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扑朔迷离窦王庙

(2012-12-03 09:13:19)

扑朔迷离窦王庙

 

太行山上的天之脊上党,雄关险峻,群峰耸峙,沟壑纵横,层峦叠嶂,从古至今一直是英雄豪杰的驰骋之地。由于这些原因,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演绎的英雄故事层出不穷。仅只隋末唐初,就有红线女盗宝盒,秦琼落难卖黄骠马,单雄信二贤庄聚义等,这些都是众所周知,脍炙人口的故事。而在太行山上流传的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遇难断圪廊,百姓义建窦王庙的故事则在当地流传更广,人们对这位农民起义英雄的感念铭记,经久不衰。传说中英雄豪杰的施仁济世和太行山人的淳朴率真表现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其事其情,颇耐人寻味,令人神思怀想。

窦建德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在隋末农民起义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据史书记载,窦建德(573----62182日),汉族,隋朝贝州漳南(今山东武城漳南镇)人。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时炀帝募兵伐辽东,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遂抗拒东征,并助同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入漳南东境高鸡泊,举兵抗隋。及后窦建德家人被隋军杀害,建德乃率部众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达的起事军队,后称雄河北,建立夏国。621年五月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一役被李世民击败并被俘,同年七月十一日(即公元62182日),被唐高祖处死于长安。

从正史记载看,窦建德在山东河北地方声名远播,似乎和太行山上的上党地区没有关联,然而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一带,不仅窦建德的故事广为流传,而且他的庙宇和墓地前也千百年来香火兴旺,祭祀不断。

在太行山上的平顺县石城镇豆峪村南,有一座称作东高岭的山峰,当地人俗称庙嵑。山上老松古柏,遮天蔽日,山顶有一巨大山包,全被松柏掩映。山包前有一座庙宇,虽已残缺破陋,但仍可见旧时的古朴气概。老砖旧瓦,雕梁画栋,宽门大窗,犹显古韵。庙门前,石碑数通,有两块已然倒地。这座庙宇当地人称作窦王庙,山包则称为窦王墓。庙宇所在的村庄名叫豆峪村,据传,过去村名为窦峪,后来就简化成了豆峪。窦峪村四周全是高山围拱,村北有一条道路可通河北,却极其凶险,尤以唤作断圪廊的地段为最。此处两岸绝壁,洪水冲刷的山底沟壕深狭光滑,行走艰难,属一天险咽喉。相传,这里即为当年窦建德被唐王李世民伏击遇难之处。向南出沟是国道324线,也是旧时沟通山西、河南的古晋阳大道的路径。再向南有一村庄叫豆口,旧时称牛口、窦口。靠东为东庄村,向西为石城村。与浊漳河南岸相对的村庄分别是下石壕、大坪、闯峪、老申峧、密峪、青草洼。这些村庄的名字都和窦建德有关。

