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
(2014-01-02 09:44:46)分类: 教师培训 |
人本主义心理学不像行为主义或认知心理学强调系统理论与严密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只是对人性、对心理学以及对教育的一些观念、态度和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所重视的是人,是人对他自己的看法。生活中的现实(苦与乐)未必能决定个人的行为,决定个人行为者乃是个人对现实的看法(他认为是苦或是乐)。因此,生活经验只能凭当事人主观的感受,而不能由别人的客观测量而推知。
在西方,古典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源头,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文艺复兴以后,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到18世纪的卢梭、狄德罗,再到康德、费希特等人,最后到斐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古典人本主义教育达到了顶峰。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则是以马斯洛(1908-1970),罗杰斯(1902-1987)等人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为先导。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身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价值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未来作出能动选择的能力;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经过众多追随者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相对自成体系的教育理论,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育观角度来看,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对传统教育持批判态度,认为使学生适应学校的传统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这种做法在不同程度上挫败了学生在寻求自我表现和社会化方面的积极性,使儿童不能健康地成长;应该反过来,使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使他们能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其“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产物。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学什么,怎样学,学得怎样,都应由学习者自由讨论决定。人本主义教育倡导非指导性教学,强调让学生亲自体验,在经验中发现自己的东西。在教学内容上,人本主义教育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马斯洛指出有必要让人们学会直接地用新鲜的目光检验现实,而不是只研究别人的实践结果,因为经验是不可由别人代为获取的。在教学方式上,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个别教学,重视家庭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人本主义教育提倡“苏格拉底问答法”,即借助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使学生逐渐了解其所不知的东西。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高度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动态交流,利用即时生成资源,极力倡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