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爱在心中全家幸福
爱在心中全家幸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642
  • 关注人气:4,9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子沟通技巧(二)

(2011-01-02 21:38:52)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思考

 


主讲人:孙岫


 


复习前一次课


一、行为冲突


1、行为界定


⑴行为定义:行为一定是具体的,能看得见,听得到的。


⑵行为划分:可接受行为,不可接受行为——在这个课程里,孩子的行为只可以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来表达,不用“好”与“坏”或“对”与“错”来区分。


⑶影响行为接受状况的因素:A、对象的变化,B、环境的变化,C、时间的变化,D、父母的心理状况的变化。


⑷行为目的:12岁以下孩子大致有四个行为目的——获得注意,争取权力,报复,自暴自弃。


2、问题归属——“行为冲突”要关注的第二个内容是“问题归属”——在“课程思维导图”上,“问题”分为:孩子问题和父母问题。(以上是前一次课的内容


▲“孩子问题”。面对“孩子问题”,课程重点研讨的内容分两块:一是“12个绊脚石”,二是“积极倾听”。


(一)“12个绊脚石”


所谓“12个绊脚石”,是当孩子处在问题区,也就是孩子有困扰,而亲子沟通方法不当的时候,出现的一系列沟通障碍。


⑴命令、指示、指挥   


⑵警告、责备、威胁


⑶说教、规劝、教训


⑷建议、提忠告、提供解决方法


⑸争论、辩驳


⑹贴标签、评判、责备


⑺赞美、赞同


⑻侮骂、嘲弄、讽刺


⑼分析、诊断


⑽保证、同情、安慰、支持


⑾调查、询问


⑿退缩、逃避、迁就


如果亲子双方都在无问题区,或者亲子沟通方法得当,这“12个绊脚石”一般不会造成沟通的障碍,甚至还可能是较好的沟通语言。相反,如果孩子正处在问题区,或者父母的沟通方式不当——包括沟通时的语气、眼神、肢体动作——即使话语内容看上去不错,也不会产生好的结果。


以第十个“绊脚石”保证、同情、安慰、支持为例——


解释:父母不关心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只是一味的劝慰孩子,想尽办法让孩子感觉好受一点。或者说,父母总是劝说、安慰孩子,想让他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尽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绪,否认不良情绪的影响。典型语言——


“这种小事就不用伤心了。”


    心胸放宽些,不要和他一般见识。


不要担心,你现在的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好。


你很有潜力,成绩会很快提升上去。


按我的话去做,你肯定没问题。


所传达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并非像大多数父母想象的那样对孩子有帮助。当孩子心烦意乱时,劝说只能使他觉得你不理解他。(要是你知道我是多么的恐惧,你就不可能这样说了


父母看到孩子的感情受到伤害,很沮丧、很消沉,因而劝解和安慰孩子,但是这样的信息告诉孩子:你想要他抑制那样的情绪。(“不要太难受,事情总会好起来的”)孩子可能把父母的劝解看做是父母想改变他们的企图,因而常常不信任父母。(你这样说不就是想让我感觉好些吗)轻视孩子的问题或是同情孩子,常常会中断与孩子的进一步交流,因为孩子觉得你想要他抑制自己的感情。


可能造成的后果——


孩子觉得自己不被了解。


会引起强烈的敌对意识(你说的容易,你自己来试试看


孩子通常将父母的意思理解为:感到伤心、难过是不好的!


“倾听”除了语言的内容,还有非语言的内容,孩子的情绪也需要倾听——就是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把情绪充分表达出来,心理学上把这叫做“共情”。


我们常常看到,小孩子为一件什么事伤心大哭,父母的反应大多是“不要哭!”“不许哭!”其实,这时候父母要做的是接纳孩子,问孩子:“你是不是感觉很伤心?”“如果你觉得哭一会儿会感觉舒服些,就哭一会儿吧。”证实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宣泄情绪,因为孩子不会表达,父母要帮助他表达,说出他正处于怎样的情绪之中,这样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对他的接纳和理解。标明情绪本身就是宣泄情绪。孩子的情绪被确认了,混乱状态就会得以平复;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有了一次情感体验,心灵得到了成长。这也是情商的培养过程。


情商是什么?情商是一个人了解自己内在情感世界,正确解读各种复杂情绪的能力;是了解他人内在情感世界,正确解读他人内心各种复杂情绪的能力;是疏导与处理自己各种复杂情绪的能力;疏导与处理他人各种复杂情绪的能力。尖端的科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情绪的脑受损,而大脑皮质(掌管理性)却毫发无伤时,即使他还能对各种复杂的信息做出逻辑分析,却无法做出决定。这是因为情绪的脑帮助我们区分各种复杂信息的优先次序,如果情绪的脑失去功能,无法了解各种信息的重要性,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所以人们才说情感是一种更高的智慧。


12个绊脚石”中尤其要注意的是:无论在哪种情况下,警告、威胁、侮骂、讽刺等,都是十分危险的语言,最有可能造成沟通中的障碍,要特别小心!


