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材分析(倪立力)
(2018-03-26 17:31:38)
标签:
转载 |
一、教学内容的编排特色。
本单元教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还教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或缩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把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是教材的一大特点。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认识比例的现实素材,比例能揭示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数学含义,而且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要应用比例的知识。把两个领域的内容融合能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例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1、在相似图形的情景中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
例题简析:教材提供的天安门升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签约仪式等四个情境中都有国旗,从数学角度看,这四面国旗是四个相似长方形,不仅任何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比值相等(反之亦可),而且任何两面国旗的长之比与它们的宽之比比值也相等(反之亦可)。这样的情境、素材,对于比例的意义教学来说:
(1)可以使学生通过现实情境体会比例的应用。
(2)可以为比例意义的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3)可以为以后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做铺垫。
(4)有助于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适当时机向学生说明,为维护国旗的尊严,我国的《国旗法》规定“国旗长、宽之比为3:2”,所以尽管在不同的场合根据需要国旗的大小可能不同,但是它们的形状是一样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国旗的庄严与神圣,对学生进行热爱国旗的教育)。
教学建议:
*
*
2、结合具体的比例式,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材简析:比例的基本性质是所有比例具有的普遍规律,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深化学生对比例的认识,同时也为学习解比例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建议:
60:40=15:10
60:15=40:10
10:40=15:60
10:15=40:60
这组比例都是由60、40、15、10这四个数组成,四个数在比例中的位置有一定的规律,能为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创造有利条件。
*
*
3、由实际问题引入,教学解比例(例2、例3)。
例题简析:解比例的关键是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形式的方程转化为以前学过的方程形式,同时解比例是后面学习比例尺和用比例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建议:
*
模型的高度∶原塔的高度=1∶10
*
?
4、由实际问题引入,理解正比例、关系。
教学建议:
*
*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 |
1 |
2 |
3 |
4 |
5 |
6 |
… |
路程/千米 |
90 |
180 |
270 |
360 |
450 |
540 |
… |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写出几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
(3)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吗?
(4)表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这四个问题,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
*
5、认识并简单应用正比例的图象。
例题简析: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因为小学阶段研究的数主要是正数,所以表示的图像仅限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象限。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一方面应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正比例的认识。
教学建议:
*
*
*
6、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反比例的过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例3)。
例题简析:反比例的编排思路与例1相类似。
教学建议:
教学反比例的意义,可以仿照正比例意义的教学进行,这里再为老师们介绍另一种教学思路。
*
*
1、买同样的铅笔。
买的数量(枝) |
1 |
2 |
3 |
4 |
…… |
总价(元) |
1.5 |
3 |
4.5 |
4 |
…… |
2、运一批货物。
每天运的吨数 |
120 |
60 |
40 |
20 |
…… |
运的天数 |
1 |
2 |
3 |
6 |
…… |
3、用100元去买日记本。
日记本单价(元) |
1 |
2 |
2.5 |
4 |
…… |
买的数量(本) |
100 |
50 |
40 |
25 |
…… |
4、行一段路程。
已行的路程(千米) |
1 |
2 |
3 |
4 |
…… |
剩下的路程(千米) |
19 |
18 |
17 |
16 |
…… |
四个例子中有1个正比例关系、2个反比例关系、1个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当要求学生去把其中仅有的2个反比例的例子找出来时,学生很快就会排除第1个,然后会从剩下的三个中去寻找变化规律相同的两个量,通过交流你是“怎样找的?怎样想的?”就可以逐步归纳出反比例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智慧”。
7、结合地图和图纸,教学比例尺的含义。
教材简析: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种认为的规定),它既可以作为比的应用,也可以看作是比例的应用,而且根据比例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与原图是相似图形。人教版课标教材把它由原来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部分,移到了“比例的应用”部分。
教学建议:
*
*
8、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求另外一个(例1、例2)。
例题简析:例1、例2都是比例尺概念的应用,它包括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比例尺、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三部分(教材没有专门安排求图上距离的例题)。
教学建议:
*
*
*
9、综合运用比例尺及有关知识绘制平面图(例3)。
例题简析:这部分内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根据图纸的大小确定合适的比例尺”。
教学建议:
*
*
*
10、在现实情境和画图活动中,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例4)。
例题简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的实际应用。这部分内容是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建议:
*
(1)准确理解和表述“按2∶1放大图形” 的含义(判断下面的几种说法: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对】,放大后的图形是原来图形的2倍【错】,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比是2∶1【错】,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对】)。
(2)教材精心选择的素材,为学生在探究性的画图中理解图形的放大留下了空间。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在按“2∶1”放大时,分别需要考虑1条、2条、3条边的计算,而且如果学生把正方形按面积放大时(即18格)会遇到困难,把直角三角形按边长放大时,画斜边时会遇到困难。根据这样的素材特点,可以通过有层次的画图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建构图形放大的含义。例如:正方形(独立试画,明确:放大边)→长方形(试画,明确:放大每边)→三角形(遇到问题:斜边)
(3)画直角三角形时,应引导学生思考(猜):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不能直接看出是多少格,是不是只要把两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可以了?学生试画后,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的方法,得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也是放大前的2倍。
(4)通过画图活动要使学生明确:一个图形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每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图形变大了,但形状没变。
*
*
教学建议:
(1)出示例题后,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解答方法。再提出学习目标:这样的问题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
(2)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例如,在例5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题目中有哪几种量?(水费、用水的吨数、水的单价)→哪个量是不变的量?(水的单价)→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什么比例?为什么?(因为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一定)→你能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吗?列出方程后就可以由学生完成后面的解答。
教学时注意两点:
(1)等号左右两边比的意义要一致。
(2)等号左边比的前后项单位要一致、等号右边比的前后项单位要一致,因此这里只要设的未知数的单位为“吨”,就不必进行单位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