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季养生各有侧重 正月过后春归大地 春时养生者来参考

(2011-02-25 00:01:03)
标签:

健康

祖国中医对四季养生非常重视,正月过后春归大地,阳气升发,冰雪消融,蛰虫苏醒。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春季是人体调养身体五脏大好良机,按照“四季养生各有侧重”的原则: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秋季养肺、冬季养肾。

饮食调养

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一般说来,为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为扶助阳气,此时,在饮食上应遵循上述原则,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如:麦、枣、豉、花生、小葱、香菜等,要多吃蔬菜如小白菜、油菜、菠菜、韭菜和淡水鱼等。这个季节多食点蔬菜和水果是很重要的,同时还应注意,再顺口的食物也不暴饮暴,不食生冷粘杂之物,以免伤害脾胃。口味上宜少酸偏甜,另外饮酒需少量,少饮一点点有利于通经、活血、化淤和肝脏阳气之升发。但不能贪杯过量,因为肝脏代谢酒精的能力是有限的,多饮必伤肝。春季易咽干口苦,提倡多喝水或饮花茶有利于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后毒素对肝脏的损害,并且做到养胃健脾护肝。

特别说一下,饮末莉花茶可帮助散发冬天积郁在体内的寒气。同时还能促进人体阳气生发,令人精神振奋,消除春困。

《素问》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泄之”。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且足以影响脾胃的适化功能,故《摄生消息论》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春时木旺,与肝相应,肝木不及固当用补,然肝木太过则克脾土,故《金匮要略》有“春不食肝”之说。由此可见,饮食调养之法,实际应用时,还应观其人阴阳虚实;灵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

精神养生

中医讲究"五行",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春季养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遇事须心态平和,自我放松。在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应该踏青问柳,登山赏花,临溪戏水,行歌舞风,陶冶性情,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春季的大自然相适应,充满勃勃生气,以利春阳生发之机。

运动调养

在寒冷的冬季里,人体的新陈代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器官的阳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后,应加强锻炼。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广场、树林、河边、山坡等地,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尽量多活动,使春气升发有序,阳气增长有路,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年老行动不便之人,乘风日融和,春光明媚之时,可在园林亭阁虚敞之处,凭栏远眺,以畅生气。但不可默坐,免生郁气,碍于舒发。

起居调养

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皮肤腠理逐渐舒展,肌表气血供应增多而肢体反觉困倦,故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说,往往日高三丈,睡意未消。然而,睡懒觉不利于阳气生发。因此,在起居方面要求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在庭院或场地信步慢行,克服情志上倦懒思眠的状态,以助生阳之气升发。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加之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春天不宜顿去棉衣。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减脱冬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为此,《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老老恒言》亦云:“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这几张照片是前几年用卡片机拍的效果一般,发文配图之用,作个对大自然美好景致的爱恋。

http://s7/middle/6875b59et9d0ac41a68d6&690正月过后春归大地 春时养生者来参考" TITLE="四季养生各有侧重 正月过后春归大地 春时养生者来参考" />

http://s16/middle/6875b59et9d0abceb1b8f&690正月过后春归大地 春时养生者来参考" TITLE="四季养生各有侧重 正月过后春归大地 春时养生者来参考" />
http://s2/middle/6875b59et9d0abe251b91&690正月过后春归大地 春时养生者来参考" TITLE="四季养生各有侧重 正月过后春归大地 春时养生者来参考" />
http://s9/middle/6875b59et9d0abf7c3138&690正月过后春归大地 春时养生者来参考" TITLE="四季养生各有侧重 正月过后春归大地 春时养生者来参考"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