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有轨电车史话(续)

标签:
杂谈 |
分类: 北京旧事 |
老北京有轨电车史话(续)
你猜电车路牌分颜色是为哪般
不同线路的有轨电车的路牌分别使用红、黄、蓝、白、绿等颜色相辨别,这和今日的地铁非常类似,但你知道为何会以颜色来分别吗?这主要是为了方便不认字的市民乘车。
最先开通的1路是红牌,由天桥至西直门。以后陆续开通的2路是黄牌,从天桥,前门,东单,东四至北新桥。3路是蓝牌,从东四,东单,中山公园,西单至西四。4路是白牌,从北新桥,地安门至太平仓。5路是绿牌,从宣武门,中山公园至崇文门。6路是黑牌,从崇文门,瓷器口,水道子,过街楼,珠市口,虎坊桥,至和平门。据1935年统计,那时共有车辆96辆,其中机车为66辆、拖车为30辆。此后电车营业线路发展极慢,在1940年才又开辟了一条由天桥至永定门的7路。
1899年,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北京诞生,由德国西门子公司帮助修建
但若是说起北京的第一条电车线,却并非是西直门这一条。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北京曾从德国西门子公司引进有轨电车数辆,修建了永定门外马家堡至崇文门的线网、轨道。这条电车线路在1900年通车,行驶于马家堡-永定门之间,是大清国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俗称“马永线”。可惜这条有轨电车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因为义和团运动被毁,这条有轨电车线路在被破坏后也没有修复。
电车推广遇阻碍:商户嫌占道,居民反对建电厂,人力车怕被抢生意
北京有轨电车从1921年筹办始。当时,北洋政府与中法实业银行代表赛利尔·白乐吉依据《五厘金币实业借款合同》,正式订立《北京电车合同》。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于同年6月30日成立。股本400万元,约合现在的人民币1.7亿元。
然而,由于北洋政府是官僚政府,缺乏民意基础,沟通亦不畅,电车轨道修到珠市口至磁器口时,沿街商户以铺房受震动、影响交通为由,集体抗议,在修建前门外一段时,也遇到商户的群起反对。最终,不得不将线路改为单轨,加上材料迟迟不到,民众反对就近修建电厂等原因,造成电车计划一拖再拖。就这样,历经三年开始运营。
当时电车还没通车,京师总商会就向京师警察厅呈文劝阻称,“若电车急于开行,此数十万失业平民必更被迫至于绝地……”就在电车通车的当天,北京城就有上千车夫卧了轨,企图阻止电车通行。
1929年10月22日,人力车夫对电车公司开展了“总攻”:捣毁了63辆电车,并且对很多轨道进行了破坏,导致电车停驶18天的严重后果。
但事实上,取代人力车并不是有轨电车,而是人力三轮车,这点大家没想到吧,若是想了解北京的人力车,不妨戳链接:从《新世界》的“徐记”车行说起,聊聊老北京的人力车
每天逃票的占一半以上
虽然电车很少如期而至,但哪怕是买“挂票”的乘客,因没挤上车而攀附在车门或车尾附近的乘客,看着电车超越马车和人力车,也体会了“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好处。
1924年至1939年期间,电车的票价一直比较稳定,距离越远,价格的优势越明显。根据1935年马芷庠《北平旅游指南》的记录,从正阳门乘人力车去中山公园,车费是30枚(枚,指的是铜元票,由河北银钱局及财政部农业银行所发行,仅在北平市内流通)。从北海后门乘电车去北新桥,车费18枚。
1945年,电车的普通票价为10法币,每日载客一万人次,票款收入不足10万元,但是凭这样的收入,电车公司仍无力维修更新设备,甚至给职工开薪都十分困难。从1945年11月-1946年9月,这11个月中,普通票价由10元增加至200元,调价后电车的营业行驶才达到了收支相抵。
自有轨电车在北京市区运营开始至北平解放前夕的20多年中,北洋政府、日伪政府和民国政府都有明文规定,军、警、宪及政府公职人员,都享有免票乘车或半价乘车的特权。有免票权的乘客经常带熟人蹭车,无免票权的乘客也声称自己有免票权。据统计,每日无票乘车者占乘客总数的60%,电车公司每年因此损失甚巨。