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bmiddle/001ltQTGzy6RPdSMmlp07&690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TITLE="[转载]天开于子 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乃藏中华龙行天下之示(一)
奇太子:http://qitaizi.99.blog.163.com/
我友慎独,于2010年九月旬中,问我能否加笔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论源成因。缘何拖缓至今?我实不敢论!但敬慎独之德,今借时且随笔闲议之,权当愧回之礼!
慎独乃今日玄学中大见之人、难得之才,在其诸论中多见高深。其诸多章议,自论精和、经纬独到、新说捷成、气正玄殷,每每读之总有文华润泽之感。
关于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之论,今古前人已有多多成论,我偶过目时也是草草之阅,从未有过深琢细究之识。记忆中,诸文均有大论之感,其高深之意非我辈所能一时解之,而今我落笔之思,纯属随意闲说,望能借此抛砖引玉,得见高识。
闻天地之数,一元含容十二万九千六百岁,内藏一十二会,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每支各执一万八百岁,此乃定数也。
古今成论,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其苍苍玄机,人间凡俗岂能详之!然千古先贤又常引自笔下辗转传承,我等后步之辈只能依此而知了。
坎位萌生,天一镶嵌,乾坤依理,子会布天平水。紫微华尊,坐挂极位,环顾宇坤而俯览万方。混沌初开至今,帝座巍巍中居,形移而心不动,三界之内,抬挥权柄:划宇量坤、泾分四维六合之气;巡御星月、规序四时节气变幻之城。子会之伟何也?天之心也、天之开也、天之立也、天之位也!古今它叙,我且新说。
天地子时交感,和合于丑,成泰于寅,故而此时阳开于上;阴泽于下,阴阳开泽而合、凝结八维空灵华毓而生人于寅。人生于寅则养万物生,万物生则惠定天地人三才,至此不疑子丑寅三会之奇矣!
北方为水,水乃道也,洗污释物径流万方,故此,北方子会乃天道之始、地道之源,人道之亲。子丑交感娱寅而成天地之奇、天地之礼、衍生人之灵根。
子会之位,北斗映辉,一阳初动,万物未生,天成日月星辰四象,故天开于子。
紫微牵丑,子丑相会,万物滋生,地始成源,丑会当时,重浊下凝,水火山土石成之五行,故曰地辟于丑。
天地交合,寅从丑处,百灵融会,万物衍生,天地人成,三才定位,气连一脉,故而人生于寅。
子始、丑立、寅和,总三万二十四百岁,一元始三会,三会天地人。子丑兴寅,三才定世、混沌初开,乾坤乃兴,从此天得其表、地得其形、人得其依。子天、丑地、寅人,开辟生论我不疑矣!
万里东流,细则为波、泛则为潮、平则为镜、动则为灵,今借论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当可再析天下大势,人类之趋,何也?子丑寅也!(待续)
奇太子写于 2011、1、1
天开于子 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乃藏中华龙行天下之示(二)
洪荒气化,远古灵兴,盘古开天辟地至今,神风耕养,仙云抱育,才有人间万灵万物。然,人立于天地之间有此大成,上苍必择人间众国主脉,生养德福,以助天维,呵护苍生延续!
中古末期,第三天庭确立之时,上苍已知万物灵居之所:地球一处众生,当可造奇、当可造伟,智慧可依、灵性可延。然,人之愚顽性劣、心恶情贪,杀气浊重、魔意难清等邪陋之习,如不早作天择,数万千年后,地球必毁于人类野蛮之手,届时,上苍一番造物慈情,尽付悲凄之中。
上苍造物、造人谈何为易,现今人之形、人之体、人之性、人之情、人之慧,乃数万年中天地辗转造化方成,后若再造,没有亿万年间光阴开闭,绝无今人理想之形体、之灵智。宇宙众天星国,至今尚无地球人形体之优,所以,上苍甚爱之、惜之!
东王公乃上古之神,此神大仁大智、大慈大悲、灵华遐迩三界,故在第三天庭确立之期,登临玉帝之位。五千年前,玉帝召集十方诸神,博采众议,中和诸情,三择地球主脉之国:中华、印度、西方一国,以备作未来佑护人类之天使之国。然、桑田识良莠,沧海择慧根,今三择其一,大势已定,百年内外,当见其实。
玉帝甚爱中华,悉知华夏种族仁心纯厚,教化可托,故秉承众上神之嘱,抚排它议,将人类史上唯一文字(汉字)遣送中国,以定人类第一正宗之根(至今天下其他诸国人类皆是语言加字母而已),这是上苍大恩!
又,河图、洛书,捭阖华夏灵气,使炎黄子孙据有经天纬地之大慧;道教、儒教,生根九州,播种华夏千古德根,开拓人间沧桑正道。何也?天遣之恩也!