 


面对孩子问题,有效沟通行为是做“开门人”——    


1)及时反应,但不明确表明意见


哦!”“嗯!”“我懂了!”“真有意思!”“真的!”“还有吗?”“接下来呢?”“简直不可思议!”“是吗?


2)有效表达,引导孩子说出问题


快讲给我听听


我很想详细地听听这件事


很好!继续讲


那你想怎样?


我对你的观点很感兴趣。


你愿意跟我谈谈这件事吗?


咱们一起讨论吧。


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把整个过程讲给我听听。


接着讲,我感到太有意思了。


听起来对这件事你有自己的看法。


这件事看起来对你很重要。


你好像很关心这件事。


妈妈还想了解更多,你可不可以多谈一些?


3)正确表态,表明“可接受”的态度


你有权表达你的感受。


我尊重你的人格、你的想法和感受。


我或许能从你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


你的想法很重要,我想多了解一些。


我对你很感兴趣。


我想接近你,想更了解你。


(二)积极倾听


1、积极倾听的三个前提——真诚、接纳、同理心。


真诚:诚实、诚恳、发自内心的关怀,而不是出于父母的某种需要。不要认为孩子是不懂事的。


接纳:接纳孩子,包括孩子的思考方式,孩子的感受,孩子的讲话,走路以及行动的样子等,而不要带各种附加条件。


同理心:了解孩子,体察孩子的真实感受,愿意聆听孩子的讲话,要听懂孩子在说些什么,而不是说父母想说的话。


2、积极倾听的技巧——


1)沉默(消极倾听)


沉默是一种消极倾听,是一种很强劲的非语言信息,它能给孩子传递以下信息:


我想听听你的感受。


我接受你的感觉。


我信任你,让你决定想跟我说什么。


这归你做主,因为是你的问题。


2)、表达注意力的反应


肢体动作上的显示:点头、微笑、目光相接、身体前倾等。


语言上的简单反应:哦、嗯、啊等。


3)鼓励、诱使孩子说话的问话


你想谈谈吗


我对你的想法很感兴趣


听起来好像你有自己的想法


你想多谈一些吗


4)、积极倾听


准确反馈所听到的信息,积极地表示已听到孩子所说的话;


孩子:“真倒霉,我们班这回又输了!”


父母:“你是说你们班这回又输了?”


用自己的说法把孩子的意思予以反馈,但不含有属于父母的确切消息。


孩子:“小明总是和我作对,今天他又把我的作业本撕破了。”


父母:“小明撕破了你的作业本,你感觉他在和你作对?”


3、积极倾听中父母的责任——


▲发现孩子的需要:


△孩子必须感到被某些问题所困扰;


△孩子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透漏他正在面临的一些问题;


△孩子必须愿意与父母谈话。


▲做协助者,通常要少说话。


▲父母是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不要企图代替孩子解决问题,只要当一个人合格的听众就可以了——企图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父母就进入了问题区。


▲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4、积极倾听中易犯的错误——


⑴高估:就是夸大了孩子的感觉,言重了。例如:


孩子只是生气,父母却说:你很愤怒。


孩子只是对老师制定的课堂规则不满,父母却说:你很反对老师的规定。


孩子只有点担心,父母却说:你很焦虑。


⑵低估:低估甚至忽略孩子的感觉,轻描淡写。例如:孩子英语很好,很期望能够被评为英语课代表,结果却落选了,很沮丧,父母却说你是有点不开心。


孩子很伤心,父母却说你好像有点不舒服。


⑶增添:孩子没说,你给他增添了,父母扩大了孩子所表达的范围。例如:


孩子说:老师的讲课有方言口音。父母却说:老师讲课你听不懂。


孩子说:我不喜欢隔壁的小兵,父母却说:小兵是不是打你了?


⑷省略:父母省略或忽略了孩子表达的部分事实。例如:


孩子说他今天跟同学吵了一架,父母却说你今天有些不高兴


⑸臆测:父母用自己的意图推断孩子的想法。例如:


孩子说他今天很累,想先休息一会,父母却说:看来你今天不想写作业了。


孩子说:今晚我5点钟回不了家,要迟一会回来。父母却说你又要去打游戏机了


⑹迟钝:没有用心专注孩子的话,没及时理解或误解了孩子的意思,或者跟不上孩子思维活动的步伐。例如:


孩子说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父母却说作业要认真做呀。


孩子说老师讲得太快了!父母却说你上课不要总是开小差。


⑺分析:不顾孩子的感受,只是一味地去分析事情的原因。例如:


