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杨丽红执教
(课前配乐播放与三峡有关的诗文图片,让学生在休息之外,伴着美妙的音乐欣赏有关三峡的美景、美文,为《三峡》的课堂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
郦道元)
师:滚滚东逝的长江犹如一条艺术的长廊,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换的四季,涌动的江流,耸峙的山峦,无不激发着诗人、画家的情思与灵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令人心驰神往的三峡吧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请齐读
(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2.反复朗读,欣赏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
(生齐读学习目标)
师:在欣赏旖旎的三峡风光之前,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作者郦道元及其作品《水经注》
(师投影展示)
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是为河流水道专著《水经》作的注释,它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生齐读)
师:同学们,郦道元因一部《水经注》而出名,《水经注》因为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地理价值而被后人称颂这一节课我们不仅要了解长江三峡的地貌特征,还要欣赏课文《三峡》语言的魅力
(投影显示)
一读课文,正字音
师:一、三、五列的同学一起朗读从题目到“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二、四、六列的同学接读一直到课文的结尾要求:读要读得准,听要听得清在别人读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听出同学朗读中的错误,读完之后,帮他指出来
(生按要求分别朗读课文)
师:你听出旁边同学朗读中的字音错误了吗?
生(众)没有
师:看来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不错让我们齐读一遍以下词句,记准字音
(投影显示)
读准字音,我能行!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夏水襄陵 素湍绿潭绝献
飞漱其间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 猿鸣三声泪沾裳
(生齐读)
师:字音关已过读好文言文,还要准确把握好节奏,先听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课文,如果你觉得哪个句子的节奏自己把握得不准,就边听老师读边在书上作批注
(师配乐朗读全文,朗读结束时全班学生鼓掌)
师:谢谢!下面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注意读好句子的停顿
(投影显示)
二读课文,准确停顿
(生自由朗读)
师:书声琅琅,节奏分明,停顿准确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展示一下,然后我们一起来研究几个重点句子
(投影显示)
正确停顿,我能行!
要求:珠圆玉润,停顿准确
(请两名学生分读课文之后重点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以下语句的停顿)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师:我们要想了解三峡更多的知识,欣赏它更美的自然风光,就要再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你觉得哪个词很重要,就做一下批注;哪儿有疑问,也做一下标记前后六人小组共同完成这个学习任务
(师投影出示)
三读课文,译《三峡》
要求:文从字顺
(生借助词典、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翻译全文小组共同解决疑问,师适当指导)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小小的检测,看看大家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准确到位
(投影显示)
准确翻译,我能行!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沿溯阻绝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生1:我来翻译第一个句子,它的意思是:重重叠叠的岩峰就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月亮
师:很好!声音洪亮,而且调整语序翻译,很流畅
生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翻译是: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夜晚,就看不见月亮
生3:老师,有一个词翻译得不太准确,“夜分”应该翻译成“半夜”而不是“夜晚”整个句子翻译成“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这样翻译更准确,更能突出山的绵长、高峻
师: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这个指正很重要谁来翻译第三个句子?
生4:“沿溯阻绝”的意思是:上下航行的船都被阻隔断了
师:非常流畅第四个句子的翻译呢?
生5: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师:那“素湍”呢?
生5: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师:同学们对重点语句的理解非常到位,翻译得很通顺翻译了课文,我们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小部分接下来,让我们再读课文,了解一下三峡的地貌特征
男生读写山和夏水的层次,女生读写春冬和秋景的句子让我们来比赛,看谁更能读出三峡的特征来
(投影显示)
了解地貌,我能行!
(男女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师:男生读得气势磅礴,女生读得婉转悠扬,老师都陶醉其中了通过朗读,你能告诉大家你感觉到了三峡怎样的地貌特征了吗?请看屏幕上的问题
(投影显示)
四读课文,知三峡
山——怎样的山
夏水——有什么特征
春冬——景色如何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生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出了山的连绵不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山的挺拔、高峻
(师板书:绵长高峻)
师:读到写夏天水的语句时,你感觉怎样?
生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期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不仅写出了夏天的水流得很急,而且水量也很大
(师板书:水急量大)
师:同学们,课文中春冬的景色写得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