佛教古国印度,上天亦垂青之,佛教彰显,教化一方,尚可备惠人类未来。然,世事衍变之中,上见其国;德稀力弱,法欠情缺,久远后世实乃难承天意,故除名之,并将佛教迁淋华夏。今佛教已成中华国教,释道儒齐聚中华,完备三界奇彩,乃上天之德。
西方后强美利坚,虽国体尚晚,亦为主脉,天主、基督甚护之,每每在天上为其争宠。然其百年强盗之根,难种天地之善;一时绅士之虚,怎饰恶邪之习。百年至今其常持强矛利剑,为私而作、为利而行、为己而为,所到之处,血火兵兴,国乱族亡,虚伪人寰、妄为正道,上天甚恶之!而今面对其遭上天摒弃之憾,天主、基督赧言之窘,也在情理之中。但愿美利坚,今后能够改恶从善,造福天下苍生,以慰天主、基督一片苦心!否则其必将面临败亡之运!
未来人间大势已定,世界如离开佛教护持或抛弃佛教,人类必将走向衰亡!未来释道儒将是天下主脉,世界当依中华而兴,人类当赖中国而福。此论我敢断言:30年内外见倪端,百年之内诸事必明。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古论中,前贤早已暗藏天机,而今我在浅析时,几见天地之暗喻:
1、子丑寅暗喻天地主脉方位:
天开于子;子藏癸水位居北方,暗喻天在北也。地辟于丑;丑居东北之位,内藏中央己土,暗喻地在中州。寅居东方;甲木兴生,暗喻人旺东方。此子丑寅之意实是暗指:北京、中国、东方也。
2、子丑寅暗喻释道儒三教:
天开于子;子落坎一之水地,滋养万物。一是万数之始,先天八卦乾地之数,位极天地,乃人间万物之依、之尊、佛也!人类生老病死苦尽濯水中,子水佛情也!
地辟于丑;丑土性温,温养温育泽生轮回,自然万物赖生其身,故而表金木水火土生克之理。土生自然,自然得兴,兴而为道,道法自然 。丑为道也!
寅木丛生,显儒雅之形,故、人随其生而得立,人随其立而得慧,人随其慧而得名。木绿自然,而显其荫;绿被万方,助怡人心;心怡而智开,智开而得慧,慧生儒雅而成仁义礼智信,故,寅木可儒矣!
3、子丑寅暗喻天地人之主脉:
子丑寅乃天地人之始,而今已知其相应暗喻北京、中国、东方,即是指世界未来天时地利人和之地也,其天机实乃指中国必将引领世界未来。但是中国在未来辉煌之日时,如果不能怀柔仁义谦恭之心呵护万国而狂势妄为、抛弃佛文化和信仰,届时上天再也不会给中国机运、再也不会给人类机会了!那就是地球彻底失运而走向毁亡!中华责任重大!!!
时看今人,多心仪西方,仰慕向往,真乃大愚也!恶地怎有久运?早则十年,晚则百年之内,诸君皆可见西方诸国纵恶者或败、或衰、或亡,这已是定数!八国祸中华;四国毁圆明,如此天债,焉能不还!!!
今小露天机,权作闲聊;当年八国联军,将来在百年中必灭四国,此缘已不可变!如美利坚,上天爱惜其智慧以利人间,故上天曾议留存800万生灵,然,今日因见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被乱国毁族之恶,未来美利坚有百万之数已是其之幸矣!
未来必有一大批中国人毁灭在西方恶地的劫难中,灭族者不在少数,这也都是因果天意;人受国脉、亲情养育而不思回报,这是忘恩、忘本,是德之恶:偷盗国人财富移居他国恣意享受,这是大奸、大恶之辈之大债!未来人间之示,也是上天在通过世间法来惩罚这些人,也是在为中国未来清除恶根!我奉劝一些良善同胞,回来吧!美英法不是善地、不是久居之地!他们强大!还能强大过老天吗
?人,绝不能欠国债、绝不能欠众生债、绝不能欠母亲的债!这种债、善恶因果报应太大、太沉重!
世界众国,更不可欠中华民族的债!!!!!!!!!
子丑寅中,天道已明;善恶自显,道道在行!
(应博友慎独之求议而留此文)(写于322)
http://s16/mw690/001ltQTGzy6RPdSo0ub8f&690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TITLE="[转载]天开于子 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
《皇极经世》推步精解
原文地址:《皇极经世》推步精解作者:太玄数
2014年2月14日及其后的时间里,我分四次将《皇极经世》的推步在百度贴吧进行了最精简的剖析。收到众多人的围观,从中能见到很有见地的学者,他们也很可能精通于皇极经世推步术。我知道在易学界,往往有造诣的人不会公开自己多年研判的成果。这也是中华易学难以真正发展的原因所在。
来到这个世界,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索取,而更有意义的事情是为了给予!否则人类社会不会有进步。
现将我的发布在百度的论述也原样贴过来,以供有心研究皇极经世的同仁参考为鉴:
第一次:
可能有些人不知道《皇极经世》是什么书,我认为它就是一部易经,前半部分讲先天六十四卦的阴阳变化而引起世间万物的周期变化,后半部分相当于易传是对先天六十四卦的解释。要理解周期循环必须理解先天六十四卦的阴阳消长变化,否则不但学易不得入其门外,根本也不可能理解周期循环!
