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察卡洛”——纪录藏南被遗忘的神秘世界(美图)

(2010-08-09 16:13:37)
标签:

神秘世界

当地人

川藏线

旋律

卡洛

盐井

文化

分类: 行业动态

 

文/新影历史节目部编导:朱局钊

 

有的地方你也许永远只去一次,但有的地方你注定必须去一次。我不知道在澜沧江大峡谷中,当地人叫着察卡洛(藏语:盐井)的地方是不是可以归到后者。

                                          缘起

记不太清第一次知道盐井是从何而起,应该是始于偶然间在网页上打开的几张图片。仿佛是脱离了与世界的联系,图片中的盐井就那样奇异地出现在我眼前。尽管是寥寥数张,画面上还拙劣地贴加着一堆毫无意义的文字。但那一刻,好奇心已经弥漫身体每一个细胞,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神奇的地方存在。盐井人是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在那神奇的峡谷之中?

人是好奇的动物,对那些新鲜的,游离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事物,总是要格外地充满了窥知的欲望。为什么人对熟悉之外的世界那样充满兴趣?或许是因为人的心一向是有希望的。希望在平常和平凡之外,未知的出现会带来降临希望的契机。冥冥中期待着什么,人似乎都这样。关于盐井,我也一定在期待着什么,只是自己不知道。那些图片给了我希望的可能,一定会有什么在等着。

当有了那一刻的感受后,后面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因为那种感受激发了纪录片人最大的创作欲望,这样的欲望能让整个生命都充满激情和前进的动力,这是任何理论的说教都无法达到的。接下来的我就像是一个探索者,走在一条任何人都未曾踏足过的道路上,喜悦的心情弥漫全身,尽管每一步都不轻松。

 http://s9/middle/68766e19t8d5fa528a0a8&690

                                        本文作者

                                          构想

但是当真正决定要做这个片子时,是几年以后了。或许是有琐事在身,或许觉得这样冒失地闯入一个如此神奇的地方在心理上还没完全准备好。直到有一天,盐井这个选题在心中再也无法绕开时,我才意识到这是我必须要去一次的地方。

陆续从网上收集了很多关于盐井的资料,它的历史,它的风土人情,它的交通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提前构思出一个纪录片的主题和结构。主题先行,起码对于现在栏目化运作来讲不是一个坏事,它能让你有的放矢,能以最经济的时间和资金来比较顺利和高效地完成前期拍摄。对于盐井,这个模式也不例外。结合各种资料,我划分出了三集的结构:第一集,讲述盐井的男人。那里曾经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盐井男人自然成为当地马帮的主角,那一段已经消失的历史是盐井人生活和精神无法游离的时代背影。第二集讲述盐井的女人。从各种资料上得知,生产盐的劳动绝大部分都是由当地的女性来完成的。是她们的劳动在维持着整个盐业生产的正常运行。第三集讲述盐井的孩子。现代交通的发达已经在改变着盐井,尽管相对而言这些改变还不曾席卷盐井人的一切。孩子成为这种改变的踊跃参与者。他们既是盐井的变化又是盐井的希望和未来。

考虑到盐井地区属于西藏最南,在横断山脉地段,高山峡谷的尺度展示的是一个超越日常生活的巨大空间。因此,两极镜头的运用应是一个重点,这样更能展现出这种巨大尺度的张力。同时固定镜头也应该大量运用,因为盐井这样的题材脱离了中国目前的主流文化,对这样的题材,你除了静静地看,没有比这更好的观照手段。

另外,出于对后期编辑和整体包装的考虑,我在脑海中也先入为主地想象着背景音乐的旋律。如果把这个片子作为一幅画来创作,把整个片子的故事比喻成那些笔墨,容纳这些笔墨的背景就应该是一汪清澈湖水的水面。这背景就是我想要的一首歌或者是一段旋律。想象中,这首歌或者旋律是没有任何现代乐器的伴奏。最好是路过当地人的藏式木楼,楼里的一个藏族女孩子正在专心地做着什么事情时,她不经意中轻轻哼唱出的一首歌。女孩子清婉的哼唱又更加衬托出乡村的安静。关于盐井人的故事全部都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展开。

当然,所有这些设计对一个从未曾涉足过的地方来说,只能用勉强来形容,因为此外再也没有更多的办法。

                                           出发

对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盐井实在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它地处西藏昌都地区的芒康县,隐藏在西藏最南边的澜沧江峡谷中。也许恰恰是交通的不便才让它的神奇延续到今天。

通往盐井的第一步是联系好当地人,取得他们的配合,否则我们将寸步难行。从西藏芒康县宣传部到昌都地委宣传部再到西藏自治区宣传部,凭着一部电话和耐心,终于拿到了去往盐井最畅通无阻的通行证。

一个编导,一个摄像,一台DVCPRO,一个大三角架,一个广角,一个液晶监视器,话筒、电池、磁带以及几大包行李,构成了摄制组的全部内容。飞机到了成都后,我们决定走川藏线坐长途大巴去芒康,据说需要两天两夜。在决定第二天出发前的当天下午,我们跑到郊区的长途汽车站,被告知,开往芒康的大巴三到四天才有一趟。一头冷汗。我们还被告知,我们正赶上了那第三或者第四天,而且只剩下汽车最尾部的两个座位。一身冷汗。

