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情万种的马背民族

(2010-08-17 16:35:46)
标签:

毡房

哈族

骨架

窝子

库巴拉

哈萨克

文化

分类: 精彩介绍

本文作者:新影高级美工师潘捷

2009年5月下旬,高峰总导演在新影老故事频道会议室召集拍摄电影故事片《永生羊》的创作会。当时我们手上拿到的是该片故事梗概和电影文学剧本。导演高峰对此片的拍摄构想与框架结构做了详尽和富有激情的阐述:一部带有诗化的影片,一部东方意韵的影片,一部哈萨克民族的影片。同时他谈到了影片的造型和色彩处理基调,“影片应自然流露和自然表现,画面尽善尽美,给人以诗歌般的意境,视觉感官要像世界名画般完善和美妙”。

http://s8/middle/68766e19t8e00e089bc37&690



采风采景 收集与整理历史资料

 

2009年6月24日,执行导演、摄影、美术、制片组等先行奔往新疆采景。为获取对哈萨克民族的视觉形象,美术组首先要对其生活习俗、服装道具、图文资料进行大量的考证工作。我和马大地老师六天内马不停蹄驱车行程4500余公里,参观了乌鲁木齐民族文化博物馆、伊犁哈萨克民族自治州博物馆、布尔津文化馆、哈巴河县博物馆、伊犁州尼勒克文化宣传中心、新源县哈族诗人唐加力克纪念馆、库勒拜乡文化站,沿途中的乡镇文化馆及当地大小书店,并实地走访查看了三个县九个乡镇的戏用道具情况。令人兴奋的是当我们到达尼勒克时,正巧遇“哈萨克民族历史文化交流展览”。在县宣传部长白山白同志的协调支持下,我们在展览会上拍摄了数百张哈萨克民族历史生活图片资料,其中的生活用具、服装服饰、图腾绣品、文字资料,为影片的设计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形象依据。

 

服装服饰 再现和闪回哈族的历史感

 http://s12/middle/68766e19t8e01324175ab&690

哈萨克民族服装服饰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因受制于经济、社会和气候条件,哈族服装分为里外衣、雨衣、礼服和节日服装。礼服多用贵重布匹精工细作。外衣有:长短袷袢,里带毛绒外衣、背心、坎肩和毛皮大衣。雨衣有:粗毛风衣、外套、毡衣。布料主要用呢子、毛绒、丝绸和兽皮。衣物印染的颜料来自树皮和各种野草根,染后的衣料品自然绚丽,散放光彩。

电影《永生羊》是一部反映十九世纪中叶生活在新疆大草原上哈萨克游牧民族日常生活与民俗宗教的故事。随着历史时空的发展变化,当今草原上的哈萨克人虽然还过着游牧迁徙生活,但在居住环境、服装服饰等各个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影片剧本需求的场景、服装、道具相差较远。在依据大量图片资料的前提下,我们完成了《永》戏的服装设计稿,利用PHOTOSHOP制作了演员戏装效果图。在乌鲁木齐、伊宁等布料市场,质地、色调上符合设计要求的布料极少。我们在几百个布料小摊位里逐一过目,沙里掏金。然后将适合的布料剪下小样,回到驻地摊开在床上地上,根据不同的角色综合对比,适度夸张,组合搭配。接下来,与服装厂师傅们反复研究,打版出样,在开机前终于完成了首批夏秋季节服装服饰的制作。

这批具有浓郁的哈萨克族风情的服饰,在演员试装走戏时的效果及后来的银幕视觉告诉我们:服装以银灰色、土地红、松树褚、碳火黑、橄榄绿等彩色为主基调的设计和影片故事贴切和谐,为影片提供了重要的形象空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从天山电影制片厂服装库内挑选借用的二百余套群众演员服装,在大场景的拍摄上同样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道具设计 还原历史空间感

http://s1/middle/68766e19t7499b0a72c10&690

http://s3/middle/68766e19t8e00e89bcd02&690    哈萨克游牧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具有游牧迁徙的生活习俗。这种游牧迁徙生活特性,又决定了其生活用具的特点。春夏秋冬不停地迁移转场,跟随自己的生活必需用品要易搬运,材质耐用,做工牢固,诸如易拆易搭的毡房,装纳衣物的木箱,喝茶吃饭的碗柜,隔湿防潮的地毡,方便拆装的两头高老人木床等等。“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美学纪念碑。影视艺术也是如此,它是特定民族和时代的形象表达,既是个人的,又是民族的,时代的。”19世纪中叶,哈萨克手工艺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存留了历史悠久的原始精神和物质价值。花毡、壁毡、服饰和装饰品在织绣上精益求精,倾注情感。我们在采景的同时,商定“道具以找历史存留的原物件最好”。但当我们跑遍了县、乡、镇后证实哈族老辈留传的东西数量已经很少了。