流传下来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隋末之时,窦建德为救援王世充,在虎牢关与唐王李世民争锋中兵败,由河南相州(即今河南安阳一带)林虑率兵西上太行山,进入山西避其锋芒。窦建德登上太行山后,审视地势,这里属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之地,向北跨越浊漳河,不出40里,就是河北涉县,就是自己的属地。于是窦建德决定,避开唐王李世民追兵,穿越浊漳河,由牛口村向北,经窦峪、黄坪,折返河北,重整旗鼓,再图天下。当他率兵走到一个名叫下石壕的小山村时,下山之路狭窄非常,身着盔甲,行走艰难。窦建德便将战袍盔甲卸下,方才下得山来。下山穿过一村后,又遇一村,将士迟疑,怕有埋伏,窦建德当头引领,拥兵闯入,却也安然。待收拾人马,再向前又进入一村庄时,窦建德忽觉得心中焦虑,想是奔走匆忙,便坐下歇息,但心中焦虑仍然不止。便引军出沟向西,又遇一村,村外草肥水润,窦建德叹曰:“好一片青草洼。”便停下休息饲马。接着引军来到浊漳河岸的梯子滃前,只见两岸峭壁,水流湍急,虽宽不过三丈,却激流凶险,难以渡过。此时军士报告,来路发现追兵。窦建德又急速带人马顺浊漳河南岸向东而行,来到一唤作迷峪的村庄。因天色已黑,难以迅速渡河,窦建德见迷峪村后林密沟深,足以藏兵,便引军潜入村后山中,躲过了唐王追兵。在山上潜藏一夜后,于次日引军渡河,这里河面开阔,水浅可渡。待全部人马渡河后,已是下午,即向北进入牛口村,此时,大队军兵已人困马乏,便在村中稍事休息,窦建德在村中观音堂前一块青石板上刚刚躺下,便有蚊虫嗡嗡而来。窦建德大手一挥:“下去,下去。”立时,众蚊蝇寂然无踪。窦建德猛然想起,此村名牛口,豆入牛口,甚为不祥,迅即率军出村,遥望东方,见东庄村村庄巍然,便驱马向东进入东庄村。村人见是窦建德,皆相迎相拥,将窦建德引入村中王家庄园款待歇息,饲马休整。当夜,窦建德在屋中忽听地下有兵器撞击声,问询土人,告曰此屋中有一地道,深不可测,时有刀剑铮鸣之声。窦建德闻言,命兵丁持火把,披甲仗剑,顺地道而下。不知潜行多远,见地道深处有一宽阔所在,一套金桌银椅,规整摆放,似有人坐过。窦建德将盔甲卸下,长剑入鞘,摆放桌上,引兵退出,后一夜安宁。次日,窦建德引军向西,欲向河北地界进发,行至窦峪村和牛口村交界的一道山岭上时,又和唐军遭遇,一场血战,将唐军杀退。窦建德清楚,由此岭顺沟向北,不出30里,就是河北辖地,只要冲出此地,便可脱离险境。于是引众兵将在岭上祭拜刀剑,人喊马踏,誓师北进。然后率军自石河口进入窦峪村,待再引兵向黄贝坪村进发时,不想秦王李世民已先期设伏于窦峪村后的断圪廊山中,窦建德被围困,难突重围,仰天长叹:“天灭我也!”中伏遇难。后来幸存的将士和当地百姓感念建德威名,便于窦峪村前的东高岭上建造坟墓,予以厚葬。并修建庙宇,守候墓地,供后人祭祀。

这座庙宇当地人称作窦王庙,后来人们便将窦建德卸甲的地方叫做卸甲楼。将闯入的村庄取名为闯入,后改为闯峪。把感到心中焦虑的村庄叫做老心焦,后改为老申峧。青草饲马的地方就叫成了青草洼村。密藏的那个村庄就叫成了密峪,是夜安营扎寨的山头就叫成了大寨。在牛口村挥手赶蝇的那个庙台上,自此之后,再无蚊蝇上来。在东庄饲马的那个石槽,从此也再无人敢用,因为逢用此槽喂养的牲畜,必死无疑。地道之中自窦建德放置盔甲刀剑之后,也寂然无恙。而祭拜刀剑的山岭,人们就叫成了祭刀岭。当地人都尊称窦建德为窦王爷,每年还要定期举行活动,祭祀这位英雄豪杰。

这里不仅有故事流传,而且还有史书记载。

据康熙三十二年版《平顺县志》卷二乡村篇记载:窦口里,在县东北九十里,窦建德始居于此,去三十里,有隘口,曰马踏,故名。属东庄、王家庄、窦峪、遮峪、马踏。

卷三塔墓中记载:窦王墓,在窦峪村西山下。

卷三庙祀中记载:夏王庙,在窦口里,隋大业七年,窦建德起兵漳南,声势渐盛,因得玄圭大鸟之瑞,群臣贺曰:“此天赐大禹也。”乃改国号为夏,隋封建德为夏王。后被唐太宗擒之,斩于市,归葬于窦峪村西山下,有墓存焉。

卷七乡贤篇中记载:窦建德,窦口里人,行实见夏王庙。

民国年间成书的《平顺县志》卷二疆域篇中记载:黑(瞌)睡脑,在窑上村北,脉自张翰岭来,高出云霄,紫云白云同(洞)皆在其北,俗传窦建德曾睡其上,故名。立其巅,涉邑全境,宛然目前。

卷九桥梁篇谋筑桥中有:世传建德曾停傪于此,石勒贮粮于石城等语。

卷十冢墓篇:窦建德墓及庙皆在窦峪村南三里许东岭上。

对于这段历史故事的真伪,尽管有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但却也存在疑问,在民国年间成书的《平顺县志》卷十一从考篇中就有这样一段记载;窦建德,相传为窦口里人,今窦峪村南三里东岭上有庙及墓,按唐书本传为贝州漳南人,贝即今河北清河县,漳南在今山东武城县,似与本地无涉迹,所涉国境亦西尽豫而止,旧志谓东斩长安,部属盗骨,东葬此山,事或有之,要亦不足为凭也。