为了各位能大概理解《皇极经世》,我们不妨看看西游记小说的开篇几段,这不是神话,是对《皇极经世》书的概括,不仅充满易理而且引人入胜,现摘录如下:
“诗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申时晡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缯而万物否矣。
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又五千四百岁,亥会将终,贞下起元,近子之会,而复逐渐开明。邵康节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到此天始有根。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子会,轻清上腾,有日有月有星有辰。日月星辰,谓之四象。故曰天开于子。又经五千四百岁,子会将终,近丑之会,而逐渐坚实。《易》曰:“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至此,地始凝结。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丑会,重浊下凝,有水有火有山有石有土。水火山石土,谓之五形。故曰地辟于丑。又经五千四百岁,丑会终而寅会之初,发生万物。历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至此,天清地爽,阴阳交合。
再五千四百岁,正当寅会,生人生兽生禽,正谓天地人,三才定位。故曰人生于寅。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
以上是西游记的开始描述,道教认为西游记不是神话,讲的是隐形世界的东西,这个我们就不必去追究真伪了。不过,上面这一段,我认为,任何一个学易经的朋友都应该大致知道其含义才对。也请认真阅读理解一下。随后我会解释。如果不这样讲起,我直接说结论就没有意义了。
第二次:
在先天64卦园图,爻不变的情况下,除了乾坤坎离不用情况下,剩余60卦共360爻,代表360天,闰月闰年分配到了乾坤坎离中。所以以360天为准。注意看先天六十四卦园图,虽然这里只有一个园图,但理解时要把园图分成多层,也即循环中的循环
一、最外一层表示一年的12个月360天,则60卦每5卦管一个月,每爻管一天。
以农历十一月子月开始为复卦、颐、屯、益、震卦
二、因第一项中,十一月有五个卦,那么每个卦管6天,每一爻管一天,比如:十一月初七就是颐卦,卦有六爻,初爻变为复卦,二爻到五爻又变出五个卦,总共可变成新的六个卦,那么对于第二层的360天来说,变出来的每个卦管60天(一个甲子),6个卦管360天为一年。
同理十一月十三则是屯卦变出六个卦来管360天了,十一月十九则是益卦变出六个新卦来管360天,余此类推。
第三次:
今天接着写后面的推卦。先说明一点,由于皇极经世本来就写得很复杂,邵康节写了几十年成书,为了尽量简明的把它呈现出来,所以写起贴来也很麻烦,怕大家看了也没看懂,等于白写。所以写得也很慢,斟酌得比较多,有时候写了又觉得不妥重新写,并不是我买什么关子。如有错误请懂的人指点。我也有点怀疑越小的推步方法是否就完全正确,以后会说明我的观点。本来不想写下去的,但弘扬传统文化是大家的责任,把易经仅仅作为混饭吃的工具的确不妥,易经乃宇宙大道,如果仅仅认为是算命的工具,那就是玷污了她。这个帖子的129600年的论证,自己本来觉得是一个简单事情,也就是一句话,360X360=129600年。但我的易学老师参加过联合国第12届可持续发展国际首脑峰会的出席代表,认为这是论证了129600年一轮回的世纪大论,我才认识到文章的重要性并将它发布到这里,其目的是进一步论证皇极经世的现实实用价值,至于后面的配卦推演,我不敢保证其完全正确性,尽量保证原著的思想,最终目的是保证我们今后的现实世界的推演进程不发生错误,错一毫则差之千里了,不仅毫无用处,而且对事物的判断将完全错误。
比如上面同仁“闲来不一聚”留言2014年为是129600年中运行到了69031年,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数据,我一直在找这个数据,也比较准确。但和我推演的数据69032差一年,我一直不敢肯定我的推演是否正确,但69031这个数据给了我非常大的鼓舞。说明自己的方法没有错误,非常感谢闲来不一聚展现的这个列表!不过差一年对年卦以上的配卦影响不大,但对年以下的月或天以下的配卦会逐步产生影响,可能对分秒的配卦就开始完全错位了,如果用于具体的事件中,比如金融市场分分钟钟的周期变化会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按照皇极经世记载,这一元开始到2155世止,我们转换到先天64卦图上看,便是从复卦开始到丰卦第三爻止,共历经64660年,这个阶段前27000年时尚洪荒无从考记,人类更无文明记载,再到了64661年尧即位开始有了人类文明,此时丰卦第四爻变,为明夷卦,年代为公元前2357年。那么公元2014年=64661+2357+2014=69032年。
从六十卦园图看,人类目前在鼎盛时期的乾卦以后的午会大过卦上,再过6500年开始进入未会的井卦,鼎盛时期将过,文明开始走下坡路,到戌会艮卦否卦等,人类文明进入毁灭期,直至毁灭,那时这个循环已经循环过了118800年,最后10800年物之闭塞,完全黑暗来临为坤卦。
第四次:
现在举例说明2014年的元会运世十年卦的配卦方法:
因为:元会运世,一元为129600年,一元分十二会, 一会为10800年,一会分为三十运,—运为360年,一运分为十二世,—世为30年。
2014年为一元七会192运2302世第一年
