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上好统编语文教材教学策略初探
(2022-03-17 15:57:04)
标签:
转载 |
2017
可见,从学者到一线老师,都迫切希望有效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方法缺失、设计老套、研究不足等问题,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阅读的获得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学生若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植浓厚的阅读兴趣,掌握必要的阅读方法,则后面的阅读之路就会越走越顺畅;反之,则会愈走愈疲惫。如何让低年级的阅读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呢?
策略一:教学内容体系化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在《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一文中明确提出,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反观当下的阅读教学,面对同一篇课文,教师选取的内容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公开课,为了推陈出新,上出亮点,老师们更是绞尽脑汁,剑走偏锋。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对“教什么”认知的模糊,是对学生语言学习规律的一种漠视,是“不完整、不专业”的教学活动,至少是“欠完整、欠专业”的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选取,必须明确该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对照相应的年段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取。当下学习内容是早先学习内容的延续,也是未来学习内容的基础,彼此之间是有呼应、继承和发展的。举个例子:“朗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2)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那么,从第一册到第四册,是不是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做到这两条呢?显然不是!
初入学儿童的第一次朗读和经过两年正式语文学习后的朗读,要求必然是不一样的。统编教材在“朗读”能力的训练上,用课后练习的呈现方式,清晰地画出了螺旋上升的能力曲线图。
通过罗列,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对朗读训练的要求在逐步提升:从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分角色朗读到读出长句子、读好对话、读好感叹句,再到边读边想画面、读出不同语气、学习默读等,学生读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本册的核心教学内容,兼顾以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把知识学到位,把能力练到家,循序渐进,建构起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上,尽量不产生严重错位或缺位,如刚入学的儿童,不认识多少字,大声朗读是巩固发音的有效方法,教师若让儿童直接练习默读,他们发音的准确性就会受到影响,也不利于流畅朗读的练习。
把教学内容放在某个知识点或能力点的发展体系中去考量,是保证阅读教学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策略二:教学环节问题化
现今的低年级阅读教学课堂,“一问一答”
问题化教学
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类型丰富、质量优良的有效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
低年级阅读课,识字写字、流畅朗读、理解积累、语言运用等涉及的知识点会比较多。因而,低年级阅读的问题化教学,我们可以定位为围绕两三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和文本、教师、编者之间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这两三个主问题的设计,必须是优质的、具有统领性的,让教学环节简明又富有张力。
要紧扣题目设计主问题: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有的用来揭示中心,有的用来交待写作对象,有的提出论点问题等。抓住题目来设计问题,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举个例子:一年级上册《比尾巴》一课,题目“比尾巴”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统摄全文的学习“文眼”
二是比尾巴大赛有哪些项目。
三是比尾巴大赛的结果如何,你对奖项获得者有没有疑问。
学生首先通过充分、自主阅读,找出相关动物,把它们的头像贴在黑板上,并找出和比赛项目相关的词语。“长、短、好像一把伞、宽、扁、最好看”,引导学生读准、识记项目名称里的相关生字。
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文字,理解意思。如“为什么把‘好像一把伞”的奖牌颁给松鼠?”理解这里的“伞”,指的不是“雨伞”,而是“降落伞”,再理解松鼠尾巴和降落伞之间的相似之处。结合理解,引导学生读准、识记“伞、最”等和奖项相关的生字。
这样的环节设计,有效地避免了教学的零碎烦琐,保障了学生“学”的主动性,也保证了“学”充分展开的可能性。
从文章结构脉络设计主问题
作者写作的思路会体现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循着作者的写作思路设计教学问题,
举个例子:一年级上册《小蜗牛》,小蜗牛出门一趟,就要爬一个季节,它从春爬到夏,从夏爬到秋,从秋爬到冬,最后待在家里过冬了。
课文里有一句话反反复复出现,就是“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这句话就是《小蜗牛》文章结构的脉络,
学生在反反复复的阅读中,感受到小蜗牛春天“小树发芽”时爬出去,到夏天“小树长满了叶子,碧绿碧绿的”才爬回来;夏天“地上长着草莓”爬出去,到秋天“草莓没有了”爬回来;秋天“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变黄了爬出去”,到冬天“蘑菇没有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才爬回来,小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当然,主问题的设计还有很多思路,只要教师精心阅读文本,提供核心主线,学生的课堂阅读就会积极主动,充满生机。
策略三:教学活动操作化
许先文教授在《语言具身认知研究》一书里,给语言认知活动中的身体定义如下:“语言认知活动中的身体必定是融入特定情境之中的身体,是被语言环境包裹之下的身体。”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是动作、形象优先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只有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科学地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多器官、全方位的参与,积极开展言语实践,引导他们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体系,也是让阅读焕发生命之光的一大策略。
举个例子:第三册中的《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
1. 读:读好人物对话,读出不同的语气。
2. 思:小鸟和青蛙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青蛙和小鸟都笑了,它们为什么都要笑?