这样一来,这座坐落在太行山中的窦王庙就变得扑朔迷离了。

历史遗迹的留存是由很多因素构成的,或实有其事,或缺乏记载被历史湮没,或因后人敬仰和贬损而为,或附弄风雅牵强附会杜撰而成,等等。对于窦建德在太行山上石城一带的声名远播和世代相传以及个中缘由,后人们多有探寻。在又一次亲谒窦王庙试图从庙宇的碑记中寻出些许踪迹时,却发现庙中的石碑因各种原因,很多已被毁坏,只有庙宇檐前镶嵌在西墙上的一块石碑还可略辨一二。这座碑体积不大,高约一米许,系明嘉靖十二年(1533)的重修碑,碑属青石质,表皮风化严重,字迹漫漶不清。拂去尘埃,可见以下文字;

山西潞安府旧黎城□附新治平顺县豆口里祖贯豆峪庄居住为建吉重修庙宇事

先朝以人中大村封号

窦王□石城堡障兼抚署君之治

秦王出现,逼避终入此山葬却,迤东高岭建立庙宇三间,□□□封中。

窦王圣帝东世子\西娘娘东墓记,县示豆口、石城、东庄许于此庙焚□□□祭□□□于□亏多□今据犬,维头人张文深□举□本庙年久毁坏,□要重修,独力难应□□□□□□□□沿门钵化资币,择于本年柒月拾陆日吉时开工。修完。今对施财兴工人役刊镌登记,后永保各家人口长安长乐、六畜兴旺、蚕随年丰□□□伏乞。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上享。

    嘉靖拾贰年岁次秋 十月五日立   

书刘□□    

石匠 牛仲文

从碑文留有的文字记载看,窦建德似乎是管理过石城堡或是在这个地方活动过的,其遇难情况和民间流传相吻合。唐王李世民出现,窦建德在避其兵锋时被逼到了此山中,继而遇难,当地百姓葬之东高岭。因石城这个地方和河南河北毗连,窦峪村向北和河北涉县仅一山之隔,当年窦建德势力强盛,属于河北河南山西边缘地带的石城被窦建德管辖也极有可能。同时窦建德为什么在谋筑桥“停傪”?又为什么被记载为窦口里人?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悬念。但从当地百姓对窦建德的尊崇情况来看,应该是窦建德有恩于这一方土地的。或者说是石城堡或窦口里在窦建德管辖时赢得了百姓的认可。因为从窦建德的生平来看,他的仁德广布,体恤民生是一直被后人所称道的。

据史料记载,窦建德一生重情好义,乐于助人。他的一位乡邻的父亲死了,这位邻居因家境贫苦,无力葬父。17岁的窦建德非常同情,立即将自家耕牛卖掉,为这个农民安葬了父亲。他的为人在乡亲中有很高威信,人们都尊重热爱他。后来,窦建德的父亲死了,送葬的乡亲超过千人,但他拒绝接受一切馈赠。窦建德以“行侠仗义”、好善乐施著称,并为乡党敬重。因此,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他“少尚气侠,胆力过人,为乡党所归附”。他的生活也极为俭朴,能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每一胜利,或每克一城,他就将所得财物全部分给手下将士,自己不拿分毫。这也是部下对他愿以死相报的原因。他称王后,依然保持着普通农民作风,布衣素食,事必躬亲。他在他所管辖的领域里,劝奖农桑,保护生产。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和平。因此,窦建德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拥护。 

如今山东河北很多地方都有窦建德庙,民间祭拜活动千年不衰。而纪念窦建德的碑文也各地都有,其中尤以大唐魏州书佐殷侔所写的窦建德碑文影响巨大,这篇碑文因写出了民心所向,不仅成为了千古名篇,而且成了对窦建德的权威评价。当时殷侔的写作背景是在唐文宗大和三年,即窦建德死后208年的日子里,时任魏州书佐的殷侔在路过窦建德庙时,见父老乡亲,人山人海,群祭建德,场面之宏大,平生之仅见,深受感动,知其名不可灭,遂写下了著名的《窦建德碑》。文中对窦建德的评价为后世人所首肯,录来更可对窦建德这位农民起义英雄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全文如下:

