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还是名人?
(2016-03-31 12:53:08)
标签:
高尔夫杂谈文化 |
在《大话西游》里,紫霞仙子在刚遇到至尊宝的时候,抛出了一句千古名句:“神仙?妖怪?”这样的疑问,在高尔夫赛事中自然不会发生,毕竟,球员亦凡人。再手眼通天,冠军还是得一场场地去赢。但有关年度首场高尔夫大满贯赛冠军的中文名,却还是颇有争议的。
从“名人”到“大师”的切换
众所周知,由美国奥古斯塔国家俱乐部举办的这场大满贯赛的英文官方名称是“THE MASTERS”。但它的中文名字,却有一定的争议。那些老资格的球迷,应该还会记得,在它刚进入中国时,被翻译为“美国名人赛”。不过,这些年,风向却渐渐变了,“美国大师赛”这一名称被更多地用到。而且,这似乎也代表了奥古斯塔俱乐部的声音。在举办亚太业余锦标赛后,奥古斯塔得以正式进入中国,而“美国大师赛”的说法也就是在亚太业余锦标赛前后开始传播开来的。
对于大部分球迷来说,无论是叫美国大师赛,还是美国名人赛,他们欣赏到的都是同一场赛事,由于电视直播以及媒体的大力报道,应该不会闹出研究者去争执到底是“美国大师赛”阵容强大,还是“美国名人赛”观赏性更高的笑话——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曾有不少专家各自为战,翻译同一国外专家的大部头著作,然后以各自的译名传播其理论,在为哪个来头更大而争得面红耳赤之时,最终一看国际专家的英文名字,却尴尬地发现信奉的是同一个人。
不过,国人素来对名分一次看得极重,从“名人”到“大师”的切换,有些人还是难以接受。有人认为,好不容易扶植起美国名人赛这个品牌,却弃而不用,改而使用全新的“美国大师赛”,既让资深球迷不适应,内涵还没美国名人赛隽永。
“大师赛”的称号更精准
虽然我倒没有一边倒地拥护奥古斯塔官方意见的意思,但我依然认为,从这两个称呼的狭义上来理解,美国大师赛这一名称更经得起推敲。所谓名人者,必定是声誉名望都达到一定程度,即便谈不上“广为人知”,也是粉丝众多,显赫是其内在要求。相对而言,“大师”则对名气没有太高的要求,它只要求该人在某一领域拥有杰出成就,造诣深刻到让人不可忽略,低调者一样可以被称为大师,但名人却天然与低调绝缘。
就此而言,当我们浏览到THE MASTERS的历年参赛阵容时,就会发现,我们不一定叫得上很多参赛者的名字来,对号入座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们依然会对这些参赛者足够的尊敬。这是因为,能获得THE MASTERS参赛席位的球员,必定是在过去一年表现最为杰出的高尔夫球员,他们要么是当年的美巡赛冠军,要么是奖金榜前列的高手,要么是世界排名前50的球员,要么是前冠军,抑或是如关天朗这样在亚太业余锦标赛夺冠的明日之星。也就是说,参加THE MASTERS的球员,以名气上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名人,如老虎伍兹、米克尔森等经常出现在《福布斯》、《名利场》等人物杂志上,本身就是影响力很大的人士,巡回赛的头面人物。2、半红不红的,这些人在专业领域也是数得着的人物,称得上是巡回赛的主流,但公众领域却只闻其名,未逢其面。这一点,从2013年富国银行锦标赛冠军德里克·厄恩斯特几次被人叫错名字的尴尬就可了解。在富国银行锦标赛这样超强阵容的赛事上夺冠,其竞技实力绝对可以进入一流高手之列,但德里克·厄恩斯特却还是仅仅被高尔夫圈内人了解,公众对他仅是一知半解。3、新人,那些通过诸如亚太业余锦标赛获得参赛资格的球员,大都可归入这一群体,在这其中,以关天朗以及此前的乔丹·斯皮思为代表,他们能在这些顶级业余赛事脱颖而出,也是相当不容易的成就,代表了当代业余球员的最高水平。以“功成名就”这一标准来评估全体参赛球员的话,“功成”是实现了,“名就”则未必。因而,称呼这些参赛者为大师,绝对名副其实,但如果称为名人,却会引起争议。
不过,每年的美国大师赛落幕后,这些高尔夫大师们在名气上的分类,又要重新排列组合了,尤其是那些表现抢眼的第二类以及第三类的球员,就借此机会成为名人,大红大紫。比如在2013年首次参赛就晋级的关天朗,就创造了历史,成为全世界都熟悉的高球天才,巴巴·沃森以及亚当·斯科特则更是通过夺冠,成为一线球员。那些表现平淡的球员,虽然通过美国大师赛镀金,但效果毕竟不明显,还是得再努力一把,才能革命成功,由大师变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