3. 做:学生可走出教室看天,再用练习本等卷成圆圈遮住部分视线看天,借助身体学习体会青蛙和小鸟看到的天为什么会不一样。
4. 议:四人小组讨论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在讨论分享中明晰: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视野要开阔,如此才能看得全面;眼界狭窄,所见就有限。
5. 联:联系生活,看看身边有没有像井底之蛙这样的人,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在交流中,学生感受到如果见识狭窄、短浅,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那就认识有限,就是“坐井观天”了。
策略四:教学设计板块化
“教”与“学”,不是“授”与“受”的单一关系,而是双边互动的辩证关系。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教”与“学”内在的关系,也在不断推进中。
教师的“教”,不是单项的全盘授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自主的“学”;学生的“学”,也在推动着教师调整、改进“教”的内容与方式。因而,教学设计必然由以往线条状的“剧本式”设计走向开放灵动的“板块式”设计。
“板块式教学设计”:
也可叫作“分步组合式教学设计”,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
“板块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凸显教学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阅读课堂教学繁杂无序的问题;有利于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状态,自由组合,成就不同的课堂精彩;有利于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知识建构,突破单一线性设计的由甲
举个例子:教学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一课,
0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情绪变化。
如“声音好听、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等,教师小结本课朗读的小秘诀:有的地方开心,有的地方不开心,不同的地方要读得不一样。
02: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做了哪些好玩的事情。
可让学生自己大声读一遍,组员合作读一遍,再交流小作者做过的好玩的事情,例如踩影子、做美梦、上学校、跳房子、
03:初步感受到做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带来的快乐也是一份接一份。结合学习“接、做、梦”等和事情相关的生字。
聚焦最感兴趣的事情,细致感悟情绪的变化。
以聚焦“踩影子”为例。先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小作者这时候心情怎么样。从插图上看出,小作者是“开心、快乐”的,教师相机板画笑脸,让学生读好诗歌第一句。
接着,大人喊“快回家睡觉!”让学生结合生活印象喊一喊,再猜一猜小作者的心情怎么样,联系自己,是“不开心、不高兴”的,相机板画沮丧的脸,读出不开心的心情。结合学习“觉、再”字。
不过,转念一想: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联系生活,说一说“各种各样的梦”可能梦到什么;想到这些,猜一猜,小作者的心情又会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画笑脸,让学生再用开心的语气读好句子,
04:回归整体,把握情绪读好诗歌。
这里的朗读板块设计,要求具体,层次分明,既有朗读方式的要求,又有对内容把握的要求,遵循了“总体感知—细节理解—总体把握”螺旋式上升的文本阅读的思维认知规律。
学生也在多次进出文本的过程中,体味到诗歌表达的情绪,用自己的朗读将其表达出来。如此,就能比较有效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既长知识,又学方法;既能保证主体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又能集中精力,实现核心教学目标。低年级阅读教学设计策略还有很多,比如引导学生启动先备知识、找准学生学习起点等。总之,要让学生对一堂课始终有兴趣,把握好知识体系,设计好环节问题,采用大板块教学。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都协调起来,使学生在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