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曾有人拿高尔夫来比喻人生:一见钟情叫一杆进洞,约会成功叫上果岭,男人之间叫比洞赛,女人之间叫比杆赛,十岁成功恋爱叫老鹰球,二十岁找对象叫小鸟球,三十岁结婚叫保Par,四十岁叫柏忌,五十岁叫双柏忌,五十岁以上,额,你是常青组的吧? 在这段描述里,40岁开始,职业球手们就开始要遭遇坎坷,其高尔夫康庄大道上要开始吃柏忌了。
面对这样的总结,你不得不承认,它还真的就是这么回事,虽然不是百分百地吻合,却至少踏准了大方向。
你若是问43岁米克尔森,有没想过慢慢地将自己的赛程削减,一年只有针对性地参加10场比赛,其他时间则开始享受生活,慢慢归隐?刚刚在荒野俱乐部赢得英国公开赛的米克尔森估计想也不想就会拒绝这一提议。不过,并非人人都像米克尔森这般雄风犹在,在43岁的时候依然对冠军有着莫大的渴望。对于那些人到中年,尤其是接近50岁的球员来说,随着体力的下降,他们已经难以日复一日地应对职业赛事的激烈竞争,而是有打有压,战略性的收缩赛程。借用耶鲁大学骷髅会的会归:生活优先,巡回赛靠边。
一般来说,高尔夫球手的职业黄金期只有10年左右的时间。许多在四十岁之前成名的美国选手,似乎挡不住无情的岁月。生涯拥有十二胜的贾斯汀·李纳德,才四十岁就得提前动用生涯奖金榜前五十的“免死金牌”,更别提十三胜的前世界球王大卫·杜瓦尔,现年四十一岁,却已经没有了美巡赛参赛卡。像老虎伍兹、米克尔森这般有天赋的球员的职业黄金期可以达20年左右。但我们也看到,当老虎伍兹在33岁以后,他对高尔夫的垄断力已经在逐步下降,尤其在大满贯赛上,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2013年英国公开赛结束后甚至认为自己有点老了,而米克尔森从33岁首次夺得大满贯赛到他在2013年赢得英国公开赛,刚好整整10年,在此之后,他要赢大满贯赛将益发艰难,他赢得的每个大满贯赛冠军的时间间隔也将越来越长,在2004年到2006年3夺大赛冠军后,他的第四个大赛冠军要到2010年才获得,而第五个则在3年之后才夺取。恩尼·埃尔斯也是如此,要不是他在2012年英国公开赛夺冠,人们几乎要将他在大满贯赛上遗忘了。他之前赢得的3个大赛冠军,都要追溯到2002年了。与他年龄相仿的古森几乎在巡回赛上消失了。在他们的职业黄金时期过后,也即巅峰之后,虽然他们的竞技能力不会马上跌倒谷底,但体育博彩公司不会对他们青眼相待了,他们即便在大满贯赛上夺冠,人们也会以神奇乃至于梦幻之类的视角来评价。这也正是尼克劳斯在46岁那年赢得美国大师赛让人们垂念至今的原因。
也就是说,一旦球手年龄在45岁以上,即便他们内心再怎么强大,他们很多时候也只能有的放矢,有选择性地在自己胜算比较大、对球场比较熟悉的赛事上参赛,要想在巡回赛上全覆盖地展示自己的强大,几乎是一个不大可能的任务。
对此,很多球手倒也有自知之明,在他们处于职业暮年而又还没有进常青巡回赛的阶段,他们已经开始调适自己,他们虽然不会像电影《遗愿计划》里那位大老板那样去有板有眼地执行那些曾经搁置的计划,但也会顺势而为。要知道,年老也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透着不甘,也有着追溯过往辉煌的意思。他们在巡回赛上曾是多么显赫的风云人物啊,一旦给那些风头正劲的小年轻们当陪客,那种煎熬比当面打他耳光还难受。这种心理上的消磨、球迷的追捧、竞争对手的无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们欲说还休的职业晚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