2014年是本元运行到了69031年
所以:会:现在会卦是69031/10800=7会,每卦管2160年,6032/2160=第32卦,故第7会(午会)的大过卦
运:则运卦是69031/360=192运,192运每爻管一运刚好从复卦开始到大过卦的第六爻变,故为姤
世:姤卦192运x12=2304世,得知姤卦第六爻为2304世,则姤卦第一爻为2299世,二爻为2300世,三爻为2301,四爻2302,所以姤卦第五爻开始变为世卦的鼎卦
十年卦:世卦每爻管60年,6爻x60年=360年。故世卦爻变出的卦,每卦一甲子60年,甲子年为世卦初爻变,甲午年为世卦四爻变,故鼎卦四爻变为2014年十年的蛊卦。
年卦:由于鼎卦初爻变为大有卦,大有卦一爻变为鼎卦为甲子年,在六十四卦方圆图上从鼎卦开始顺数(除去乾坤坎离)到第31卦即为甲午年屯卦。
结论:2014年会卦为大过,运卦为姤,世卦为鼎,十年卦为蛊,年卦为屯。以此综合判断2014年的运势,相当于八字的研判,与个人的阅历和综合判断能力有关。
至于年月日时分秒以至于更小的推算,方法同上,只不过将单位变小而已。
以上的推步方法即为《皇极经世》的推步,实际上是将先天六十四卦园图进行了爻的交替变换,在129600个爻中最后定位2014年在哪个爻上而形成的卦。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并没有真正反映循环中循环的道理。以后将阐述这个问题。
此贴的表述力求简单明了,写起来相当难以表述,如表述不清,各位也只能自己研判包含了,抛砖引玉吧!
http://s1/mw690/001ltQTGzy6RPdUOvO830&690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TITLE="[转载]天开于子 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
开辟神话
(2011-11-21
09:25:48)
摘自霍永谦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72873903
盘古开天辟地,中华民族才开始了自己的历史。虽然专家们说这个神话在记载中是后来才有的,但它却是记载中华民族开始的历史。并且,我们从各种文字资料中都可以见到,人们用这个神话传说来叙事、说理,它一直影响着我国人们的思想。
在《艺文类聚》卷一转引的《三五历记》中记有“开辟”神话:“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在很远很远的远古时候,那时天地还没有分开,世间万物和人还没有出现,整个世界模糊一团得就像一个大鸡蛋。那时,盘古就孕育在这个混沌的大鸡蛋中。经过了老长老长的一万八千年,盘古在其中孕育成熟了,天和地这才分离开来:在那个大混沌中,清明的阳气上升,形成了天;混浊的阴气下降,形成了地;在天地之间的盘古,也更加快速度地发育成长,一天就会发生许多变化。他的这种变化,比天地的变化更加神圣伟大。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天也增厚一丈,盘古也就每天长高一丈。这样地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的高度达到了最高,地的厚度也达到了最厚,盘古的身材也长到了最长。从此以后才有天皇、地皇、人皇这“三皇”出现的呢!
神话是现实社会的影子,它总会曲曲折折地反映社会现实。只是这个社会现实是那时的社会现实,而非现在的社会现实。是那时——人们刚刚具有了一些原始的初级意识时——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产生了这个“天地如鸡子”对宇宙、世界认识的。在这样认识中,是现实使他们认识到,天像倒扣着的半个鸡蛋壳那样笼罩着世界;地像上仰着的半个鸡蛋壳那样承载着世界。天地就像一个完整的鸡蛋壳,包裹着“世界”这一杂七杂八的七青八黄。这些青青黄黄原来是不分明的,是稀里胡涂地混杂在一起的。所以,人们就把它叫“浑沌”。“浑沌”就是胡涂,就是“说不清道不明”,这个词语直到今日人们还常用,例如我们常见的将菜、面、肉、调料……杂七杂八的东西混和包裹在一起,一锅煮了,它的名字就叫“馄饨”。
“开辟”故事讲的是“人之初”,是历史的开头,是那时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那时人们是怎样生活着的呢?既然已晓得追索世界起源了,那么那时人们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思想了。刚刚有了一些思想的人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来源,自然就不会是很深刻的。就不会像我们那样知道宇宙的起源、太阳的起源、地球的起源、人的起源……他们只能可怜地认识到,天地产生之前,世界是一个大“混沌”,一个说不清、道不明、不必再追根究底的“馄饨”。要说也只能从天地产生后说起,天地产生于一个“馄饨”,但这个“馄饨”有一点他们却是明确的,那就是:它的形状不“混沌”,是一个鸡蛋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直观地看到,世界上许多生物都是从鸡蛋一样的蛋卵中孵化了出来;因为他们直观地认识到他们也生活在这样一个蛋卵一样的世界之中——在这个世界中,天像半个倒扣着的鸡蛋壳,地像半个仰置着的鸡蛋壳,而他们所处的这个七青八黄的混沌世界,正是处于这两半个蛋壳合起来的蛋内。
