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级教师陈钟樑老师的《风筝》教学实录

(2012-08-30 13:20:51)
标签:

特级教师

风筝

教学实录

郑桂华

评课

教育

分类: 精彩教学实录

    2005年夏,“第六届直辖市、省会城市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在广东珠海举行。当28位参赛教师“表演”完毕后,上海特级教师陈钟先生现场授课。先生授课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风筝》的主题是“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好几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收入了这篇文章。先生课前首先来一个简单的说明:现在都时兴老照片、老唱片、老歌曲,我也给大家看看以前是怎么上课的。先生所教的这班学生七年级刚“毕业”,已经阅读过这篇课文了。作为老师,面对学生再读,自有“再读”的教法。所以,陈老师既不讲这篇文章选自《野草》,也不讲鲁迅先生的自我解剖,而是抓住几个最基本的词语和三件事情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先生非常简单地导入了课文……

    师:风筝是写实的,写一对兄弟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从第三自然段看起,看看两兄弟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

    生:文章中“我”非常讨厌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而小弟却非常喜欢风筝。

    师:文中用的是“讨厌”吗?

    生:是“嫌恶”。

    师:这两个词的意思有区别吗?文中用“嫌恶”说明了什么呢?

    生:“嫌恶”比“讨厌”程度严重多了。说明“‘我’不是一般的讨厌风筝,而是极其讨厌”。

    师:但小弟弟可不是这样的,有两个词语很能看出,哪两个?

    生:当看见风筝落下来时,小弟弟“惊呼”;当风筝的缠绕解开时,小弟弟“跳跃”。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三件事,我们先看第一件好不好?

    生:第一件事是“我”发现了小弟弟偷偷做风筝,就生气地把他的风筝撕毁了。

    师:这里有一个成语,写了小兄弟花了多少功夫做这个风筝,是哪一个成语?(引导学生找出)对了,就是“苦心孤诣”。

    (先生边说边板书。由于黑板安得比较高,要踏上一个小木凳才能够得上。先生一步一步地踏上小木凳,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下这4个字。)

    “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诣”,《桃花源记》有这个词——“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连起来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连起来的话翻译这4个字?

    (《桃花源记》学生大概还没有学过,但先生这种词语解读方法当能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学生站起来:“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先生有点不满意:请重说一遍,完整地说。

    生:“苦心孤诣”的意思就是煞费苦心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

    师:当“我”发现小弟弟“苦心孤诣”做出风筝时,“我”怎么样了?

    生: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师:这里是连续三个动作。“折断、掷、踏扁”,恶狠狠的,然后,傲然出去了。“傲然”是什么意思?这个“傲”你们会组词吗?

    (生解词,做组词练习。然后)

    师:请大家拿出纸来,写一句话,把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情写出来。

    (先生关注地走进学生中,片刻,有学生站起来……)

    生1: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沮丧地低下头,泪还是不听话地流下来。

    生2: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原先水灵灵的大眼睛变得暗淡无光,他使劲地想,绝不屈服,绝不流泪。

    师:写得真好。现在我们阅读第二件事。这件事写“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偶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偶尔”,说明什么?这本书还是外国的,你有什么见解?

    坐在前面的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原先他已经回答过问题的了)。先生微微笑了笑:“还有吗?后面的,我能随便叫个同学吧?”

    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起来回答:“说明当时中国扼杀童真童趣是很平常的,这很残酷。”

    师:为什么是“不幸”呢?懂得这个道理吗?鲁迅先生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生:沉重。

    师:这里连续用了4个“堕”字。(先生请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帮我写这个“堕”字,不要看书。我有点想不通,这里用了4个“堕”,“心”为什么用“堕”来描述呢?

    生:“心”变成沉重的铅块,所以可以用“堕”。

    师:再请大家注意“精神的虐杀”这5个字:“虐杀”的“虐”用手指在桌面上写一下,下面和雪花的“雪”刚好相反。这个“虐”在《向沙漠进军》里出现过,“肆虐”。

    请这位同学把第二段读一遍。(生读)

    师:现在开始阅读第三件事。第三件事看起来同样很简单,“我”要向小兄弟道歉,但“小兄弟”已经把这件事忘了。为什么听了“小兄弟”的话,“我”的心又沉重了?

