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深度学习的特征及其意义(二)

(2019-04-15 20:37:50)
分类: 教师培训

五、深度学习的意涵特征及发生的条件

()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

深度学习并不能自然发生,它需要促发条件。其中,先决条件是教师的自觉引导,此外,至少还依赖以下条件:

第一,学生思考和操作的学习对象,必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具有教学意图的结构化的教学材料。也就是说,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更不能等同于学生的学习对象。学生的学习对象,必须隐含着知识及其复杂而深刻的意义,却又必须是学生当下水平能够直接操作(思维与动作)的材料。如此,便需经过两个转化:由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含有学生品质发展目标的“教学内容”;由“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可以操作的具体教学材料。例如,下面将要提及的“角的度量”一课,便是将简单的数学技能知识的学习转化为饱含“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的内容,再由可供学生操作的材料得以具体化、现实化,引发学生展开主动学习。

第二,教学过程必须有预先设计的方案,要在有限的时空下,有计划、有序地实现丰富而复杂的教学目的。例如,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在教“角的度量”一课时,通过一个一个的问题,既为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又帮助学生进行深入的数学思考,而这样的过程,不是任意妄为的过程,而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俞正强在文章总结了这节课的过程及其设计依据: 

现在,我们重新回顾一下,角的度量技能是如何落实的。

 (1)角是有大小的。(知识复习)

 (2)大小可以用数来表示。(赋值,数形结合是这样培养的)

 (3)表示了其中一个角,其他角便因此也都表示了。(标准的意义)

 (4)任何一个角,都可以通过与标准的比较而确定数值。(度量技能)角的度量技能,是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对学生而言,这一课时,好像不是从量角器的认识、使用开始,却以量角器的使用、认识结束。

这节课的现场非常生动有趣,但教学过程却是经过教师慎重思虑后精心设计的,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成为进行数学思考的主体。俞老师说:“纵观小学数学知识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的培养与落实,体会赋数以形的内容是十分多的,但体会赋形以数的材料却比较少,而这一节课,是让小朋友体会赋形以数的比较好的机会,好的机会绝不能错过。”“好的机会绝不能错过”,便体现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

                         

第三,要有平等、宽松、合作、安全的互动氛围。教学活动本身是严肃紧张的,因此更需要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不以任何理由压制、嘲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倾听、给予回应,与学生平等地展开讨论,等等,是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条件。

第四,依据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整与改进。教学过程虽然是预设的,但依然是流动的、即时的,因而必须依据现场情形进行及时调整。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清晰的评价意识、有明确而细化的教学目标,能及时发现学生行为和反应的教学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收集到有意义的教学反馈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教学做进一步的调整。

深度学习的特征及其意义(二)

、深度学习的理论价值

深度学习的理论不是某一流派的理论演绎,而是历史上优秀教育理论成果及优秀教学实践经验的汇聚与提炼,是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一般道路的现实探讨。

相当长的时期,教学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探索在教学活动的基本问题上,常常偏执一隅。例如,在涉及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时,要么强调学生主体,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对立起来,从强调“学生主体”走向“学生中心”;要么相反,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以至发展为“教师中心”。而所谓的“学生中心”,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外孤立地谈论“学生”的兴趣、需要、尊严,而回避学生在教学中如何获得发展、承担怎样的责任;同样,对于“教师中心”,也往往离开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撇开教学活动去孤立抽象地谈论“教师”的素养与技能,却很少关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现实活动以及教师的价值及其实现。在谈及教学内容(知识,人类认识成果)时,往往孤立地关注教学内容作为认识成果本身的价值,强调它被继承、被传递的重要性,很少自觉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发展进而将学生的发展与未来人类实践活动主动联系。因此,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知识,人类认识成果)常被看作学生经验的对立面,而没能自觉去探讨两者的共通性与连接点。因此,要么是系统讲授,要么是自主探究;要么重过程,要么重结果;等等。

 “深度学习”教学研究项目以及深度学习教学实践的理论价值,不仅在于克服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更重要的是,要克服长期以来的种种二元对立,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知识)获得高度的统一,使教学内容(人类历史文化、人类认识成果)实现其本应有的价值,使教师、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最大发展,使学生能够形成有助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的特征及其意义(二)