“天”像倒扣着的鸡蛋壳,今天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也会给我们这样的感觉,也会促使一些人们做出“天穹就像个蛋壳”这样的认识;尽管科学发展已告诉了人们实际不是那样的,但在世界上所有人们的直观感觉上,“天”仍是像蛋壳那样笼罩着我们。尽管也可以不说成是“蛋壳”,说成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但实质上仍还是一样的。
只是“地”也像“蛋壳”那样,承载着世界,我们今天却认识不到了。这就得从当时的社会实际来认识了。
那时的人们把地认识成为是和天那半个蛋壳构成一整个蛋壳的另外半个上仰的蛋壳。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认识呢?肯定地说,这是由于当时生活环境促使他们产生了这样认识的。也就是说,他们认识到的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就是一个四周高耸、中间低凹有似于上仰的半个蛋壳的形状的。
从我们今天人的认识来看,这样认识肯定是不对的。且不讲书本上告诉我们“地”是一个球状体。即使从我们感性认识来说,“地”的表面也是各具形态:有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有的是浩渺无际的大海;有的是坦荡如砥的平原。自然也有四周高耸、中间低凹的盆地坝子,但无论怎样想,也不可能想成地只是像上仰的半个蛋壳那样一种状态。
这是先民认识上的局限。因为他们大都只生活在四周高耸、中间低凹的那样一种地理形态环境中。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这就必须从“丘民”的观点来认识了。这是我国历史上本来就有、但却未引起人们重视的一个原始时代重要历史时期。
人类在走出山林、开始农业种植的时候,最初是在丘陵之上进行的。这种丘陵地区后面依托的往往是高山,面临尚未开发利用的平川湿地。正是这种周围高、中间低的生活环境很容易使人产生地像上仰的蛋壳那样联想。
问题还不仅如此。开始走出山林、进行农业种植的这些人们那时还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像我们今天的人一样东奔西跑,他们只是聚族而居于一个一个适宜于农耕生活的丘陵上,这就是有记载的“小国寡民”那样的社会。这样社会里,人们基本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他们能够认识到的只是他们生活的丘陵、这个丘陵面临的平川湿地和背倚的大山。他们的生活就是这个以丘陵为中心的小小区域;他们的生活就是在这样一个蛋壳样的“蛋壳”里做道场,这个蛋壳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儿的,他们便很少知晓的了。因此,他们所产生的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是有似于一个蛋壳笼盖四野天穹下,四围是高山的丘陵坝子。也就是说,他们所产生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是“天地如鸡子”那样的初步唯物思想。即使在以后平川原隰地区得到开发利用,人们来到了坦荡如砥平原上生活了,相应地思想上“地如鸡子”的局限被打破了,但“天如鸡子”的局限仍未能被打破,那时人们产生的对天地认识也只能是在坦荡如砥的大地上,笼罩着仍如鸡子样的天盖。由此看来,我国历来流传的“浑天说”是人们在丘陵农业时期产生的对天地宇宙的认识;“盖天说”则是产生于平川农业时期对天地宇宙的认识。
“浑天说”局限显然是最大的。但它却是人们最初产生的对天地的认识。那么在此之前的认识是什么呢?是“浑沌”,是“说不清道不明”,从社会生产发展程度来讲,狩猎时代人们很大程度上仍还处于盲目状态,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本能地去进行连生计都难以维持的劳动——狩猎,那时生产力发展程度,那时人类社会生活状态,那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都不允许,也不可能使人们发生对什么是天、什么是地,怎样产生了天、怎样产生了地这样一些远离生计的问题去进行思考。因此,要说那时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只能是“说不清道不明”,只能是“浑沌”。从“浑天说”的“鸡子论”开始,人们才对这些问题有了初步认识。丘陵农业经济时代人们生产、生活于一个形如鸡子的环境里,产生的对天地认识也只能是“天地如鸡子”的认识。这是很自然、很贴切的思想。虽然这种思想很原始、很局限,但它毕竟比“浑沌”进了一步,已经开始努力地去要说清、道明这个“浑沌”了。这种进步归根到底来源仍是生产的进步,农业种植毕竟比狩猎要进步得多;这种进步再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进步,那时人们虽然也可能经常饥肠辘辘,但比起狩猎时代来肯定生活要安定得多,为生计所迫的程度也比狩猎时代要有所减轻。同时,通过长时期的、比狩猎时期更加复杂的劳动锻炼,人的智力也发达了起来。所有这些,使得人们对这些远离生计的问题的思考有了条件,也有了可能,于是人们才开始了第一次的思考,思考的结果才产生了第一个“鸡子”思想,“浑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这样的思想。这一思想虽则原始,局限,但却非同凡响,它标志着我们远祖盘古氏——亦即极远古那些氏族的人们,他们已告别了蛮荒,开始跨入了文明。这该是多么了不起的开天辟地的一步啊!