孩子他说他不想当语文课代表了,父母却说:你不当语文课代表是因为……


孩子说:他现在吃不下饭,父母却说:你又买零食吃了。


⑻重复:和孩子沟通时,鹦鹉学舌似的简单重复孩子的话,如:


孩子说我们新来的数学老师上课很严厉


父母说你们————————————


只是简单地重复孩子的话,没有去觉察孩子的情绪,没有把孩子话语中的真实意义回馈给孩子,导致沟通无法向下进行。


“孩子问题”的两块内容:“12个绊脚石”和“积极倾听”就是这些。


▲“问题归属”部分和孩子问题相对的是父母问题:父母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不舒服的感觉、有情绪、有困扰、烦恼、生气、焦躁不安等情绪。


父母理应关注孩子的需求,同时,父母也有权利维护自己的需求。父母在家庭里的需求(权利):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夫妻共处以及和朋友交往的需求,安全、免受家庭暴力的需求,拥有个人时间、空间和隐私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等。


父母问题也分两块:“你信息”和“我信息”


(一)“你信息”


语言形式上字开头,内容上矛头指向孩子,强迫孩子改变。


“十二个绊脚石”列举的语言形式都是“你信息”。


(二)“我信息”


告诉孩子,他做出的让你不可接受的行为,让你有什么感觉,对你有什么具体的影响。


事件:孩子早晨出门的时候说好放学就回家,可是放学一个多钟头了,孩子还没有到家,并且也没有给家里打电话。


互动:孩子回家后,父母要怎样和孩子说?


……


答案举例:你没有打电话告诉家里不能准时回家,妈妈很担心你,这段时间妈妈在家什么事都做不下去。”


1、“我讯息”的结构:行为+感受+影响


三部分内容的具体表达——


⑴描述孩子的不可接受行为——简单描述孩子对自己造成困扰的不可接受行为,不需要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判断。


⑵表达父母的感受——父母真诚地告诉孩子:他的那些不可接受行为给自己带来了哪些不愉快的感受。


⑶说明这样的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具体影响——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给父母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成了怎样扰,感觉到有必要改变自己的行为。


2、“我信息”的应用技巧


⑴“我信息”的表达要完整。当你发出一个完整的包含三部分的我信息时,你就把你的全部情况告诉了孩子——不仅指出给孩子造成的问题行为,而且还有父母对这一行为的感受,同样重要的还有这些行为将会或者已经给父母带来的影响。


如果没有说“行为”,孩子可能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因而也感觉不到他对父母的影响,更不会有所改变,他收到的只是一个自己给父母带去烦恼的责备信息。


如果没有说“影响”,孩子可能不清楚自己的行为给父母造成什么样的损害,就没有改变自己行为的正当理由。


如果没有说“感受”,孩子可能不明白自己对父母的情绪造成的困扰,也就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⑵“我信息”的表达要真实、恰当。


“我信息”要强烈到能对孩子有所影响才会奏效——太弱不会引起孩子注意,太强会引起孩子逆反。


“我信息”太弱。如:孩子连续几天旷课。父母对他说:“你连续几天不去上学,我感觉不高兴。”孩子会认为,没有关系,他们只是“不高兴”而已。可以这样表达:“你连续几天不去上学,我很生气!”


“我信息”太强。如:孩子帮助妈妈洗碗,不下心打碎了碗。妈妈说:“洗个碗就把碗打碎,这点事都做不好,气死我了!”孩子并不是故意打碎碗的,他会感觉委屈。


“我信息”的表达要传达父母的真实感受,但是不要刻意强调负面感受。如:母亲等了好久才见到晚回家的女儿,母亲终于放下心来,本想拥抱女儿,告诉她,看到她平安回来很高兴。可是女儿走进家门那一刻,却说“你回来这么晚,我很生气!”这样,传达给女儿的是指责,女儿会本能的产生自我防御心理。如果母亲说:“谢天谢地,你终于回来了!我一直很担心,怕你出什么事。”这样女儿收到的信息是母亲在关心她,会觉得温暖,因而愿意和母亲继续沟通。


“我信息”的表达要求传达父母的真实感受,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把对孩子不可接受行为的情绪和在产生这种情绪之前的第一感受区别开来,在“我信息”的表达中要注意克制情绪


如:孩子跟母亲逛商场走丢了。孩子找到了,母亲心头一块石头落地,感到了极大的安慰。可是她却冲着孩子吼:“你跑哪去了?你吓死我啊!”——这是指责意味很强的“你信息”——母亲这时表现出来的生气情绪,目的是指责孩子,教训孩子,竭力让孩子相信他不该做这样的事,孩子却会因此感觉不安、内疚甚至产生负罪感。所以,父母在生气之前,要弄清楚自己内心的“第一感受”究竟是什么,然后向孩子准确传递这样的感受,而不是只顾宣泄自己的情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