()重新认识学生学习的意义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掌握已有的知识(虽然掌握知识是必要的途径),而是为了进入社会历史实践、参与社会历史实践。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就要以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方式,把人类已有的实践(认识)成果转化为自身将来参与社会历史实践的能量,成为有能力、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一员。

因此,在深度学习这里,不是把知识(人类认识成果)平移、传输、灌输给学生,而是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知识发现发展的情境与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成为知识发现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换言之,学生并不静待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进入”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因此,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不止于学习知识,甚至学习知识本身都是手段,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作为主体“参与”(虽然只是简约地、模拟地参与)到人类的伟大历史实践,了解并认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与精神境界,成为具有高级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的未来社会的主人。  

在深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而非学生学习的替代者,教学内容不是只需学生记忆的、外在于学生的静态的客观知识,而是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去理解、领会、评判、体验、感受才能“活”起来、“动”起来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知识的(文字)符号表达以及(文字)符号表述的逻辑,还能够理解文字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内容,即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加工。以诗词学习为例,“小诗小词虽短,却不容易读。它虽以理解客观的词义与句义为前提,但却有作者丰富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蕴含其中,它的意境常常潜藏在容易忽略的一字一句之内,甚至暗含在并未书出的无字无句之中,需要发掘,需要领会。”[7]深度学习就是要引导学生要透过符号去感受理解符号背后的内容与意义,甚至要体会“未书出”的无字无句内容与意义,去理解知识最初发现时人们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的思维方式、思考过程,理解知识发现者可能有的情感,判断评价知识的价值。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知识才可能通过学生的主动操作活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 深度学习的特征及其意义(二)

()重新认识教学内容

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将外在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而教学内容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必先转化为学生能够进行思维操作和加工的教学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所谓“教学材料”,指由教师提供的、蕴含教学意图的、能够通达教学内容的符号或实体性材料。如,用于表述知识的符号,以及具体的物质实体,如教具、音像以及教师的板书、示意图等等。教学材料既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具象化,内在地包蕴着知识、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也包含着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而设计的活动方式、路径以及过程、环节,是教师对学生素养形成的自觉规划与引领。也就是说,教学材料所蕴含的不只有通常所说的“干货”(即“知识”),也有让“干货”得以泡发的情境、情感、情绪(如纠结、疑虑)、价值观、思想过程、思维方式(如质疑、批判、推理、归纳等)等等。这样的教学材料,才是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操作、思考、学习的对象,并通过操作、思考和学习,全面把握并内化知识的核心本质。

教学内容是学生深度操作、加工教学材料之后所获得、体会、掌握了的东西。当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材料后,教学内容便从“硬”的知识转变为动态、丰富、鲜活的人类认识过程,成为可以进行思维操作和加工的对象,从而能够在学习活动中转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现实力量时,人类认识成果(知识)才实现了它自身的价值,才能继续作为认识成果存在于人类历史之中,成为与未来社会实践相关的人类历史成果(而不是静态的存在物)。这正是教学之于人类历史文化的意义,也是人类历史文化自身的价值所在。

()重新认识教师的价值

没有教师,虽会有学习但不会有教学中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意识与能力水平,决定着学生能否发生深度学习。

教师与学生的深度学习是相互成就的。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没有好的教师,不可能有学生的深度学习;同样,在不断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得到持续的发展。

  深度学习的特征及其意义(二)

    在信息时代,教师再也不能只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而存在。引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得迅捷、愉快、彻底,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批判、深入思考,是教师作为教师存在的最根本的理由和价值,也是教师不能被虚拟技术所替代的根本。对于教学中的教师而言,从来没有所谓的“教师中心”,教师的所有愿望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只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学习要求教师自觉地赋予自己更丰富的职责,把社会的期望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愿望,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体会教学材料所蕴含的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容,带领学生从自在的个体成长为有思想、有能力、有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未来社会的主人,这样的教师,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教师,也是成就自己、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教师。

在深度学习这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人类知识与儿童经验、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知识学习与品格养成、知识学习与情感需要不再是分离对立的,而是有机的一体,而教学活动则是与整全的、有意义的学生个体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