天开于子
这也是《三五历记》记录下来的一句话,一句饱含着远古文明内容的话。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呢?直白地讲,就是:天是从“子”那儿开始产生的。这个“子”是什么呢?前头已说起过,“子”就是“鸡子”,“鸡蛋”。
我说不见得。为什么不会是别的“蛋”呢?比如说鹅蛋、鸭蛋,或是蛇蛋、蜥蜴蛋,甚或是恐龙蛋也未可知。
这样说,不是和古人闹别扭,不是随意乱来,我们确实可以举出不是“鸡蛋”的“子”来:“殷契母曰简狄,有狨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
《史记·
殷本纪》
虽然《史记》是记历史的,但无疑这一段记的是神话。是记载商人为神化自己的祖先而编造的关于自己祖先的神话。是商人在说自己的祖先“契”是从天上来的天神下凡。但也有历史事实存在,至少,我们从这里可以知道,商人的姓是“子(好)”。
还是不要扯得太远了,先将这段文字用白话说一下,省得我们费心理解它:
殷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狨氏的姑娘。她后来做了帝喾的第二个妃子。有一次,她相跟着两个女伴在河水边洗浴。洗浴时看到空中有燕子飞过,飞行的燕子在空中落下了一粒蛋,被简狄拣来吃了。这样她便有了身孕,生下了契。契长大后很能干,因为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舜帝便任命他做了“司徒”的官。把“商”那个地方封给了他,并赐“子”的姓氏给他。
殷契受赐的姓氏为“子”氏,原因就是因为他是他的母亲吞吃燕卵而生的。(这里,我们暂且不讨论燕子蛋从空中掉到地下会不会摔破的物理问题;也不必讨论正在飞行中的鸟儿会不会生蛋的生理问题。)这样看来,殷契的这个“子”也就是“燕子蛋”的意思了。很明显,这里的“子”就不是“鸡蛋”。因此,这样的推测应该是正确的:“子”在过去,曾是一般的蛋、卵的意思,并没有特定地确定为“鸡”的“蛋”或是“燕子”的“蛋”的。
从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来认识,也应该是这样的:当人们刚刚会讲话、会写字的时候,那时的语言、文字肯定是最原始、最简单的。这些语言、文字肯定不会一开始就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分辨得清清楚楚、表达得明明白白的,这是鸡,那是鸭……这是鸡蛋,那是鸭蛋……那时——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肯定是用一个语言单位、一个字来表示同一类的、相似的事物的。比如,鸡、鸭、鹅、乌……只能用一个语言单位、一个字来表示:“鸟”。鸡蛋、鸭蛋、鹅蛋、乌鸦蛋……也就只能用一个“蛋”的意思的语言单位、一个字来表示,这个字就是“子”。
用这样的认识来理解,“天开于子”这句话中的“天”字也有极为丰富的内容的。它也是那时——在文明刚刚开始的那时,人们创造的一个思想内容极为丰富的词语。它可以是天地、宇宙、时间、世界……因此,“天开于子”也就是“天地浑沌如鸡子”那段话的翻版。是说整个世界是从一个像鸟儿的蛋那样一种“浑沌”的状态中开始的。
说到这里,我们心中的另一点疑惑也就可以解决了:“天地浑沌如鸡子”这句话中,为什么会夹杂了“鸡子”这样一个我们今天仍觉得极为通俗、而又常用的词儿呢?想来这句话原初就是“天地浑沌如’子’”的,只是这样说后来的人们很费解,有人为方便人们的理解,才将“子”改变为“鸡子”的。
“天地浑沌如子”强调的是世界的初生状态。这个世界的初生,也就是世界的开始,是“子”那儿开始的。还应该看到,这个“子”,起码包含有两种意思:一是世界是从“子”那种状态开始的,这也就是“天地浑沌如鸡子”中所叙述的那些内容。既然整个世界都是从“子”哪儿开始产生的,那么包括在整个世界中的“人”也就应该也是从“子”哪儿开始产生的。因此,商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从“燕子蛋”中生出来的,也就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是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的。只是这样一来,“子”也就具有了开始的意义了,这也就是我们应该看到的第二种意思,从时间上来说,“天开于子”也就是说“时间的计算是从‘子’那儿开始的”。证据是:很古老的时间计算方法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就是以“子”为开头的。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但这里为什么用了“子”这样一个不具有“蛋卵”形态的字,来表达包含有“开始”意思的“蛋卵”呢?原来这是古代天文学的反映。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畜牧业是先于农业而兴起的生产行业。