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创中国纪录片票房最高(下)

标签:
纪录片杂谈 |
分类: 纪录片介绍 |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开始关注自然界,《猴族》《微观世界》《喜马拉雅》《鸟的迁徙》都成为纪录片的经典之作,“我喜欢尝试不一样的角色,做演员成功了,就想尝试做制作人的滋味。制片成功了,就想尝试做导演的滋味。人生只有一次,我想用梦想填满它。”但自转型制片人之后,贝汉制作的影片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的影片甚至差点让他倾家荡产。他曾回忆道,“当时压力特别大。做演员时什么都有人照顾,什么心都不用操,但做制片人却什么事都要管,巨大的责任让我的头发全变白了。”
而《海洋》准备了2年,拍了4年,设计了最先进的仪器,用鱼类的视觉来看海洋。从准备到拍摄结束,贝汉一直都在筹钱,甚至一边拍摄一边筹钱。“我并不是个专业的制片人”,他说,“但是对于使命的变换,需要时我会穿上西装。”为了筹钱,贝汉不得不求助于全世界的企业赞助,寻求各国发行商、电影组织和慈善机构的支持。《海洋》最初预算5500万欧元,后来超支900万,这笔钱现在就成了他身上的巨额债务。记者问这笔巨额债务会不会让他感到压力,他说:“梦想当然昂贵,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所以一直做到现在。”
对于影片的教化功能,他说:“我不把自己的电影定义为纪录片,我拍的是电影,不是故事片,也不是纪录片。未来的电影就是没有界限的。我拍摄的这些自然纪录片,本质上和政治片其实没什么不同,它没有说教,也没有对白,只是通过展现自然之美,让观众自己感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