毡房,是哈萨克游牧民主要的居住场所,也是本影片中最重要的活动场景。哈萨克毡房骨架是由圆顶、支杆、木架和木门所组成,毡房骨架用大小不同宽带连接起来。木架外部用彩色席帘子围裹,整个骨架外部一上一下围上两块毡子。顶部天窗用一块毡子遮盖,木门外挂席帘门。毡房的部件用各种各样的哈萨克手工艺品装饰起来。骨架的多少决定了毡房的大小,小的毡房有3个骨架,大的毡房多到30个骨架组成。当我们寻找了几百顶毡房后发现,现实中的毡房与拍摄要求的相差很大。这里主要指毡房的新旧程度、毡房内装饰图案和围席图案的变迁(现在牧民毡房内芨芨草编制的围席图案大多以熊猫、世界风景为主,且色彩无限的艳丽)。我们在此不是对作品对象进行雅俗点评,影片要求做到的是:拍摄场景道具的历史真实性客观性,它们是要达到历史的真实再现而存在的。

电影艺术之美更依存于形象的逼真。对于细节真实性的要求来说,电影比起其它艺术更加严格,影片中的道具、服装、布景、表演上任何一个细节的失真,都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审美欣赏和评价。影片主人公莎拉家普通朴素的毡房内环境与乌库巴拉父母家的贵族豪华气派形成迥异对比,因此在毡房的布置上应该拉开距离,增大反差。由于租借来的毡房太新,我们决定改动它。我们将很漂亮的、艳丽的90根毡房骨支架,包括1.5米高30米周长的现代熊猫围饰图案全部进行喷涂、改动,并做陈旧处理,细节之处多次喷涂,使陈旧后的莎拉家达到了朴素庄重、自然和谐、普通宁静的氛围,同时也起到了对乌库巴拉家族华贵环境的反衬作用。

影片中历经百年风雨的“冬窝子”(哈语称用原始圆木搭建的冬季居住的木房子)场景是分为外景与内景分开拍摄的。室内戏的搭建安排在阿苏卫摄影棚内完成,“冬窝子”的视觉形象突出长年烟熏火燎、摸爬滚打的生活岁月痕迹。在制景实施中作了如下尝试:调制颜色对搭建的场景进行数次喷涂,尤其在演员表演区域的土灶台、取暖的土火墙上,多次进行细加工,以颜色、水泥浆、木炭灰、砂纸等刷涂打磨。在照明师布灯后,沉实厚重、温暖宁静的“冬窝子”场景和影片的故事情节达到了统一,贴切地烘托了人物的思绪情感。

由于资料详细、定位准确、要求严格,成品后的道具在用材质感、图形图案、时代陈旧感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大处着眼 细处着手精益求精

 

http://s2/middle/68766e19t8e01346a1801&690《永生羊》故事中岩画一景,与故事的生发、延续有着密切的关联,采景将地点选定在北京西山珍珠湖附近的丛山脚下,岩石秀美而壮观。当时室外温度为零下22—24度,过低的温度使颜色在数秒钟内结冰导致无法调色施工。我们备选了几个不同的制作方案:1、斧凿处理,在岩石上起好线稿,按边缘进行凿刻。2、丙稀颜料绘制,用绘画手法表现岩画的凸凹。3、购买了粉笔作为最后的方案。常语说:“有备无患”。以上三种方法混和使用,营造了一处真实可信的岩画场景。

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拍摄完了,留下了许多精致美妙的画面让人回味。摄影师李雄为本片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精力,这也得益于他对新疆一草一木的熟识和热爱,我们的合作默契而愉快。在松口气与定神中自然产生出一些回顾和思考,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如:《永》片中毡房外场景过于“干净”,生活元素在环境中痕迹不足,服装服饰的陈旧程度与效果不够,毡房外表色调过亮等。这些不到位的原因虽然在现场有所查觉,但是迫于时间紧张未能处置。

今天,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传播面既快且广的文化传播方式之一,优秀的影视作品对受众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必然产生影响。愿我们影视人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以创造性的思维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拍摄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美化我们的精神家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