    生:因为小兄弟已经对这事习惯了,觉得这是很正常的。

    师:我最欣赏你的“习惯了”,可能小兄弟也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子女的,这使我们看到民族中一些人的不良习惯。大家不妨看看文章的开头,文章写于1925年1月冬天。我们看看开头的两段,可以轻声读,也可以默读。请大家注意其中“惊异”“悲哀”这些渲染气氛的词语。

    先听老师范读。(先生自己很有感情地把这个句子读了一遍,自己边读边解释。)

    “我现在在那里呢?”怎么不知“我”在哪里呢?写出一种惆怅和焦虑。“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师: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读一遍。

    (师生一同深情朗读)

    师:文章的最后一段是明显的“首尾呼应”,“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中的破折号值得品味。我给大家示范一遍。大家下课后好好体会一下。

    下课。

理直气壮地敲打词语

——评《风筝》课例

上海华师大二附中  郑桂华    上海市南中学  葛敬之

    郑:最近几年,语文教学的主流话语是在内容上关注人文,方法上强调整体感悟。而对于“咬文嚼字”“精雕细刻”式的语文教学,则普遍敬而远之,似乎推敲词语、咀嚼句子,就是工具论,就是“肢解文章”,就跟不上语文课改的步伐了。这里,我们不妨看看陈钟樑老师执教的《风筝》,从这些实录的文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教师对语文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自信坚守,那就是多花一些时间在推敲词语上,理直气壮地进行词语教学。

    葛:我非常赞同郑老师的意见。我从实录中感觉到了浓浓的语文味道。

    郑:词语是文本的基本建构单位,尤其是一些关键词,往往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意图。多花一点时间推敲文本的关键词,往往能引导学生找到破解文意的钥匙。在教学中,有的词语陈老师请学生发现,有的词语则是他自己故意提出问题来增加认知冲突。总之,都是希望学生在词语上多一些流连,多一些收获。由于老师的引导,使学生慢慢品出文章的味道,一步步走进文章。比如,“讨厌”与“嫌恶”的分别,也许在许多老师那里是一个简单的机械的近义词辨析,学生学得没兴趣,教师教得乏味,但在结合文本的比较中,学生对用词的精确就有了感性的认识。另外,“嫌恶”又是下面情节展开的关键,在关键处重锤敲打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葛:除推敲词语之外,陈老师非常重视语言的运用,重视读写结合。陈老师请学生拿出纸来,写一句话,把小兄弟“绝望地站在小屋里”的心情写出来。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体现了语文教学要重感受、重领悟、重积累、重运用的思想。

    另外,我认为陈老师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简洁。这堂课的简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简洁的导入——“现在都时兴老照片、老唱片、老歌曲,我也给大家看看以前是怎么上课的。”二、简洁的提问——“从第三自然段看起,看看两兄弟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文章中“我”非常讨厌风筝,原因在哪里呢?三、简洁的读读议议——“现在开始阅读第三件事。第三件事看起来同样很简单,‘我’要向小兄弟道歉,但‘小兄弟’已经把这件事忘了。为什么听了‘小兄弟’的话,‘我’的心又沉重了?”而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简洁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高屋建瓴式的提炼。我认为陈老师用了一种看似普通、明白,却涵盖语文教学性质特征的教学实践,呼唤语文教学本色的回归——语言的品味。

    郑: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就是对词语的推敲不应该是孤立的。推敲词语的浅近意图是掌握词语的确切含义,深层目的是通过词语理解文本主旨、逼近作者的思绪。鲁迅的《风筝》是有“呐喊”意味的散文,如何通过词语推敲理解全篇的深意,从实录看似乎感觉略有不足。

    葛:郑老师讲到《风筝》是有“呐喊”意味的散文,像《风筝》这样意蕴丰厚的散文的教学,除了陈老师所做的把词语敲实之外,我觉得还要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悟,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文本中去,自己诵读,逐步形成语感。使学生能毫无障碍地进入作品,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

    郑:说得对!我自己上过《风筝》,也在杭州看过类似于打擂台似的三人同时上《风筝》,有的从挖掘主旨入手,有的从文章结构入手,有的从人物形象入手,有的从关键词理解切入,有的强调散文的文体特点,都算是成功的。我觉得,不管是什么文体,不管从什么角度入手,上课无非是围绕“作者想表达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作者表达得怎么样?”这样三个问题展开,只要有助于达到总的目标,都是可以尝试的,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不存在唯一的切入点,不存在最好的教学方式流程,不存在非介绍、非掌握不可的语文知识。(转自“罗大耳朵”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