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广东紫金县中镇黄氏谱序选读(之一)

(2014-06-18 19:49:49)
标签:

转载

分类: 序言跋语

紫金中镇黄氏谱序选读

——黄永贵2009年主编的《黄氏族谱》选载

谱序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序和他序的区别。谱序的内容,主要记叙族姓的来源,先世仕宦与德行,宗族的迁徙以及本家谱的编修和续修情况,竭力阐述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够敬祖向善。我族广东永安(今紫金县)中镇黄氏,素有编修家谱族谱的传统。在历次编修的家谱族谱中,都有一些内容丰富情真意切的序文。下面选刊的四篇序文,都是明朝年间的东西,笔者是从重庆潼南县玉溪镇粮站退休职工黄维凤宗亲保留的老谱抄本中发现的。现在重读这些序言,黄姓子孙会从中得到许多教益。

1、黄若霓为黄若霖修《黄氏族谱》序

昔郭、狄二公不认远祖,古今是之。至卢陵欧阳不失一祖,余窃慕焉。及读司马子长摭③周谱国语而作世家,然后知谱之系于族也大矣!夫谱者,普也,联密,统昭穆也。谱者,公也,严是非,示劝惩也。非其族而牵合附会以为同族,惑焉。非惟见鄙于郭、狄二公,其不见笑于卢陵者,鲜矣!然人本乎祖,犹木在山,水在壑也。郁郁青青,蔚然畅发;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岂偶然哉!本盛末茂,源深流远,自有不诬者。吾黄原肇迹江夏,自战国春申君歇公,至相承郭威王时平章峭公,以下之世远年湮,无可稽考。又至宋元时,我太祖讳城,住江西南丰,转迁赣州瑞金县,传至百世不迁之祖讳伯,字海龙,住中镇,次祖讳僚,字海虎,住程乡水南,传下十二世,其间登仕籍、拖缙绅者,彬彬相望。非本盛源深,讵至此乎?

霓自少时,见祖堂中每书“江夏”二字,初不知其义。后为灌阳令,转迁江夏,知二县事,始知派出江夏。及考江夏世系,皆亢宗大族。霓不敢远认,以为郭、狄、欧阳羞。及挂冠归,取若霖弟谱考之,与江夏若合符节焉。始抚然叹曰:“黄氏自兵之余,族谱散逸,昭穆失序。吾弟不辞劳辛,纂集一谱,倾资刊录。呜呼!斯举也,尊尊亲亲之义明矣;萃涣合离之道昭矣。”且血脉相流,世绪相继,提吊有法,其绪易寻也。行状有赞,其事不泯也。母有嫡庶,而各注其所生;女有长幼,而各注其所适;妻族书其从来,葬埋书其茔地;抱养者删不入谱,贫贱者录不失遗。采新摘旧,删繁缀略,其文详,其事核,其法备。千载以下,有贤肖子孙出览斯谱,也有不足动其继述者乎!夫天下之大,虽非一家一族之可比,然天下者,家之积也。使天下之人,各爱其亲,各睦其族,可谓大孝矣!岂曰小补之哉!兹因修谱告成,霓叨昭穆之末,义不容辞,不敢自谓无文而遂嘿嘿也。因书之以俟后之重修者。

万历二十六年戊戍仲冬月吉日

知广西灌阳县事  十二世嗣孙  若霓  熏沫敬书

 [注释]

①卢陵欧阳:指欧阳修。他采用史书体例和图表方式编写了自己家族的新型家谱,成为后世修谱的范本。②司马子长:指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太史令,他主持编修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③摭:ZHí,摘取。④联密逖,统昭穆:逖,远;昭穆,代祖宗。全句的意思是把亲近的人疏远的人都联系在一起,把辈分高的辈分低的祖宗都统一在一起。⑤不可诬者:诬,欺骗人;不可诬者,不是骗人的。⑥世远年湮:湮,埋没;世远年湮,年代久远被埋没了。⑦讵: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⑧尊尊亲亲:第一个尊,动词,尊敬;第二个尊,名词,长辈;第一个亲,动词,亲近,第二个亲,名词,亲人。⑨行状:旧时叙述死者世系籍贯、事迹的文章。

