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设计学习任务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4-09-24 11:04:04)分类: 教师培训 |
1、
要充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高低之分,但他们都有内在的追求成功的渴望。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投入其中,让更多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任务单的时候充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贴近于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针对同一练习在任务单中提出不同的达标要求,可以将某一实践活动的步骤在任务单中罗列出来供学困生参考,通过这样的方式予以存在能力差异的各类学生尝试获得成功的条件。
2、 要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合适的支架
学习任务单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教学支架,这里的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袖手旁观,教师要在任务单中给予学生自学必要的帮助:可以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信息环境,可以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活动情景,可以将自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步骤呈现在任务单中,为学生搭建自学的阶梯,提高自学的效能。
3、 要有足够的驱动力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单设计的立足点是把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真正转移到“为学生的学”上,并把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作为检验教师的设计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因此任务单的设计要难易适度。过多容易的任务会使学生长时间处于低水平思维状态,尤其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过多的难度偏高的任务则对学生的思维带来压力,尤其易增加学困生的挫折感。因此,任务单是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学情,设计难度适中的任务,这样有利于为各层次学生都提供足够的驱动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4、学习任务的布置既要能够保证大多数同学的成功率,也要能够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要确保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
学生的学习80%取决于学习品质,20%取决于智商。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力、操作力等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动机、习惯与方法、自信心等是学生学习活动动力的调节系统。
智力因素的培养,重点放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能力的培养要从具体方法指导入手,逐步使学生在阅读、思维、语言表达、动手操作方面形成良好的习惯。
阅读的品质,不仅关注是什么,更要关注为什么;不仅关注文本表面的意思,更要关注文本背后反映的意思;不仅关注眼前看到的,还要能够进行适当的联想。不仅能够读懂文本内容,更能联系实际进行必要的体验;
思维的品质,主要表现在敏捷性、深刻性、整体性和创造性四个方面。
所谓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表现为思考问题时的快速灵活,善于迅速和准确地做出决定、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应注意:一是熟能生巧,二是超前思维,三是限时作业。
所谓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和逻辑推理水平,表现为能深刻理解概念,分析问题周密,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应注意;一是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为什么,摈弃死记硬背。二是主动开展问题研究,养成深钻细研的习惯。
所谓整体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考虑问题,总是从整体出发,能够很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培养思维的整体性应注意:一是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二是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三是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道中提炼知识,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
所谓创造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应注意:一是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二是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注重思维的发散,在解题练习中进行多解、多变。
语言表达能力:想说、敢说、会说、善说;能系统完整地说、能有理有据地说、能简明扼要地说、能脱稿自信地说、能具有表情地说、能讲究艺术性地说。
动手操作能力:想好了再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注重流程,力求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