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课例推荐:《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2018-05-10 20:00:51)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案例

《项羽本纪》教学设计

广州市天河中学  杨换青

【教学设想】

    在上这节课之前,安排一课时疏通课文的重点字词,落实知识点,学生基本掌握文章大意。本节课选择《垓下悲歌》这个片段作为鉴赏内容,以“朗读、赏析、探讨”作为教学的三个基本点,在紧扣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延伸,增加课堂容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项羽对话、与作者对话,学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旨在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掘、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真情阅读、赏析细节,紧扣文本,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

    2、通过合作探讨,深度思考,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

    3、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掘、思考、探究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掘、思考、探究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导入语

    (课前播放《十面埋伏》)《十面埋伏》紧张的旋律仿佛把我们带入刀光剑影的主战场,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汉军重重围困的绝境中,英雄项羽慷慨悲歌。今天,我们来学习《项羽本纪》的选段《垓下悲歌》。(板书课题)

二、文本鉴赏

(一)   垓下别姬

(1)(播放月下泛舟之虞姬配乐片段,渲染凄清苍凉之氛围)学生朗读《垓下歌》,教师点评。

2)赏析细节“可奈何”“ 奈若何”,感知悲的基调

    明确:多媒体出示——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中指出:“‘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其中有今非昔比的悲叹,有对时运不济的悲愤,有对宝马和美人的悲愁,有满含着大势已去、败局已定、英雄末路的悲壮。  

3)赏析细节 “莫能仰视”,感受悲的氛围

    (多媒体出示—— “巨鹿之战”一节,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霸王别姬一节,“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比较“敢”与“能”所反映的不同心理。

明确:“敢”是对项羽的畏惧,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能”可见项羽左右虑及自身的命运,不禁悲哀哭泣 ,受到感染,泣不成声,不忍心看,也怕伤害自尊。一字之差,境界全出,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

(4)霸王别姬一节,体现的是“情”。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吟诵《垓下歌》,体验项羽曾经的豪情,此时的柔情、悲情。

(二)东城快战

(1)请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项羽拔山盖世的豪气的语段,分析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夸张;在数据上进行对比;(多媒体出示文段)

(2)东城快战一节体现的是项羽的“勇”,要求学生朗读,读出一种速度感和力量感。

   (多媒体出示  描写英雄人物张飞的文段,拓宽知识,感知战场英武形象)

(三)乌江自刎

(1)赏析细节, “我何渡为”,“为”是句末反问语气,这里用感叹号。这里已经无须设疑,项羽已坚定了自杀的决心 。后文又包含了什么感情?是对江东父兄的愧疚和忏悔 。

(2)项羽不是不能过江东,而是不肯过江东。乌江自刎,体现了项羽的“义”。

(3)学生朗读,感知项羽当时心理。

三、探究思考 

   小组合作探讨问题:项羽叱咤风云,英勇善战,为何最后会以失败而告终?

   (1)田父欺骗项羽,暗示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性格残暴,不得民心

补充资料,帮助理解:多媒体出示---《史记》中三次写到项羽坑埋军民:

    其一,攻打襄城后,把守城军民全部坑杀。

    其二,巨鹿之战后,经过一系列战争,章邯率众来降,项羽以人心不服为由,把秦兵二十余万全都坑杀。

    其三,田荣叛乱,项羽率兵击之,得胜后又把齐的城廓烧毁,把降卒坑杀。

项羽刘邦入关后:

    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秦人喜”,“秦人大喜”“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而项羽入关是“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明确:项羽不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把自己的困境归于天意,其实,是残暴的性格让他失去民心。当然,项羽本人永远意识不到这点。

(2)东城一战,项羽决定“快战”,体现其谋略不足

   多媒体出示:“快战”与“决战”有何不同?(学生讨论)

   明确:“快战”注重过程,图个痛快,速战速决,不考虑战争效果;

   “决战”不管战况如何,作战人明白战争的重要性,事关生死,决一胜负,决一雌雄,有求胜的欲望。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至关重要,决定生死的最后一战,作为最高统率的项羽应有“决战”之谋略,而非“快战”之意气。

(3)本身脾气急躁,且陷入困境,最终失败。

   补充资料:龙且率20万兵击韩信,被韩信杀掉;鸿沟协议签订后,刘邦背信弃义,背后反击;垓下之围,无法突围;虞姬殉情;四面楚歌是刘邦的诡计、、、

(4)结合作者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多媒体出示)

四、课堂小结:

    项羽叱咤风云,勇武善战,义薄云天,侠骨柔肠,本可以立于天地之间,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却因其执迷不悟,不得民心,最终将英雄的宝剑挥向自己,悲壮地躺在乌江边,完成了人生意想不到的谢幕,他的死令人遗憾惋惜,项羽注定是一位令人叹息的悲剧英雄。

五、作业:结合前人对项羽的评价,展开研究性学习《我看项羽之死》。

 

附板书:            项羽本纪

                            司马迁

         悲剧           垓下别姬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英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