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碗窑村位于蕉城区东南部飞鸾镇境内,距离天然良港三都澳也不过5公里的距离。碗窑村更是面朝大海背靠大山,好不惬意。三百年前,一些闽南移民便落脚于高岭土存量丰富的蕉城碗窑一带,开始以制碗为业。在碗窑这片土壤上,他们生生不息、辛勤劳作。如今,在这闽东大地上的碗窑人依然保持着闽南风俗。
走进这个满是碗的村庄,你会被遍布村庄的奇特民房吸引,圆弧形相连的碗面连绵不断组成的墙体,在城市看惯了平平整整墙面,这样子的房子倒是显得很别致、艺术。
当时由于制碗需要大量的碗胚(当地称为“碗盒”),碗胚制碗烧两三趟后,就废弃不用了,堆积如山的碗胚丢弃了又可惜,烧过的胚子又不好重新利用,于是村民就地取材用来做墙体材料。因为高温锻造,质地非常坚固,而且有防火功能,此外,因为碗盒中空,墙体由里外两层碗盒砌成,隔热、隔音效果好,有冬暖夏凉的效果。
本地现存完整的龙窑只剩一座,龙窑形如其名,像一条龙斜卧在山坡上。长达30米,两侧各有28个窑孔,用于添加松枝燃料。
碗窑当地人还一直保留着先祖从闽南带来的风俗,沿袭至今,碗板龙、白眉青狮、铁枝表演每年元宵节表演吸引了隔壁梅田村等众多人围观,颇为热闹。
碗板龙”的身体构造就地取材,由平时窑中放碗的长条木板制作,龙头上点一根蜡烛。现在则更改为用LED灯,更加璀璨。
据今年碗窑元宵策划发起人之一黄书祥介绍,碗窑村先辈们是三百年前从闽南一带迁移到蕉城飞鸾镇落地生根,在此地开创了一代窑业,该村落因此被赋予了一个特色的名字——碗窑。如今,遗留在碗窑的这些闽南后裔们,不仅保留着闽南方言,还流传着许多传统技艺 ,其中最有鲜明特色的就是舞碗板龙。
黄书祥说,当地先辈最早从闽南引进闽东的是板凳龙,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辈们根据自身烧窑制碗的工具,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制碗的碗板作骨架,制作而出这碗板龙,代代相传至今。
碗板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龙身根据制作人数的多少,三十至五十余段不等。骨架由每段约2.8米(实际2.76米)长的碗板,头尾穿孔,用木棍穿过,连接而成。龙身则由古时制作包装碗的竹青编织,龙皮采用制碗贴花的油纸裱身,龙身图案则用制碗画花的颜料彩绘而成。每年的游龙一般都是三十多节,最多时有五十八节(1985年),可达160多米。
“碗知山语,窑箴千秋” 这正是大自然给予碗窑人民劳动智慧创造的概括,几百年的起起落落,兴兴衰衰见证一段历史,谱写一份承载。
碗窑用着古老的窑魂,正焕发出新的青春。
【图来自网络宁德城市资讯小编综合编辑完成转载请注明,侵权联系后台删除】
同城活动专用订阅号,不定期派发各种福利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加入我们
宁德,有你真好
宁德城市资讯,一个有态度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