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百二十九、《箭士柳白猿》:传统文化阻挡不了坚船利炮

(2016-03-12 23:26:50)
标签:

徐浩峰

宋洋

于承惠

李呈媛

王燕妮

http://s13/mw690/001UyBqoty7042FhyAQ3c&690

喜欢《倭寇的踪迹》就一定不会对本片感到失望,箭士柳白猿是对倭寇的踪迹的一次全面超越,当然,《师父》又再次做出了超越。

简单来说,柳白猿比倭寇剧情更复杂,故事讲的更好,动作戏更丰富了一些。同时,柳白猿也继承甚至是放大了倭寇叙事上的毛病,不够简单明了,情节跳跃,需要脑补的地方太多,以致于看完本片,笔者只能说看懂了七成,太多细节没看明白。

深层次的东西没必要讨论了,笔者没看全,也说不出来,姑且挑影片表象上的内容,胡写一气吧。

柳白猿本是一种身份象征,一个武林纷争的仲裁者,说白了就是裁判。他调解的只是武行间的争斗,既不偏袒,也不会卷入其中,而江湖事更是不会过问。因为江湖太大也太乱,想管江湖事的人太多,柳白猿管不了也不想管。

这个身份传了七代,到得男主角手中,情况就发生变化了。男主角,也就是柳白猿,他本是一个无名无姓无身份的人,因为他已经死了一次,佛菩萨拯救了他令他翻墙重生,教他听到的第一句话的第一个词就是他的名字。于是机缘巧合,他便成为第七代柳白猿。他的背景决定了他的性格。

变化的还有时代,传统观念一去不复返,投机取巧者层出不穷。恰如匡一民所说,比武是最不能投机取巧的事情,所以武林开始没落,高手也逐渐消失。匡一民打了一辈子未逢敌手,不见得是他一直都这么厉害,而大概是像他这样传统的继承者越来越少所致。他和徒弟一场枪术对决,徒弟自诩做出颇多改良已能完胜师父,却被师父以最传统的枪法秒杀,此处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的没落。

民国本就是传统文化的末期,武林衰落,军阀崛起,每个人梦想的就是当军阀打得一省一地,匡一民自己也曾有过这种想法只是最终他还是回到传统正途。柳白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卷入一起军阀纷争,这已远远超出他的能力范畴。他本来还坚持自己的原则,可惜匡一民的出现将其打破。一个要他杀,一个要他保。一开始他们还以传统武林手段,功夫决胜负,可惜始终不能解决。于是最终还是用特务的手段达成目的。这再一次反映出传统文化在这样一个投机取巧的年代举步维艰,坚船利炮比武学功夫更加实用。片尾字幕写道,从此再无柳白猿,即是指传统文化没落。又道,各路弓术失传,造弓手艺却保存下来,也是在说有知识没文化的现实吧。

提到影片中的武功,先不谈徐浩峰拍摄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这些电影的一个目的是否想还原真实的中土武学面貌,于承惠和他深度合作是否也是看中这一点。电影毕竟是电影,如果没有像《叶问》或者《一代宗师》那种形式繁杂的动作设计,可能连硬桥硬马都谈不上,观众看不爽不想看,只会剩下导演一人自娱自乐了。倭寇里面的动作就太化繁就简,导演的理念不错,但表现出来反而会显得刻意做作不真实关键还不讨好。箭士柳白猿既延续了倭寇的动作设计风格,也加入了一些招式的花样,观感就比倭寇好了很多,却还是保留了倭寇那种做作感。只不过脚下步伐,手上发力方式,两人切磋着力点都看得更清楚。这样一种硬派风格,也许更能体现真实功夫技击,却无法保持视觉上的吸引力,反不如形式化繁杂化的动作设计过瘾,师父中动作的设计就更好。

总而言之,箭士柳白猿确实是介于倭寇的踪迹和师父之间的作品,优点更优,缺点也更大,缺乏商业化的压力,个人风格浓烈,叙事上的问题太严重,影片钱景与观众口碑皆堪忧。

(史歌出品,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史歌        

2016312日子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