云雷方屯,龙战伊始,有天命焉,有豪杰焉,不得受命,而名归圣人,于是玄黄之祸成,而霸图之业废矣。

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咸起。夏王建德以耕氓崛起,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宫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然视其创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为国,只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

或以建德方项羽在前世,窃谓不然,羽暴而嗜杀,建德宽容御众,得其归附,语不可同日,迹其英兮雄兮,指盼备显,庶儿孙长沙流亚乎!唯天有所勿属,唯命有所独归,故使失计于救邻,致败于临敌,云散雨覆,亡也忽然。嗟夫,此亦莫之为而为者欤!向令运未有统,时仍割分,则太宗龙行乎中原,建德虎视于河北,相持相支,胜负岂须臾辨哉!

自建德亡,距今已久远,山东河北之人,或尚谈其事,且为之祀,知其名不可灭及人者存也。圣唐大和三年,魏州书佐殷侔过其庙下,见父老群祭,骏奔有仪,夏王之称,犹绍于昔。感豪杰之兴奋,吊经营之勿终,始知天命之莫干,惜霸略之旋陨,激于其文,遂碑。

这是原文,若译成白话文则为如下文字:

风云方定,争夺天下的战争才刚开始,由天命的因素,有豪杰的因素,没有得到眷顾,而让当今得到了,于是天下已定,而没有能争夺天下。

隋朝末年,皇帝昏庸,时局混乱,四海之内,农民起义蜂拥而起。夏王窦建德以农民身份起家,黄河以北,崤山以东,都被他占有,建造宫殿,修筑城墙,建立国家,颁布号令,像山岳一样对峙,像老虎一样盘踞,声势显赫,是当时的英雄人物。这时李密坐拥着黎阳,王世充占据着东都,萧铣在楚地称王,薛举拥有秦地,但是看看他们割据一方的势力,地盘规模的大小,都赶不上窦建德。只有夏王窦建德治理国家,知晓礼仪,崇尚仁爱,看重忠诚,爱惜贤才,对待百姓不残暴,对待自己不放纵,所以兵所到之处无不取胜,号令所到之处无不令人叹服,与王世充、萧铣、李密很不相同。军纪严明,自身勇猛,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没有人拂逆他,这就是这位豪杰勃勃兴起称雄一方,拓疆千里的原因啊!

有人认为窦建德是当今的项羽,我私下认为不是这样,项羽残暴喜欢杀人,窦建德以宽容统治百姓,使百姓都归附他,项羽和他不可相提并论。探求他的英雄天分,大概不在孙坚之下。只是上天不眷顾他,命运不垂青他,所以使他在救助别人时,面临敌人的强大攻势,最终失败,势力倾颓,很快灭亡。哎,这也是不想有这种结果却有这种结果。假使时局仍是四分五裂,太宗盘踞于中原,窦建德坐拥河北之地,相互对峙,胜负哪是顷刻之间可辨的呢?

自从窦建德去世,到现在已经很久远了,山东河北之人,有的还喜欢谈起他的故事,并且还为他祭祀,由此可知他的名声不可磨灭,就好像他的人还活着一样。圣唐大和三年,魏州书佐殷侔探访他的庙宇,看见父老乡亲群体来祭拜他,仪式讲究,连连直呼夏王,就像窦建德在时一样。感慨豪杰让人振奋,哀悼他图谋创业却未能到最后,才知道天命不能自己主观,惋惜他图霸的谋略很快失败,激动地写下这篇碑文。

从这篇碑文中,我们看到了窦建德之所以受人尊崇的原因,这个原因应该也是太行山上的人们敬重窦建德的原因。那么,窦建德当年究竟为豆峪、石城一带的人们谋过哪些福祉?有过那些值得人们敬仰的德政呢?怀着这样的探究,当再次在传说窦建德遇难的断圪廊寻踪凭吊时,却有了意外的收获。

