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bmiddle/6872ee1dhc4b84596fdcf&690
前几天终于看完了麦家的小说《风声》,看后的感觉是:震撼,相见恨晚。
我之所以看《风声》是因为想解密《暗算》,前不久在网上看了小说《暗算》,感觉很好,但疑惑在于第三部《捕风》,原以为《捕风》的故事当然是和电视剧一样,是关于钱之江的故事,因为那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太深了,以为小说能获茅盾文学奖,一定与这个故事的精彩有很大关系,可看完小说,发觉不是这样,钱之江的故事根本不是小说中《捕风》的内容,麦家在后记中也简单提到了这一点,但只是一带而过,没有细说,这让我感到很困惑,想到紫涵是谍战迷,她一定看过《暗算》原著,便去问她,紫涵老师不愧谍战剧控,成竹在胸,大家气派,很淡定,没跟俺啰嗦,给俺简单回复:去看小说《风声》吧,看完你就明白了。她这一说其实俺更糊涂了,《暗算》和《风声》有什么关系呢,莫非《风声》小说中有钱之江的故事?于是在网上搜来《风声》来看,没看前言,直奔小说正文,一看还是李宁玉、顾小梦、吴志国、王田香这些俺在影视剧中早就熟知的名字,没有钱之江的身影啊,依旧困惑。恰好这时欧洲杯来临,忙着看球,就把这事儿搁下了。欧洲杯结束,看啥都没劲,又想起《暗算》的疑惑还没结果,加之紫涵在给俺的《刀尖的背后》的博文留评中又提到《风声》,说《风声》是真实的,确有其事,这下坚定了我看小说《风声》的决心,当俺真正认真去读小说原著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不用看完小说,只需看完前言就可解决俺对《暗算》的疑惑。而且《暗算》和《风声》的关系也一目了然。
原来奥妙和答案都在前言里,偏偏俺当时没拿前言当回事。
麦家在前言中明确指出,电视剧《暗算》的第三部分《捕风》的内容完全出自他的虚构和想象,是根据他以前创作的短剧《地下的天空》改编的,没有原型,《听风》和《看风》多少还有些原型。让麦家始料不及的是电视剧《暗算》大火,红遍大江南北,关于《暗算》的赞誉、争议以及疑问也铺天盖地而来,整得麦家都有些招架不住,在众多的来访者中,有一位姓潘的化学教授引起了麦家的注意,潘教授博学睿智,侃侃而谈,话题自然离不开《暗算》,潘教授和我一样也对第三部分《捕风》抱有浓厚兴趣,而且认真看了两遍,和我不同的是他的疑问在于:《捕风》是否有出处?麦家如实回答:没有出处,纯属虚构。潘教授良久沉默,随后用了大约半个小时的时间给麦家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也涉及到他的父亲——潘老。麦家听后完全惊呆了,因为这个故事和他虚构的《捕风》中钱之江舍命送情报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更为复杂玄妙,更重要的是,它是真实的。故事中的几位当事者还都健在,潘教授建议麦家可去采访他们,麦家自然欣然前往,访谈几位亲历者的结果是:这个神奇故事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这个故事就是《风声》。
以这种奇异的方式,《捕风》的故事也找到了原型。也就说,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李宁玉、顾小梦、吴志国、王田香等人,历史上都确有其人。没看小说《风声》前,我早已看过电影《风声》和电视剧《风声传奇》,看后的感觉是似曾相识,因为它们的内容和电视剧《暗算》中“钱之江的故事”太相似了,甚至有些雷同,觉得麦家没有什么突破,甚至搞不懂为什么麦家还要费神费力写一个和《捕风》差不多的故事,现在看了小说《风声》一切都清楚了,原来虚构在前,真实在后。而且小说《风声》的内容,和我们所看到的据此改编的影视剧的内容有很大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读小说的时候你是在和历史对话,和真实握手。用麦家的话说就是:假李逵遇到了真李逵,假李逵注定要败下阵来。
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风声》热早已刮过,我读《风声》小说尽管有些晚,有些迟,但庆幸自己毕竟搭上了《风声》的末班车,《风声》小说专列载着我呼啸而去,一路狂奔,沿途的险滩美景令我目不暇接,好像置身梦幻,专列到达终点时,我还如在梦中,好久缓不过神来。电视剧《暗算》中的《捕风》已足够精彩,但小说《风声》除了精彩简直就是神奇,因为《风声》是上帝的手笔,是上帝的杰作。
关于小说《风声》,我还有很多话要说,很多感受要写,一向笔拙手懒的我,很快会更新博文,因为《风声》和《刀尖》一样真实,但比《刀尖》更神奇。所以下一篇博文将是《风声的背后》。
http://s5/bmiddle/6872ee1dhc4b8a5a04594&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