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早教婴幼儿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早期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在人在早期接受的教育。早期教育可以专业,也可以不专业;实施早期教育的方法可以学习,也可以不用学习;当你想学习如何为孩子做早教的时候,就需要在早期教育前加上定语“科学式”;当你觉得不需要学习自己也可做时,就不需要管早期教育前面有无什么定语,你自己自发性、随意性的方法,已经为你的早期教育定性了。
我不知道从什么开始孩子需不需要做早教成了争论的焦点,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家长一谈到早期教育就谈虎色变:“我觉得我的孩子不用教,为什么要给他做早教?!搞那么累干嘛?”很明显,当家长这样说的时候,已经把早期教育看成了知识教育,怕会为孩子增加负担,更担心会剥夺了孩子童年的快乐权了。如果多一些这样的家长倒也是好事,最起码,他们是以孩子轻松快乐成长为目标的。
可事实上,却也事与愿违,他们又会因为误读孩子的行为(爱吃手、爱扔东西、吃饭到处跑等等)而让孩子不快乐;他们还会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大脑发展关键期而耽误了孩子;诸如此类等等的原因,我认为是大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发式早期教育跟科学式早期教育混为一谈,有的甚至把早期教育当作知识教育,把大脑潜能开发当作记忆力训练、认字训练、背唐诗训练了。
今天,我就来谈谈自发式早期教育跟科学式早期教育的区别,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吧!
自发式早期教育就是个人依照自己的意愿自发性、随意性的针对0~6岁的婴幼儿实施的一系列训练的活动总称。其实,每个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在接受着各自家庭的早期教育了,只是家庭的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不同,而接受的方式不同罢了。人文环境就是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风俗习惯等;物理环境就是指的家居环境和居住区外环境。
先说人文环境吧!当你当着孩子吵架时,孩子接受的就是好斗的早期教育;当你当着孩子的面挑剔这指点那的时候,孩子接受的就是挑剔的早期教育……显然,接受好斗、挑剔、刻板早期教育的孩子,学会的就是这些东西。相反,当你包容的对待家人和他人时,孩子就学习到了包容……以此类推,我们为孩子准备了什么早期教育的模式,孩子就学习到这种模式。比如:一个性格乐观的爸爸,抱着婴儿跟她逗笑:“宝贝,笑一笑,我是你爸爸!”就是这一刻,孩子就是在接受着乐观的早期教育了。又比如:一个严肃内向的爸爸抱着婴儿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亲亲,在婴儿被亲的这一刻,就是在接受着被爱抚、少语言的早期教育了。
再说物理环境,如果是家境贫寒的家庭,婴儿可能就会接受到省吃俭用的教育;家境富裕的,婴儿可能从小接受的就是优越感的教育;所以,不管你是哪种情况,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你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在接受你对他实施的、独特的、唯一的早期教育!所以我们有张氏、李氏、王氏。。。。。。的早教。只是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罢啦!
而科学式早期教育只是强调了科学性和系统性,它的含义指的是施教者(家长、老师)对0~6岁的婴幼儿科学地、有目的地根据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亲子游戏的形式,实施的包括运动、语言、音乐、艺术、生活、自然观察等一系列训练的活动总称。
从上面的诠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关键词: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亲子游戏、系列训练。
也就是说,科学式早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而现如今有些自编自话的早教课程,多数采用的是拔高教育和记忆训练,这样既违背了婴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也误导了众多的家长——误把孩子能背多少诗、能认多少字这种记忆训练当成了科学式早期教育。一切有悖于规律的行为最终都将被识破,一切打破规律的教育最终都无法立足!
第二关键词是亲子游戏。就是说孩子是通过游戏来训练的,通过不同游戏来积累不同的经验的,因为在孩子眼里什么事物都是新奇的,什么事情都是可以玩的,因为玩就是他们的天性,在他们的眼里,什么都是可以玩的,什么都可以当玩具,卫生纸、马桶盖、抽屉、大米、饮水机、门……甚至成人,这一切都是他们游戏的对象……而在孩子的游戏中,家长能适时、适宜的参与并给予引导,孩子在游戏就能收获智慧。专家指出,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些让孩子玩乐的活动,包括一些具体的游戏项目,看似盲目、自发、随意,其实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思考,有很深的教育学原理和很丰富的人文内涵。
比如:孩子喜欢玩饮水机,要知道,其实在接水的过程中,孩子的这三个能力就得到了发展:
一、手眼协调能力(对准杯口);二、控制水量的目测能力(我要接多少水);三、应变能力——水满了要关水龙头;这些能力平常我们家长还费尽心思地想给孩子培养,为什么不运用他的乐趣来培养呢?再有,他喜欢去饮水机处接水放水,我们就可以不管是谁要喝水都请他去接啊,同时可以让他认识哪个是“烫”,从而又让他具备保护自己的安全的能力了。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接水游戏来激发他的视觉空间智能的发展呢:“宝宝,麻烦你帮妈妈接半杯水啊!谢谢!”下次,可以要他接比上次少一点或多一点等等,总之,在生活中,激发孩子智能发展的事情太多了!这些,只是抛转引玉,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每天告诉自己:我是个用心的父母!我会用心去观察孩子并支持他!再说了,还有什么比激发孩子的认知更重要的呢?还有什么比让孩子通过探索获得技能更重要的呢?手机可以教他用,可以激发他去认识汉字来学会运用里面的功能,难道手机比孩子的大脑更值钱吗?
所以,我常说只有孩子才是真正懂得游戏人生的人,因为玩游戏使他们全神贯注;因为在游戏中,他们学会了规则,在游戏中他们掌握了技能,在游戏中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在游戏中他们更自信!
我们接下来看第三个关键词:系列训练。这一系列涵盖的是一个系统,包括婴幼儿的各种能力的发育,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一系列训练的前提是要遵循孩子的自身发育特点来做的,是个性化的,而不是泛泛的,普遍的。
当然,要想你的孩子对爵士乐有良好的感知力,那就要为他准备一系列的爵士乐给他听,带他看表演,就像莫扎特和舟舟一样,从小就接受这大量的乐曲的信息,在接受这些大量信息的同时,就使大脑得到了音乐的训练。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孩子本身的优势智能,而一味的按照书上的、或别人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刚好适合他的方法,那就是大家的幸运,遇到不适合,孩子不配合,孩子就遭殃了。
我认为,一本书可以教会一万、十万甚至更多的家长,却无法完全教会教好一个孩子!原因是:书本的知识可以改善人们育儿的观念,合乎自身的经验才能使育儿的技能得到改进。这需要家长自己先要消化书本的知识,然后,不断地在生活中实践、摸索,总结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早教方法。
而由于对自发式早期教育跟科学式早期教育这二者概念的混淆,让社会、国家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内耗,把时间花在了争论上,而不是行动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你是哪一种观点的持有者,都应该尊重科学,尊重婴幼儿的大脑发育的特点,科学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可以对付得了的,科学讲的是证据,科学凭的是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检验,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
由此可见,做不做早教根本不是引起争议的话题,因为你每天都在做,而要不要为孩子做科学式早教才是大家要思考的。决定要,而面对现如今五花八门的所谓早教如何来选择适合自己和孩子方法,就更需要遴选了。
毕竟真正懂得科学式早教的人为数并不多,既懂又能科学系统地去实施的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