在风光无限的川藏线上,长途中的细节基本省略。到达芒康县的第二天,我很清楚地记得,当车翻过那座著名高山,行驶入峡谷中时,有人指着远处雪山脚下峡谷底那一点点亮光说,那就是盐井!一种类似神圣的感觉突然直冲头顶。我真地在接近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契机。尽管我不知道期待的具体是什么。

当然最重要的莫过于那一片悬在峭壁之上的盐田。澜沧江水从峡谷底奔腾而过,映衬着江两岸那一片悬空的田野。远远望去,仿佛是另一种文明所留下的奇特建筑。其实盐田是适合一个人独自呆着的,最好就一个人,穿越过陡峭的山崖后,沿着盐田下面的木棚,安静地走,看悬崖下的江水咆哮而去。你和整个盐田都是安静的,安静里有千姿百态的立柱、盐柱和迷宫般层叠错落的盐田小道。奇特的结构也让光线在这里得到最自由地展现,每一次转身后的打量,都是一个崭新的光影新构图。偶尔会从你意想不到的角落穿越过盐田女人的身影,随后身影又消失在不知何处。盐田里,阳光和风在静静地孕育着它们的作品。头顶不时会有盐田渗漏的盐水滴落在你的身上。这些分明是一个久违了的梦,在向你预示着一个久违的开始。

盐井的风光是那种你想象不到的美,而且无处不在。

http://s6/middle/68766e19t8d5fbab917d5&690



                                            记录

第一天的工作开始于峭壁上的盐田下面,我和摄像面对着脚下深如鸿沟的澜沧江,斜蹲在盐田狭窄过道上进行着一番谈话。亲眼所见的盐田依然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说,我想要表达的,是盐井人安静的心。我要求的很简单,就是每一个镜头你要把心放下,用盐井人的眼睛去看镜头里的画面,用盐井人的心态去记录所看到的一切。

随后的拍摄和采访所得既在我出发前的主题之中,又在主题之外。盐对这片土地的人而言,意义格外不同。而他们所存在的世界,对在大山之外的繁华世界而言,意义更是格外不同。当初,我一心想录制一段由女孩子哼唱的旋律。当地人很热心地找来了他们认为在盐井最好的歌手。但是一开机后,她们高亢嘹亮的嗓音将整个空荡的木式藏居客堂填得满满当当,就像一只雄鹰要撕破残云冲向天之外,感觉极其震撼。但是我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后来,当地人告诉我,在他们这里,没有我所说的清婉的哼唱,盐井人唱歌从来都是辽阔高昂的。反倒是真有一次我们在一条小巷中走着,突然就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哼唱。当我们驻足凝神听得正发呆时,哼唱却不知道消失在何处了。

在盐井,我们住的地方应该叫旅店,名字却模仿内地农家乐的称呼,叫藏家乐。老板是一个非常精明能干的人,做的饭菜简单但是很好吃,他的父辈祖辈都是以盐为生。据说这是盐井第一家藏家乐。老板性格很好,基本能说汉语,有时候一本正经地开个玩笑能把你乐得要死。或许按照当地人的眼光来看,老板的头脑属于狡猾一类。但即使是这样一个生意人,你依然能够感受到他精明背后的朴实。在盐井,我找到了一种很久违很亲切的东西,它存在于一个美丽并且安静纯洁的峡谷当中。那是人类不应该遗忘的生活方式。

每天清晨,我们醒后推开窗户,峡谷对面那座巨大的山总是被云雾围上一条乳白的腰带,山顶的积雪安静地守候着峡谷和村庄。之后就是一整天的拍摄、采访。绝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交给了选角度,计算工作日程,扛机器架子,安排采访和在盘山公路上的来来回回。

                                          向往

所有这些过程和细节,以及回北京后的几个月后期制作,诞生了这部叫《察卡洛》的纪录片。尽管没有找到我想要的那种背景音乐,但是最后还是在海量的CD中搜寻出了类似的旋律。总之,一切都在片中了。

现在回想,仿佛去盐井的过程就像一场细节繁多的梦,好像很真实,但感觉是那样的遥远,不可触及。任何一个细节都无法证明盐井之行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山顶宁静的积雪,多么令我神往。

在好奇心的背后,我轻轻走进了一个安静而纯洁的世界。与其说盐井给予了我创造的灵感,倒不如说是盐井给了我心灵的感动。我想起了那些在山峦间盘旋的巨大线条,那是马帮们通向拉萨的茶马古道。它从远处的峡谷延伸到盐井,再从盐井的澜沧江峡谷底一直往上,延伸过许多雪山,据说能到达怒江,再穿越无数曾经辉煌现在没落的驿站,最后通往拉萨。我得背上背包帐篷去安静地走一趟。

 http://s12/middle/68766e19t8d5fc107cc0b&690
                                             本片摄影师

 

——摘自《桥·纪录影视》2010年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