断圪廊是当地人的俗称,史书记载这里叫四仞断或五仞断。这处天然险峻,旧时是沟通山西河北的一条主要通道,尤其和邯郸武安涉县一带的关系密切,道路的通衢和阻隔,对山西河北的商旅往来和信息沟通至关重要,两地人们对这条通道的关注非比寻常。在湮没历史沧桑的断圪廊古道上徜徉,路石光滑、青苔依旧,草遮树挡,旧痕隐约,一座饱览岁月风雨的山神庙孤独地屹立着。近前相看,庙内神像残缺,石碑犹在,一通石碑清楚地记载了古道断圪廊的创修以及在中华民国三年时的修缮过程。碑文中既有对断圪廊的险峻描述,又有开拓通衢的记载,更有对这条道路创修与续修者的功德颂扬,录来更可清楚这方山川民情,也可从中觅得窦建德在此有过建树的记载。碑文如下:

重修后大梯道碑

三尺之限,空车莫过,百仞之山,重载险焉。岂三尺果险于百仞乎?修与不修之势异也。兹之五仞断,壁峭涧深凶如虎臂,里曲道迫险似羊肠,使非屡修治之,何以成武涉之通衢,本境之坦途乎?古时旧路,陡峻曲折,自窦峰公创之,常门吕氏继之,吾村黄贝坪大举而治之。然遭光绪三五洪水冲决,前功隳焉。村人共议,从前数步离水渐远,岸基坚固,意欲垂之悠久也。忽至民国二载六月下九之晨,雷若阺隕,雨如河倾,片刻之间,水势滔天,五仞之路,顿成绝壁。牛马不通者半载,商旅不行者数月。武举人□□□□念前人之苦心,志不忍置,慨行路之阻礙,意欲修举。但工程浩浩,独木不足支大厦,丸泥实难封函谷。况大水之后,十室九空,若不合群力而特举,是诚不能矣。于是会众维首,遍捐各村,得钱壹佰捌拾串有余,爰求工匠,卸高就低,二三月而致险为夷。又卜吉地建造山神庙一所,经始于癸丑之冬,落成于甲寅之春。告竣之日,略记其事,刻诸琐珉,使□□□□    与诸君功与斯山斯水并垂不朽之。(以下为山西河北捐赠名录,省略)

中华民国三年四月吉日立石。

细心研读,碑记中的一句话颇令人思量。“自窦峰公创之”这个句子是说断圪廊古道是经过一位叫做窦峰公的人创修的。那么这个使天堑变通途的窦峰公对于山西河北人来说,当然是功莫大焉了。而这个窦峰公何许人也?出沟寻访豆峪村中老者,皆言只知道窦王爷修过断圪廊,并不知窦峰公何许人也。想来这窦峰公当是对窦建德的尊称了。若如此,创修断圪廊大梯道则是窦建德在这方土地上的一件善举了。由此也可了解一些人们尊崇他的原因。若果真如此,人们对窦建德的纪念祭祀,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是否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需挖掘考证。但仅只这样的记载,也足可见民心所向了。这至少应该是人们尊崇和世代纪念窦建德的一个原因。这样,屹立在太行山中的这座窦建德庙,或许确是当年窦建德遇难于断圪廊后,人们将其厚葬立庙纪念的,或许是部属盗骨葬于此的,也可能是人们为了纪念他创修断圪廊大梯道的善举而立庙的。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在怀念他曾经的体恤百姓、曾经的仁德高义的。

     世界上能被后人永远记住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真正为人民做过有益事情的,人们把他当作恩人在土地上、在心里、在传说中供奉着。另一种可能就是罪大恶极的历史罪人,人们是把他们当作历史的一面镜子,以进行历史反思的。窦建德当属于第一种情况。历史上,农民起义英雄,人们为之建庙、树碑、立传者不少,但像窦建德这样百姓为他立了庙,修了墓,树了碑,写了碑文,故事世代传承的,却极为鲜见。这种现象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窦建德当是那种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人。扑朔迷离的窦王庙和乡间经久不衰的传说,昭示着人世间的好恶分明和真情流露。如此,不管窦建德在太行山上的其人其事是传说,还是史实,都是值得人们不断的探寻和思索的。

太行依依,漳河滔滔,掩映在大山深处的窦王古庙在夕阳的映照下,愈发显得古朴苍劲。透过这座千年古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窦建德的仁义宽厚、造福一方的善举,也看到了太行山人崇尚忠义,知恩图报的淳朴率真和民风传承。

千年窦王庙,很多的人世沧桑都湮没在了历史的烟尘中,这样的扑朔迷离,这样的敬德倡善,将一直引动着一代代的人们不断探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