据前人分析,由于畜牧生活的需要,(当然,后来的农业生产也离不开天文学。)天文星相学在那时非常兴盛,对天文星相的关注,那时是全民性的。这种全民性的活动,首先是因为已开始“聪明”了起来的人,他们从“浑沌”中走了出来,首当其冲的需要是迫切要求对方向和时间做出界定,这样才能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时间、空间)里所处的位置。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时间和空间也是事物存在的最基本的条件,人自然也不能例外。只有对这些有了明确的认识,这才可以说是脱离了“浑沌”。自然,日益发展的畜牧业和日益兴起的农业这些社会生产更给了这种需求的实现以巨大的动力。
http://s8/mw690/001ltQTGzy6RPeNp7qT67&690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TITLE="[转载]天开于子 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
对时间和方向的确定的最早的手段便是利用星相。这是原始时代的人们能利用的唯一手段。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来说,最先认识的星相莫过于北斗七星。最先能被人们用来辨时辨向的星相,也莫过于北斗七星了。
这组由七颗星星组成的星相,总在人们的头顶,围绕着天北极的一点打转转。它所在的那一片天域又是北半球的人们可以永远见到的。正因为这样,它就为人们辨别方向、确定时间奠定了基础。利用天北极来确定方向,利用北斗七星的转动来计算时间,这应该是最早的定向、计时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说直到今天也是我们计时、定向的基础。但随着人们对时间、方向计量精确度要求的提高,手段的进步,这种方法显然地不适合要求了,因为在这片天域里,星星显得稀疏一些,北斗七星的转动半径也不够长,可以参照的星星不多。为适应要求的提高,于是人们把眼光扩展开来,找到了转动半径更大、星星更为稠密、有更多的星星可以作定时、定向坐标的黄道一带。在这一带上,至今仍留有古代人们确定时间的十二生肖属相。
但黄道的这一带,在天空中可以观测到的位置,却不在我们前述的北部天域。要观察它,就必须背对着北部的这部分天空。在和北部天域相对的南部那部分天空,才可以观测到的。北部的这片天域的星星辨认起来不难,它总是那些不算繁密的、人们常见的星星。在人们的认识发展到需要利用黄道一带的星星去辨别确定方向、时间时,因为人们往往背对着北部这些星星去辨认对面的那片天域里的星星,因而人们便把这个方向叫做“背”。文字产生时,人们便依据“北”在地下的地理形势,以丘民时代黄河以北的丘民人口聚居的几片丘陵的地理形势,画了一个地图“北”(见图2),来表示“背”这个方向。于是流传下来的中国文字中的北就是“北”这种形状,读“背”的音了。观察星星的重点不在北部这部分天空,而是在和北部天空相对的那部分天空,那里才是人们观察星星的主要天域。在这片天域里,有着众多的星星,人们可以随时观察到星相明显的变化,正因为这样,这是一片难以把握的星空,于是人们便把和“背(北)”相对的这片星空称之为“难”了。只是在文字产生时,可能还没有产生专门表示“南”的意义的文字,而是用了“假借”的方法,假借了一个表示困难的文字“南”来表示这一和“北”相对的方向——“南”字的形状上面是一只手:“十”,下面是一个陶器的半成品(没有捏好口颈的“鬲”之类的东西),表示人用手捏制陶坯上难以捏制的口颈的部分。这在陶器时代是技术要求很高的活儿,是很“难”的。在民间的工匠中,至今还有这样的口语流传:“泥工头疼抹窑脑;木工头疼钻天卯;窑工头疼口口小。(或“铁匠头疼环环小”,“头疼”即发愁、发怵的意思。)“自然,这些“难”是现在的机器工业生产的工人们体会不到的。
可能是后来“南”作为方向的用法大为普及,“南”也就丢掉了“困难”的本来意义,不再是“困难”,而是专门来表示“南方”这一意义,这才另找了一个“难”取代了“南”的。
我们所见的星空日日时时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现在知道,这是由于一方面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又一方面在不停地围绕太阳公转的结果。刚刚打破“浑沌”的“蛋壳”的先民虽不清楚是这些原因,但不停地变化的星空他们是能观察到的。不停地变化着的星空给他们辨别确定时间和方向奠定了基础。起初他们以至关重要的北斗七星为标准来确定时间。这组形状为斗杓状的星相虽则总在人们头顶围绕北极打转转,日日时时的位置不同,但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人们发现它的打转转也是有规律的:每当气候冷了又热、热了又冷的一个循环后,每当牧草枯了又青、青了又枯的一个循环后,每当农作物收了又种、种了又收的一个循环后,这个星座也总要转完它的一个循环。准时地来到它在某一时刻的某一个位置上,于是便依它在天穹上的某一位置为起始点计算,当它在打转转中又一次在同一时刻回到这个位置时,就将这个一次循环确定为一个时间单位。我们现在知道这叫做“一年”。这个年的计算星座起先就是这个勺子状的星座。计算的起始点就定在人们观察天空时最重要的南天的中线上。当北斗七星和南天中线交会时,它和南天中线构成的形状也就是一个“子”字的形状。至今,我们只要认真地观察,每当经过闰年调整后的那一年的除夕夜夜半,北斗七星正好转到南天中线上,和南天中线相交,形成这个“子”字。时间的计算也就从这儿开始了。这就叫时间上的“天开于子”。把原初认识中的“蛋”用这个和蛋看起来不相干的“子”字来表示,其原因应该就是在它们都具有“开始”这一意义的。
