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李长之如何评鲁迅

(2012-11-13 14:38:38)
标签:

李长之

《鲁迅批判》

文化

分类: 读书杂记

看李长之如何评鲁迅

 

一个人,无论其如何伟大,身上总归有缺点;一个人,其创作的作品如论如何了不起,总会存在瑕疵,这应该是常识了。但我们违背常识的事情就做了不少,比如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一个偶然的机会,买到本李长之先生著的《鲁迅批判》,一读之下,激动不已,却原来文学批评可以这样写,却原来对于名家也是可以指出其缺点的。而作者所具有的,除了求真的态度与难以掩盖的才气外,就是他具有最最基本的常识了。

鲁迅先生的伟大自不待言,其作品之光辉任是谁也掩盖不了。作者在此前提下,将鲁迅放入其所成长的社会环境中,结合其生平,分析了他精神上所经历的几个阶段,扫描了他的全部作品,肯定其不朽之作,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那些失败之作。在第三章第四小节《鲁迅在文艺创作上的失败之作》中,作者这样写道:

我觉得鲁迅有几篇东西,却写得特别坏,坏到不可原谅的地步。

在《呐喊》里,是《头发的故事》《一件小事》和《端午节》,在《彷徨》里,是《在酒楼上》《肥皂》和《兄弟》。

有的是因为故事太简单……有的是因为利用一个人的独白,述说一个人的经历,结果就往往落单调……故事简单,是材料的问题,独白而落于单调,是手法的问题。这都不是根本,根本是,鲁迅更宜于写农村生活,他那性格上的坚韧、固执、多疑,文笔的凝炼、老辣、简峭都似乎不宜于写都市。……在鲁迅写农民时所有的文字的优长,是从容、幽默,带着抒情的笔调,转到写都市的小市民,却就只剩下沉闷、松弱和驳杂了。

而作者对鲁迅具体作品之艺术性分析上,也非普通人所能及。比如在对《故乡》中所描写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作者这样评价:

这是真正的农民!农民最关心张家长、李家短,最好数算别人的兴衰、出入,倘若在事实上并不知道时,便自己凭空捏造,却又信以为真,愤愤之心常是有的,顺便拿东西,更是常事,所有这些地方,都是农民的真正面目,因为是真正面目,所以我不以为是侮辱。

再比如对鲁迅杂感文特殊风格之剖析,“他的文字,有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倘若说出来,就是他的笔常是扩张又收缩的,仿佛放风筝,线松开了,却又猛然一提,仿佛开水流,却又预先在下流来一个闸,一张一弛,使人的精神有一种快感。读者的思想,先是随着驰骋,却终于兜回原地,也即是鲁迅所指定之所”。“鲁迅之所以能够用那些转折的字者,是因为他思想过于多,非这样,就派遣不开的缘故”

在第五章《总结》中,作者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精神面貌:“鲁迅在灵魂的深处,尽管粗疏、枯燥、荒凉、黑暗、脆弱、多疑、善怒,然而这一切无碍于他是一个永久的诗人,和一个时代的战士。”认为他是诗人与战士,而非一个思想家,“然而鲁迅不是思想家。因为他是没有深邃的哲学脑筋,他所盘桓于心目中的,并没有幽远的问题。他似乎没有那样的趣味,以及那样的能力”。

出书初版于1936年,是时作者仅25岁,尚未从清华毕业。该书是唯一经过鲁迅先生披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也是鲁迅研究史上赫赫有名的著作。李长之也通过此书,展示了真正的批评精神——“批评是反奴性的。凡是屈服于权威,屈服于时代,屈服于欲望(例如虚荣和金钱),屈服于舆论,屈服于传说,屈服于多数,屈服于偏见成见,这都是奴性,这都是反批评的。千篇一律的文章,应景的文章,其中决不能有批评精神。批评是从理性来的,理性高于一切,所以真正的批评家,大都无所顾及,无所屈服,理性之是者是之,理性之非者非之。”(《批评精神》)

现在,中学课本中还选有不少鲁迅先生的作品。我觉得,教师在讲解这些作品时,完全可以将此书推荐给学生,作为扩展阅读的材料,如此以来,就有利于学生对鲁迅作品的进一步理解。

(刊《新读写》杂志 2011年第1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谁养活了谁?
后一篇:狗的命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