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的磨蹭行为如何应对?

(2011-03-17 18:27:42)
标签:

育儿

分类: 妈妈心声

    儿子近期磨蹭行为极为严重,让全家人看着又生气又着急。几乎只要是博崽处在行动中,就离不了家里人的催促声。我是尽量抑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对他大声催促,但还是无法做到全天不发生一次。我也感到事态到了必须要寻求办法来帮助他改善的地步,如何改善博崽的磨蹭行为成了我近期育儿生活的重中之重。相信很多的妈妈们都遇到过我这样的难题,思前想后,我只有积极展开行动!

 

第一步:认真观察  找原因 

    举例描述一下博崽的生活情形:刷牙的时候,挤牙膏是从底部开始慢慢一边往上推一边挤压,牙膏挤到了牙刷上还得刮了再刮,一个动作中间变出了很多个小动作。牙膏挤完盖好后拿起来贴着水池壁松开手,让牙膏滑落下去,这么折腾几个来回。拿杯子接水的时候,把手指伸到水龙头下感受水流,看到水溢出来了还舍不得关水。如果没有大人在旁边,我们家这小东西估计刷个牙磨蹭个半小时是绝对没问题的。博崽现在是:起床慢,吃早餐慢,穿鞋慢等等,因为没到小学就没出现做作业慢。

    通过对儿子的日常生活全面细致的观察,我总结了一些原因:(1)做事缺乏技巧。(2)小孩贪玩,好奇心太重。(3)缺少自制力。(4)父母方法不对。 

 

第二步:积极应对  找方法

    (1) 教给孩子正确的做事方法。我发现儿子穿袜子花费的时间很长,观察后就知道是方法不对。他常常是拿起袜边一个劲往上扯,套进去再来对准脚尖的位置。我后来就给儿子买了几双脚尖和脚后跟颜色特别区分开来的袜子,这才明白原来这是一种人性化考虑。我先教他怎么正确的拿袜子,试着用手指来固定袜子在脚尖的位置,然后一边松手一边往上扯,袜子就很听话的穿好了。接下来每一次都不厌其烦的观察和指导他,终于过了一段时间他就能独立快速的穿好袜子了,早上起床的速度也变快了。只要父母用心,孩子是很好教的,这一点父母要坚信。

   2)言传身教,促成好习惯。与孩子语重心长的交流,我喜欢跟孩子很认真的讲讲道理。告诉孩子做事的时候要一心一意,不能像小猫钓鱼一会捉蝴蝶一会捉蜻蜓。行动要有时间观念,我们要改正拖拖拉拉这种不好的习惯。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做事之后要帮助孩子坚持下来,还得加快完成任务的速度,长此以往才得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教给孩子方法后,给孩子空间让他学会自我管理,家长适当用小方法督促孩子。比如儿子穿鞋出门,花的时间不需很长,我就口念倒计时帮他加速完成。早上起来避免拖拉,我就喊口令:开始穿衣!做同样的事情时,亲子之间的比赛也是个好方法。小孩成长过程中由于天性使然,总有各种各样的习惯要认真培养,父母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慢慢的引导孩子就会有所好的改变了。

    (3)家长的态度要端正。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不要过分指责,更不能辱骂。要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孩子小不懂事,家长反应过度反而容易激起他们的磨蹭行为,甚至起到强化作用。家人之间要互相配合,意见要一致。我们亲历这一情形后,便设身处地替孩子想一想。换做是我们在犯错,周围的人都纷纷指责的话,心里一定不好受,甚至还会有逆反心理的。所以,我首先跟婆婆商量,请求她尽量减少对儿子催促和责骂的次数。还交代老公,我会尽全力来帮助儿子改变磨蹭行为,请他适当的发挥严父的角色,切忌不要因为生气而不停唠叨。我慢慢的由气恼变成心平气和的教育,然后适当指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家长认识到孩子的错也有父母的错,就会感到孩子犯的错还不到天天受指责的程度,是完全能够改正的,但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努力!

 

    遇到孩子教育上的问题我感觉到,像无头苍蝇一样急得乱窜是没用的。还是要多看看育儿方面的书籍资料,积累一些好的知识方法,认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然就能使育儿难题迎刃而解了。想着写写这个话题其实是一段时间以前了,博文在草稿箱被一次又一次提取之后,现在儿子的磨蹭行为也有所改善了,总算是使得我的总结有了实践意义。希望有更多的好方法,大家一起交流!

 

 

转载一条微博,提早做做预防:

【学者观点】新民晚报14日:催洗澡得催上几十遍;原本一小时完成的作业,非得拖上三四小时。不少年轻父母抱怨,孩子升入小学高年级后变得越来越拖拉。华东师大少年儿童心理咨询专家陈默说,父母给孩子施加的学习压力,很有可能是拖延症的病根,利用拖拉来逃避更多作业。“父母须调整学习管理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