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文《金刚经》

标签:
杂谈 |
http://s8/middle/604cca1cg8fbef621b627&690
http://s5/middle/604cca1cg8fbcbb9e1364&690
http://s7/middle/604cca1cg8fbef8867ff6&690
http://s13/middle/604cca1cg8fbf26deb1bc&690
梵文,又称天竺语,印度古典语言,为印度雅利安语的早期(约公元前1000年)名称。相传为梵天大佛所创。梵文是佛教的经典语言,在佛门中具有无比崇高的地位。唐僧(唐三藏法师)玄奘取经时的经书就是用梵文写的。
梵文字母形状奇特,拼写变换多端,语法规则复杂。实为世界上最艰涩难学的语言之一。和中国文字一样,梵文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变化。公元7世纪(相当于我国唐代),盛行于印度的是悉昙文字。以玄奘为代表的僧人从天竺(今印度一带)取回的佛教经典都是用悉昙字体写成的。当时,研究悉昙体梵文已变成僧人的必修科目,甚至在文人中,能书写或研读悉昙佛经也变成一种流行的风尚。但在晚唐以后悉昙逐渐衰微,到了宋朝可说几乎完全消失。
11世纪以后,天城体梵文兴起,逐渐代替了悉昙体。它与悉昙体的差别之大不逊于汉字楷书与甲骨文的区别。现在,佛学院中教授的梵文都是天城体梵文,而并非古悉昙梵文。
自从十八世纪后期,梵语已经被使用拉丁字母转写。今天最常用的系统是IAST (国际梵语转写字母,简称为罗马转写字体),它自从 1888年/1912年就是学术标准。从二十世纪开始,西方学者编辑的文字版本以及在国际会议上大多使用罗马转写字体。
返璞归真,追本溯源。书写梵文佛经,必须使用悉昙体,这就是结论.从网上能够找到的只有天城体和罗马转写字体的《金刚经》。但悉昙体梵文的《金刚经》却踪迹难寻。从现有的梵文《金刚经》回译为悉昙体梵文《金刚经》。
从罗马转写字体的《金刚经》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转录为悉昙体。一般而言,数百字的素材就可以形成长卷。根据网上查询,汉字小楷的《金刚经》长卷字数为5000余字,长度
20米,高度33厘米,面积为60平尺。梵文《金刚经》的字数为12000余字,比汉字《金刚经》要多一倍有余。计算下来,梵文《金刚经》长卷的长度将为38米,高度50厘米,面积为171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