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旃檀殿和上党高僧立禅
http://s8/bmiddle/001Uyc5Vzy6Iwcjp3Wz23&690
山西五台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古往今来,一直是四海之内僧俗人等拜佛朝圣的主要场所。五台山的朝拜场所主要在黛螺顶,历史上素有“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的说法。黛螺顶上不仅有不同于其他寺庙建筑的五方文殊殿,而且还有一座别具一格的旃檀殿。由于这座旃檀殿是因上党高僧立禅在此修炼而建,所以立禅高僧在黛螺顶的修炼悟道也就成了五台山佛教圣地的一个经典故事。
走进五台山台怀镇,沿着蜿蜒曲折的大智路向上进发,攀登1080级台阶后, 就到了黛螺顶。黛螺顶坐东向西, 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
建有殿堂僧舍等房屋50多间。殿堂建筑不仅华美雅致, 而且布局更是严谨规整,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大雄宝殿。
旃檀殿建在一座六角台基上,为六角重檐攒尖顶式建筑,匾额上写着“旃檀殿”,殿宇外观两层, 二层匾额“调御大夫”, 内为一室,
周边有回廊, 殿内供奉一尊站立的旃檀佛, 手结说法印。殿内供有佛祖, 供的是释迦牟尼佛站立于佛坛上的站像。因站佛是用旃檀木雕成,
故名旃檀佛。因此此殿也称为旃檀殿。旃檀殿前门上的对联为: 一风吹树如雷吼实乃清凉境界, 四季美禽演妙音真似极乐天宫。后门上的对联为:
旃座拥祥云宝像庄严来净域, 檀林施法雨慈悲普度出迷津。对联对仗工整,形容逼真,寓意高远,读来使人对佛界的虔诚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旃檀殿建于清康熙年间,之所以在这里修建,缘于立禅高僧的修行。关于这段故事在天王殿右侧康熙年间立的石碑上有其记载。说的是在康熙年间,上党德高望众的立禅和尚,
在此修习,13年间身不就床,
那时,旃檀殿的地方还是一块空地,他为了修禅练功,就在空地中央立了一根木柱,并以这根木柱为他意念中的“佛”,每天虔诚绕拜,一刻不怠,终于练就了入定禅功,成为远近闻名的得道高僧,声名享誉京城。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得道高僧,弘扬矢志修炼精神,就在当年立禅绕柱练功的地方建起了这座佛殿,这个康熙年间修建的旃檀殿即由此而来。
据传立禅和尚所修得般舟三昧, 是传入中国最早的大乘禅定之一。据《佛说般舟三昧经》说:“有三昧, 名十方诸佛悉在前立”,
从而达到佛的智慧, 达到“ 自致成佛, 威神无量的佛境界”。其修习的方法, 在于“独一处止, 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
去此千亿万佛刹,其用名须摩提。一心念之, 一日一夜, 若七日七夜, 过七日后见之”。同样,
凭借“三昧力”,“欲观何方佛即见得”。由此发展成为佛教的一个重要法门“念佛三昧”, 构成“净土信仰”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立禅和尚道德高强,修炼已达出神入化。当年在黛螺顶石穴中修炼时,有虎为其守门,僧众们非常惊奇。有一天,立禅和尚忽然敲击钟磬,聚集众人。众人问其何事,立禅和尚说:“大家赶快到山中去看。”众僧人按照立禅和尚所指的方向前去,果然见有一上山砍柴的小和尚被老虎咬伤,众人急忙将小和尚救起,而对立禅和尚的道法高超赞叹不已。后来,立禅和尚不食、不语,面壁修行三年。康熙申巳年间,皇帝驾幸五台山,亲自向立禅问询禅道,立禅以笔相对,皇上大悦,当即封其为立禅祖师。立禅谢恩后,随即倒地,肉体全部消落,只有骨头尚存。
立禅和尚圆寂后,
弟子们就在寺左侧山坡上为他建了灵骨塔。京师信徒阿勒积泰仰其行德, 遂在立禅当年绕佛处建亭供养, 后来又雕旃檀木像以记其德。
旃檀殿在立禅绕柱修炼的地方建起,立禅绕柱修行的故事也就这样一代代相传了下来, 20世纪90年代五台山重新维修旃檀殿,
住持昌善回忆,殿前地上立禅和尚绕柱而拜时留下的脚印仍然依晰可见。
2004年住持昌善法师与他的弟子们又在栴檀殿外围布置了立体国画,并在殿内布置了上党堆锦, 堆锦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再现了国宝艺术,更为旃檀殿增添了新的光彩。
旃檀殿因立禅在此修行而建,立禅因旃檀殿而让后人记住了他,五台山的旃檀殿就这样和这位上党高僧结下了不解之缘。
关于立禅和尚,在上党的历史典籍中是有记载的。
乾隆版《潞安府志》﹒《人物卷》载:立禅,俗姓张,名家修,旧平顺人。幼即潜心内典,年三十余于杜公岭为僧,后至五台山石穴中修,有虎守门,僧人共异之,迎至寺中供养。一日,忽自起击钟聚众,询之,乃云:“汝辈速往山中视之。”众僧趋往,见一小僧因取薪为虎所伤,其神照若此。后遂不食、不语,面壁三年。康熙申巳,驾幸五台,询其禅悟,以笔对,封为立禅祖师。后即仆地,肉皆消落,惟骨存然。僧众建塔瘗之,塔至今存。
《壶关县志》中对立禅和尚也有记载,具体内容为:立禅,俗名张家修,清壶关人。幼年潜心学习诗书礼易。30岁时在杜公岭出家为僧,后至五台山石穴中暗修。旧志载其“不食不语,面壁立修三年。”康熙帝驾幸五台山,询问其惮悟,他以笔对答,因此封立为禅祖师。立禅“谢恩后,即仆地,肉皆消落,惟骨存焉,僧众搭建瘞之”。塔今存。
这些记载都和五台山上的碑记和传说十分吻合,都记录了立禅和尚潜心修炼、终成正果的经过。平顺县西的杜公岭上有古刹清凉寺,当年曾经僧众云集,立禅在此修行顺理成章。至于《潞安府志》和《壶关县志》中对立禅和尚籍贯表述的不同,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平顺县在历史上曾经几经裁汰,原属平顺之地的立禅家乡在裁汰后划归壶关也在情理之中,旧为平顺裁汰后为壶关之说法并不矛盾。
对于上党来说,立禅是上党佛教界的骄傲,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上党人立志修炼、坚韧顽强的人文精神。而颇值得玩味的是上党堆锦为旃檀殿的装点,我们没有考究用上党堆锦装点的缘由,但不管怎样的用意,用上党的工艺来装点因上党高僧而建造的佛殿,毕竟是一件幸事,可谓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立禅和堆锦,使上党的人文精神和传统工艺在这座佛教名山上绽放出了瑰丽的光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