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历程

(2010-07-08 09:30:44)
标签:

教育培训

多元智能

幼教

育儿经验

早教培训

亲子

点视笔

点读笔

杂谈

分类: 适性发展教育

      

20世纪初,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创造智力测验,用来测量人类智力的高低。   

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提出 “智商”的概念,用数值来表示智力水平。   

1935年,亚历山大第一次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都是直接影响和制约智力因素发展的意向性因素。遗憾的是,这一理论当时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设“零点项目”,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戈尔曼主持,主要任务是研究在学校中加强艺术教育、开发人脑的形象思维问题。此后20年间,美国政府为该项目投入了上亿美元,参与研究的科学家、教育家超过百人。他们先后在100多所学校做实验,有的人从幼儿园开始连续进行20多年的跟踪对比研究。研究成果包括几十本专著的出版及上千篇论文的发表。“多元智能理论”就是该项目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此项目中,首先重新考察了大量的、迄今没有相对联系的资料,即关于神童的研究、关于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关于有特殊技能而心智不全者的研究、关于正常儿童的研究、关于正常成人的研究、关于不同领域的专家以及各种不同文化中个体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的分析整理,他提出了自己对智力的独特理论观点。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首次提出并着重论述其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结构,并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八种智力,即著名的加德纳八大智能。奠定了多元智能的理论基础。

目前,多元智能理论已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最具影响力的智力理论之一,相关文章、研究项目、书籍和实验学校仍在不断涌现。

 

 

 

相关阅读:

多元智能——适性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

加德纳八大智能简介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与世界的现状和未来(一)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国与世界的现状和未来(二)

李岚清谈素质教育与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划时代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