[译文]

从前,郭、狄两位先生不知道自己的远祖。(如果没有谱),古代的人,今天的人,都会是这样。卢陵欧阳氏(因为有家谱),对自己的每一位祖先都知道,我也暗中羡慕。直到读历史才知道,司马迁就是摘取周谱国语的材料而写出了“世家”。这时我才明白,家谱族谱对于家族的关系很大呀!家谱、族谱,在家族中它具有普遍性,把亲近的人疏远的人都联系在一起,把辈分高的辈分低的都统一在一起。家谱、族谱,在家族中它还具有公正性,严肃地对待正确与错误,明白地表示勉励与惩戒。(有些人),不是自己家族的人,却牵强附会地写进自己的家谱中,真让人闹不明白喔!(这样做),不只是被郭、狄这些先辈瞧不起,如果不被欧阳修们笑话,那才是稀奇事呢!

人的根基在于祖先,就象树木只有长在山上,它才能郁郁青青,生长得茂盛;水流只有蓄积在江湖中,它才能浩浩荡荡,一望无边。难道是偶然的吗?根基深草木才茂盛,源头长江河才流得远。这道理自然不是骗人的。我们黄姓是从江夏县开端的,从战国封春申君的歇公,到(后周)郭威王时任平章职务的峭公,以下的因为年代久远被埋没了,已经不能查考了。到了宋朝,我太祖叫城,住在江西南丰,后来又迁移到赣州瑞金县。传到我们这一支的开基始祖老大叫伯,字海龙,住中镇,老二叫僚,住程乡县水南,传到我们这一代已经是十二代了。这当中,入仕被登记在册的,或至今穿戴着官服的,经常能够见到他们彬彬有礼的身影。我们黄姓家族如果不是根基深厚渊源长远,哪里能够到这一步呢?

我从小就看见祖堂中经常写着“江夏”这两个字,开始不明白它的含义。后来当了广西灌阳县令,又转任(湖北)江夏县,知两个县的事,才知道我们家族是从江夏发派出来的。等到作了一番考察之后,才知道江夏各支派都是声望高子孙多的大家族。当时我不敢去认亲,怕被郭、狄、欧阳他们羞辱。直到我退休回家,拿来若霖弟编修的族谱作了一番考证,原来我们与江夏果真是同源流的宗亲。我这才抚摩着谱感叹:“我黄氏在兵灾战火中丢失了族谱,族中老少连辈行都搞不清楚了。我弟不辞辛劳,编修了这本谱,并且出钱把它刊印出来了。不容易啊!”他这个举动,把尊敬长辈亲近族人的意义讲明确了,把维护家族的团结统一的道理也说得更清楚了。

并且,(从编写来看),血脉一贯下来,世系相互衔接,编排方法得当,各个支派的头绪很容易找到。行状对他们的生平作了肯定,他们的事迹就不会消失了。不管是嫡母庶母,她们所生的子女都注明了;不管是大女儿小女儿,她们的婚配也注明了。对妻子的家族书写了他们的来历,对逝世者记下了他们的墓地。对抱养的子女删去没有写进谱中,对贫穷低贱的人也照样录进谱中,并没有把他们丢下。(从文字材料来看),采纳新的,摘取旧的,删除多的,补充少的。(总的来看),这部谱,文字详明,事迹真实,章法完备。恐怕千年以后,有孝子贤孙拿出这本谱来读,也不会有值得改动的地方。世界这样大,虽然不是一家一族可以相比的,但世界是一个一个家族累积起来的。假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够各自热爱自己的亲人,和睦自己的宗族,这就可以算是行大孝了,怎么能说是小补呢?今天因修谱宣告完成,我在家族中算是晚辈,义不容辞,不敢自认为无文才就不答应。于是写下了这些话,以等待后来的重新修谱的人。

万历二十六年戊戍(公元1598年)仲冬月吉日

知广西灌阳县事  十二世嗣孙  若霓  熏沫敬书

(原文标点、注释并翻译者:黄永贵)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