这一远古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至今仍存在。不相信的人可以在除夕的夜半时观察去。过大年,吃饺子,举国欢庆。为什么要吃饺子?就是庆祝新年的到来,新年来到的时刻就是交“子”,这是有依据的,依据就是前述的星相,就是北斗七星在夜半来到南天中线上,和南天中线相交,形成的“子”的形状。
时间是从“子”开始的。远古时期的这个观念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后,它又延伸到人们对世界起源的认识上。世界起源于一个“鸡蛋”——只能说是“鸡蛋状”的蛋状物质,这样,鸡蛋状的这种蛋状物也就被人们叫做“子”了。“天开于子”在后人们的解释里,就不仅是“时间是从子开始计算的”意思,而更多地被解释为“世界是从‘子’这种状态开始”的意义,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最初的,对世界起源的认识了。
说说“玄鸟”。“玄鸟”不仅在这里出现,在其他的一些古代文献如《诗经》等一些篇幅中也有。以往人们解释“玄鸟”很简捷,就说它是“燕子”。在本篇中,“玄鸟堕其卵”也就是“飞行中的燕子落下一粒蛋来”。
在前面动物分类分析中,我们已经分析过“燕子”这个名字的起源。在狩猎时代,人们刚刚对动物进行分类时,把燕子和蝙蝠、老鼠这几种动物以它们都喜欢依人而居,外形有些相似,还有“吃咸盐”之类的错误传说,看作是一类,因它们经常出没于废墟中,便把这一类动物统称为“虚”。后来人们认识到燕、蝠和老鼠有区别,“吃咸盐”是无稽之谈,于是把不能飞、只能跳梁的老鼠和能飞的燕、蝠分开,一类仍继承原先的名字叫“虚”,“虚”后来由于语音的转化,转为“鼠”,为广大人们接受,“老鼠”这个名字一直被普遍地叫到今天。但仍然有一部分人不接受这一转化,至今仍读为“老虚”。另一类能飞的燕、蝠由于喜欢活动于高处,于是产生了一个新的名字“危”来命名它们。这类“危”、高处的地方往往是指人居的房檐一带,于是“危”又被叫做“檐”。活动于房檐处的两种动物一种是筑巢而居的,另一种不在这里筑巢,只在傍晚时分在这一带觅食,于是将筑巢而居的那一种就叫做“檐”,后来转为“燕”叫到如今,将只觅食的那一种叫为“蝠”(可能那时的人们曾一度将“蝠”错误地当做“母老鼠”或“母燕子”,因而在二十八宿中,“蝠”前被冠以“女”流传下来)直到今天。这就是在“二十八宿”中,鼠、燕、蝠被安排在一处,并被名为“虚日鼠”、“危月燕”、“女土蝠”这些名字的来龙去脉。
燕子又被叫做“玄鸟”,应该不在这人们还只具有朴素唯物观的时候,应该是在此后产生了“神、怪”意识时的产物。满天的星斗都在围绕天北极旋转,因而这里被认为是天的中心,是天帝所在的地方。以“五行”说来认识,北天色黑,黑即玄,“玄鸟”就是黑色的鸟,这种黑色的鸟是来自北方的,是来传达天帝的命令的神鸟,所以,有狨氏的那个姑娘捡拾燕子蛋来吃了,才生下商人的那个伟大祖先“契”来,商人后来取得天下是顺应天命。
只是这样的“玄鸟”应该不止燕子一种,我们就知道还有一种比燕子都“黑”的鸟——乌鸦,它也一直就在天帝那儿当差,三足乌、赤乌,资历要比燕子都老,它更有资格是天帝的使者“玄鸟”。因此,说“燕子”是“玄鸟”还行,说“玄鸟”就是“燕子”则不然,“玄鸟”是指黑色的鸟类,包括燕子、乌鸦甚或还有喜鹊也说不定,那个姑娘捡拾的也许是乌鸦蛋、喜鹊蛋也未可知。
一个姑娘家家的,生下一个来历不明的孩子,还腆着脸说什么是天上的种,这在以后的社会里肯定是一个大笑话。但要知道,他们是生活在原始时代的人,那时母系时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不夫而孕人们还普遍认可。但从材料中看,父系血统已开始明确了起来,社会已经在向“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的父系时代转化,应该是原始时代的治水活动才引发了这一社会转化的,“契”正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的人物。
http://s7/mw690/001ltQTGzy6RPfUR7oi36&690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TITLE="[转载]天开于子 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