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应该遵循文明法则还是丛林法则
(2011-11-08 08:39:37)
标签:
thinkfirst通州幼儿园月亮河丛林法则文明法则吸收性心智伊顿公学 |
分类: 观点 |
这个世界遵循的是文明法则还是丛林法则呢?答案显而易见吧,伊拉克,利比亚,下个没准儿是伊朗,当今世界食物链的上端是美利坚。再看看周围的人,文明法则有力量,还是丛林法则是铁律?
如果中国古人当初都遵循孔子的文明法则,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仁义礼智信,也就没有了历朝历代弑君造反,开国建业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了。同样,如果帝王们遵循的是文明法则,也就没有机会给那些后来的开国元勋造反的机会了。领导们告诉人民要仁义廉耻,自己却精于和遵循冷酷血腥的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和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
现在好像只有在幼儿园才能看到对文明法则的宣导和灌输。既然听起来,世界是按丛林法则运转和发展的,为什么我们要告诉孩子们按文明法则行事呢?
我们告诉孩子们不要暴力,不要巧取豪夺,不要夹塞儿,不要破坏公平和环境…等他们长大了看到的却是这个世界就是按他们小时候老师不要他们做的事情在运转的。如果大家都讲文明就没问题(可能吗),奥巴马和胡主席都读<论语>,都按圣人说的做。但一旦一个讲文明,一个是丛林恶兽怎么办?我看到过一个家教很好的孩子,被院子里的差不多大的“坏”孩子欺负,站在那里不敢动,被人翻衣兜,并扇耳光,家长看到这才着急,追到人家家里骂,但家长啊,你能保护孩子一生吗?他以后能保护自己的老婆孩子吗?
“善和恶相遇,受伤的往往是善,所以要做善的‘恶人’”!“蛇蝎缠身应还招,我佛慈悲也惩恶。”这就是世界著名的Eton公学,为什么要开设击剑和搏击课,让这些王公贵族的子孙们保持面对强敌和困难时的斗志。无能和软弱上不能定国,下不能安家。看来光有善是远远不够的。
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两种法则呢?
只有大多数的人向善,我们生活的才能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我们才不会厌世。向善是一种能力,我们必须要赋予孩子们这种能力。文明法则的有效教育只适用与0-6岁这个阶段,因为幼儿阶段是塑造孩子心理结构,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和人格的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时间。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被称作“吸收性心智”,也就是放到什么环境里,它就会吸收什么样的东西,像海绵一样,放到脏水里,就吸脏水,放到清水里就吸清水。所以在幼儿园的时候要让孩子们从善如流,建立是非观,当他们今后在学校或社会上看到恶的行为,就能爱憎分明了。有了是非观,家长才好进行丛林法则的教育,不用担心实践的机会,每天都有。
所谓做善的“恶人”就是ThinkFirst教育理念里强调的孩子最终获得的能力---向善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这句的意思就是在善的前提下,在竞争中不被淘汰,能面对和解决险恶的问题,有能力让世界向善的一方多走一步。可能用财富,可能用智慧,可能用人格去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