,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情感,也升华了词人和他妻子的感情。而词里的意象更是将那种词人的心境悲苦渲染的淋漓尽致。纳兰性德的《青衫湿遍·悼亡》是在其妻子亡后半个月写的,而《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却是在他妻子亡后三年写的,然而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出,纳兰性德心中的悲伤却丝毫未减。在每一处有他和他妻子记忆的地方他都能怀念他的妻子,每一处风景都能勾起他的哀伤和他的悲痛。只有至情至性的纳兰性德才会这样的痴情,八年如一日的思念自己的亡妻,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不得不让人敬佩。

 

    纳兰性德悼亡词所表达的思念卢氏的情感,首首都如此浓烈,俩人爱情之深,由此可见。词中字字句句血泪交融,情深义重,是他已亡故的妻子对他的期望,更是纳兰对他亡妻的承诺。在他妻子亡故直至其自己与世长辞的这些几年的时间里,漫长的哀伤和思念一点一滴的耗尽了他的生命,当生命完结他的悲歌才戛然而止。从凄切哀苦走向绝望寂灭,最后复归于平静,便是容若悼亡词所含思想情感的发展历程。纳兰性德作为清初杰出的词人,他为清词的中兴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但是这些杰出的创作终是以词人丧妻悲苦换来的。再次深深被纳兰性德的深情所深深折服。

阅读(12334) 收藏(9)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简单的一首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