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洋》--创中国纪录片票房最高(下)

(2011-09-28 11:43:02)
标签:

纪录片

杂谈

分类: 纪录片介绍

 
     现在人们给雅克· 贝汉的定义是纪录片大师,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其实是演员出身,早在1966年,凭借在《男人的一半》中的出色表演,年仅25岁的他就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狮奖,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影帝之一,也成为欧洲万千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然而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选择了退居幕后,担当制片人、发行人,他说:“我只不过兴趣太广泛,总想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开始关注自然界,《猴族》《微观世界》《喜马拉雅》《鸟的迁徙》都成为纪录片的经典之作,“我喜欢尝试不一样的角色,做演员成功了,就想尝试做制作人的滋味。制片成功了,就想尝试做导演的滋味。人生只有一次,我想用梦想填满它。”但自转型制片人之后,贝汉制作的影片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的影片甚至差点让他倾家荡产。他曾回忆道,“当时压力特别大。做演员时什么都有人照顾,什么心都不用操,但做制片人却什么事都要管,巨大的责任让我的头发全变白了。”

 

  而《海洋》准备了2年,拍了4年,设计了最先进的仪器,用鱼类的视觉来看海洋。从准备到拍摄结束,贝汉一直都在筹钱,甚至一边拍摄一边筹钱。“我并不是个专业的制片人”,他说,“但是对于使命的变换,需要时我会穿上西装。”为了筹钱,贝汉不得不求助于全世界的企业赞助,寻求各国发行商、电影组织和慈善机构的支持。《海洋》最初预算5500万欧元,后来超支900万,这笔钱现在就成了他身上的巨额债务。记者问这笔巨额债务会不会让他感到压力,他说:“梦想当然昂贵,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所以一直做到现在。”

 

    片中,雅克·贝汉在尽力却小心翼翼地教育公众,当然,他不是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观众,如残忍猎杀鲨鱼获取鱼鳍,用真实血腥的场面潜移默化地引导观众反省自身,质疑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他说:“电影是一种艺术奇景,一种情感来源,但它也可以成为服务与捍卫高尚事业的武器,其中就包括保卫大自然。对我而言,美好的情感是唯一重要的东西。我们需要与自然界和平相处,因为人类不可能孤单地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对于影片的教化功能,他说:“我不把自己的电影定义为纪录片,我拍的是电影,不是故事片,也不是纪录片。未来的电影就是没有界限的。我拍摄的这些自然纪录片,本质上和政治片其实没什么不同,它没有说教,也没有对白,只是通过展现自然之美,让观众自己感受到教育。”

 

    在国内能进入商业院线发行放映的纪录片几乎就像“珍稀动物”一样稀少,究其原因在于观众对纪录片有“没故事,不好看”的成见,而《海洋》将改变观众的看法。不同于大自然百科全书似的纪录片,雅克 贝汉的《海洋》并不传播知识,只是分享大自然的美。用电影手法呈现故事,展现壮观的海洋世界。该片登陆中国后,首先得到了国内影评人的交口称赞,无论是网络还是去电影院观看的观众评价也几乎是一面倒的赞扬之声。

 

                   http://s10/bmiddle/68766e19tadf85c0ef38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